息肉痔
什么是息肉痔?
息肉痔是指直肠内黏膜上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为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的直径10cm以上,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息肉多数为腺瘤性。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称息肉病。部分患者可以发生癌变,尤以多发性息肉恶性变较多。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便血常呈鲜红色,以左侧大肠息肉多见,甚至引起贫血,多为无痛性便血。 粪便改变:多为黏液便,稀便内常见泡沫,秽臭,有时带脓血,里急后重。 息肉脱出: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回纳,大的便后需用手推回,小儿多见。 腹痛少见:有较大息肉引起肠套叠,造成腹痛。 腹泻:严重黏液便可引起假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10次。 全身表现:腹泻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久之则出现体重减轻、消瘦无力、贫血等。
疾病检查:
(1)诊断要点 体征:多数无特殊体征,重症者可体重减轻、消瘦无力、贫血。肛门指检对低位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物,质柔软,活动度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初期一般正常,严重便血者可有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改变。 血生化检查:严重腹泻患者,可有血生化改变,如电解质紊乱等。 x线检查:结肠气钡造影检查对于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可发现直肠、结肠充盈缺损,激惹等改变。 内镜检查:直肠镜与乙状结肠镜检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可发现息肉,查明肿物性质。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直肠癌、肛乳头肥大、内痔相鉴别。 多有便血,色鲜红,可伴有黏液或有肛门坠胀。排便后可有肿物脱出肛门外,可自行回纳或手法复位。其中大便不爽。小腹胀痛,便内有鲜血或黏液,气味臭秽等临床表现多为实证,腹痛绵绵,大便稀薄.常伴有泡抹和黏液,息肉脱出不易还纳;面色萎黄,纳差,消瘦等临床表现多为虚证。 重点掌握的症状为黏浊血便,肿物脱出肛门外。 局部体征为肛门指检,可触及低位息肉或高位带蒂息肉,肿物柔软或坚韧,光滑,可活动。直肠镜检查赘生物有蒂或广基,表面为黏膜样组织,单发或多发。
疾病治疗:
1.内治 本病以外治为主,伴出血或其他兼症者或多发性息肉者可应用内治法治疗。 2.外治 本病以外治为主。 辨证论治 1.胃肠湿热 【证候】大便不爽,小腹胀痛,便内有鲜血或黏液,气味臭秽;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过食辛热之品后湿热内生,下注肛门,故大便不爽。便内有鲜血或黏液,气味臭秽;湿热内生,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小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胃肠湿热之象。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主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处方】萆薢10g,薏苡仁15g,黄柏10g,赤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通草5g。 2.脾胃虚弱 【证候】腹痛绵绵。大便稀薄,常伴有泡沫和黏液,息肉脱出不易还纳;面色萎黄,纳差,消瘦;舌淡,苔薄白,脉弱。 【辨证】患者平素体弱或病程日入则脾胃虚弱,脾气主升,脾气不足则升举无力,故见息肉脱出不易还纳,固涩无权故大便稀薄,常伴有泡沫和黏液,脾胃虚弱,日入寒从内生,故见腹痛绵绵,脾气不足,营血失充故可见面色萎黄,纳差,消瘦,舌淡,苔薄白,脉弱均为脾胃虚弱之象。 【治则】补益脾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10g,茯苓20g,白术20g,砂仁10g,薏苡仁10g,桔梗15g,山药20g,白扁豆15g,陈皮10g,莲子10g,甘草10g。 病程观察 1.胃肠湿热型息肉痔中,腹泻加黄连、马齿苋;便血加地榆、槐角、炒荆芥。 2.脾胃虚弱型息肉痔中,纳少腹胀者,加鸡内金、炒麦芽、山药;气滞者加香附、木香;久脱不回者,加五倍子、金樱子、乌梅。 预后转归 一般来说,息肉痔的预后较好。早期因症状较轻,多被病人所忽视,随着肿物增大,症状才表现明显,病程进展缓慢,为良性肿瘤,切除后不易复发。
预防预后:
1.湿热下注本病多因过食辛热之品,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2.气滞血瘀患病日久腑气阻滞,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而成。 3.先天亏损。正虚瘀结先天亏损则正气不足,气虚血不行,瘀结于脉络而生肿物。 4.寒凝结滞,阴盛阳虚患病日久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运化无权,气血凝结,脉络瘀阻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