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医)
什么是胸痛(中医)
?
胸痛是指自觉胸部疼痛的症状而言。因心、肺同届于胸部,故心病常见心胸疼痛,称为胸痹心痛;又肝胆居于胁下,其病又多涉及胸胁,所谓胸胁苦满者。临床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多种病证诸如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痰饮、肺痈、肺痨以及急性热病均可发生胸痛症状,有的以胸痛为其主要临床见症(如胸痹、心痛等)。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心气亏虚胸痛:胸痛隐隐,时轻时重,时作时休,胸闷不舒,心悸,短气,自汗,倦怠,活动后加重,面色咣白,舌质淡,脉细或虚大无力。 寒凝气滞胸痛:胸痛胀闷,疼痛时轻时重,甚至胸痛彻背,掣及左肩、臂部作痛。症状重者可有面色苍白,自汗,畏寒。四肢清冷,或厥逆,舌淡润或胖大而有齿痕。脉沉迟或结代。 心血瘀阻胸痛:胸痛剧烈,多为刺痛,固定不移,甚者突然发作,痛如刀割。冷汗自出,心悸怔忡,慌恐不宁,缓解后体倦神疲,精神萎靡,舌青紫晦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或结代。 气阴两虚胸痛:胸膺隐痛,绵绵不休,时轻时重,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自汗、短气或气喘,活动后尤为明显。自觉发热,小便黄赤,舌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痰浊阻滞胸痛:胸痛,咳嗽痰多,或唼清稀痰涎,或咳痰稠粘。短气或气喘,甚着彻背而溏,不能平卧,舌苔白润或滑,脉精。 热壅血瘀胸痛:胸痛隐隐,咳吐黄痰,或脓血,气味腥臭,口渴而不欲饮,或烦满,汗出,乍寒乍热。舌红,脉滑或滑数。 鉴别分析 按部位区分,一般认为胸属上焦,心肺二脏居于胸中,故胸痛为上焦心肺疾病的表现之一,因其多见于心脏病证,所以胸痛有时又是心痛的同义词。但胸与胃脘邻近(胸下即上脘),在历代医籍中往往把心痛与胃脘痛混称为心痛,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谓九种心痛(日虫、日注、日气、日悸、日食、日饮、日冷、日热、日去来心痛)。主要是冒脘痛,这样胸痛、心痛、胃脘痛三者就混淆不清。其实胸痛可以包括心痛,即心痛是胸痛症状中的一种。胃脘痛与胸痛、心痛不能混称,诚如(临证指南医案·心俑)所云:“情况似一,而症实有别……心痛与胃痛不得不各分一门”。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热犯肺 1,临床表现:胸痛突然发作,或串痛连及胁部,或伴发热、恶寒、咳嗽、咯痰、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2,病因病机:风热侵袭,首先犯肺,肺气失宣,胸络不畅。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宽胸。 4,方剂: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银花15~30g,连翘15g,桔梗10g,杏仁10~15g,枳壳6g,黄芩10~15g,全瓜蒌15~30g(打),牛蒡子10g,芦根30g,甘草10g,荆芥穗10g,防风10g。 方义: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荆芥、防风、牛蒡子疏风,桔梗,枳壳、瓜萎、杏仁宽胸理气、化痰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若无恶寒者可去荆芥、防风,发热甚者加石膏、知母清解退热,头痛加白芷、羌活、葛根祛风止痛,咳嗽加前胡、白前宣肺止咳,痰黄加鱼腥草、板蓝根清热。 5,变通法:若热邪入里,寒热往来、咳嗽胸痛,喘息不畅,用小柴胡汤(《伤寒论》)合小陷胸汤(《伤寒论》)宣肺清热、宽胸止痛。 (二)痰热壅肺 1,临床表现:胸痛咳嗽剧烈,喉中痰声,咯吐黄甚而脓稠腥臭。发热口渴,心烦汗出,小便黄,大便秘结,或伴喘息。舌红、苔黄,脉数滑或洪数。 2,病因病机:热邪人里,耗灼津液,变生为痰,痰热壅阻,肺失宣肃。胸络不畅。 3、治法:清热化痰,通络宜肺。 4,方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合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全瓜蒌30g,法半夏15g,黄连10g,麻黄10g,杏仁15g,生石膏30g(先煎),桔梗10g,甘草10g,黄芩15g。 方义: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宣肺清热,瓜蒌、半夏宽胸通络,桔梗、甘草排脓,黄连、黄芩清热。 加减:若痰黄或呈铁锈色者,加鱼腥草、金养麦、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痰多稠脓腥臭者,加冬瓜仁、苡仁、桃仁、杏仁,芦根,即舍苇茎汤(《千金要方》)清热排脓化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通便泻火。呼吸急促以葶苈子、苏子、白芥子泻肺平喘。 5,变通法:热毒甚者,用苇茎汤(《千金要方》)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药用蒲公英、地丁草、银花、连翘,野菊花、鱼腥草、冬瓜仁、桃杏仁、苡仁、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排脓通络为治。 (三)饮邪停聚 1,临床表现:突然胸痛,气急喘息,不得平卧,引及胁部,转侧或咳嗽胸痛加重。肋间胀满,胸腔积液,或伴发热、咯痰黄。舌红苔薄或黄,脉弦滑。 2,病因病机:水饮内停,聚结于胸,肺气失宜,胸络不畅。 3,治法:逐饮泻肺,利水通阳。 4,方剂: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 药物:葶苈子l0~15g,红枣10g,白术15g,茯苓30g,泽泻15g,猪苓15g,桂枝10g,桑白皮15g,车前草15g。 方义:葶苈子逐饮,桑白皮泻肺,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车前草利水,桂枝通阳,红枣和中。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益气,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温阳。若体质强壮,积液量多可酌加控涎丹(《三因方》)11 5g,日清晨空腹服1次,连用3~5天。有结核引起者加丹参、百部,黄芩抗痨。胁痛甚者加茜草、旋覆花、红花,降香化瘀通络。咳嗽喘息,咯痰清稀泡沫状,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化饮止咳。 5,变通法:症状轻者,无胸腔积液或量少者,用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辩》)加减,化饮通络,药用香附、旋覆花、全瓜蒌、川椒目、苏子、半夏、茯苓、陈皮、自芥子等。症状重,咳嗽气逆,胸痛引胁,时有水声,脉沉弦而体强证实,可暂用十枣汤(《伤寒论》),芫花、大戟、甘遂等份研末,每服1,5~3g,大枣10枚煎汤送下,为峻下逐饮之剂。 (四)气滞血瘫 1,临床表现:胸痛,部位固定,有明显触压痛,呼吸、咳嗽时疼痛加剧,或局部红肿青紫,或沿肋间引痛呈锥刺、烧灼、刀割样,可有外伤史。舌黯红或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外伤损络,瘀血闭阻,气血不通。 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方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 药物:柴胡10g,当归15g,赤芍15g,炮甲片15g(打),全瓜蒌30g,桃仁15g,红花10g,香附10g,甘草6g。 方义: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香跗理气通络。山甲化瘀剔络、定痛破瘀,全瓜蒌化痰散结、宽胸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痛甚加降香、丹参、三七化瘀止痛,局部肿痛可用乳香、没药、刘寄奴、落得打活血消肿。 5,变通法。可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评述】 狭义的胸痛乃除心痛、胁痛之外者,主要由肺、胸膜,胸壁病变引起。肺部病变,包括肺炎、肺脓疡等:胸膜病变,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渗出性胸膜炎:胸壁病变,可包括肋间神经痛、胸部挫伤及肋骨骨折。一般而言,肺炎、肺脓疡以风热、痰热为主:胸膜炎渗出积液多者为饮邪停聚,早期属风热或少阳证,后期积液吸收可出现气阴两虚之证。而胸壁病变引起的胸痛,大多为气滞血瘀引起者。 胸痛虽由痰热水饮、瘀血闭阻,但总属络脉不通、血行不畅者,故活血通络药常需选用。轻则丝瓜络、旋覆花、广郁金、香附,以理气通络为主,重则蒲黄、五灵脂、延胡索、降香、茜草,以化瘀定痛为治。又胸痛位于上焦,浊阴痰饮内踞而为痛者多见,故化饮通痹药在所必用。如瓜蒌、薤白之宣痹通阳,冬瓜仁、桃杏仁之化痰清热,枳壳、桔梗之宽胸理气,麻黄、杏仁之宣肺平喘,均可选配参伍。
预防预后:
心气亏虚胸痛、寒凝气滞胸痛与心血瘀阻胸痛:一为心气不足,一为心阳虚衰。一为瘀血阻络所致,前二者为虚证,而后者乃正虚邪实之证。盖心血瘀阻,可因心气虚弱,无力鼓动心血运行,或固心阳不足,寒凝气滞,致使血涩不通而成。故心气亏虚胸痛、寒凝气滞胸痛均司兼见瘀血表现。所以气虚、阳虚、瘀血三者引起的胸痛,临床上往往交错互见。 痰浊阻滞胸痛与心血瘀阻胸痛:二者均为正虚邪实证,正虚乃心气之不足,或胸阳之不振,邪实乃痰浊或瘀血遏阻脉络,(素问·痹论)所谓:“心痹者,脉不通”,不通则痛。 热壅血瘀胸痛:由于热毒伤肺、肉腐为脓而成,故除胸痛之外,必见咳吐稠痰脓血,其味腥臭,及胸中烦热。 胸痛是临床可出现于多种病证的常见症状,有虚证,有实证,有正虚邪实证。虚证可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气阴两虚所致。心血瘀阻胸痛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而热壅血瘀胸痛韧得之可为实证,久病则正虚邪实。 (症固脉治 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其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闭胸痛矣”。 (证治准绳 胸痛):“胸痛连胁,胁支满,膺背肩胛两臂内亦痛,……其脉若洪数。宜用降火凉剂: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是为金邪伤肝,宜用补肝之剂:胸中痛连大腹小腹亦痛者,为肾虚,宜先取其经少阴太阳血,后用补肾之药:胸连胁肋髀膝外皆痛,为胆足少阳木所毕病,详盛虚热寒陷下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