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中医)
什么是心悸(中医)? 心悸是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一般呈发作性,每因情绪渡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在临床上,心悸常以惊悸、怔忡两者相区分。张仲景立惊悸之名云:“动则为惊,弱则为悸。”(《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认为惊是因惊而脉动,悸则由虚而致。严用和《济生方》将心悸分惊悸、怔忡,...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心气虚心悸:心悸不宁,面色咣白,胸满少气。神疲乏力,口唇淡白,手足不温。善欠或太息,自汗懒言,脉弱无力。 心阳虚心悸:心悸气短,少气无力。声低息短,胸中痞闷,入夜为甚,畏寒喜温,甚则肢厥,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湿诲,脉沉微,或沉缓。 心阴虚心悸:心悸烦躁,头晕目眩。颧红耳鸣,口干咽痒。失眠多梦,低热盗汗舌质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 心血虚心悸:心悸怔忡,面色不华,心烦不寐,手足乏力,精神不振,唇淡爪白,舌质淡,苔白薄,脉细而弱。 惊恐伤神心悸:心悸善惊,惕而不安。多梦易醒,面色苍白或青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小数。 心血瘀阻心悸:胸闷心悸,短气,心痛如刺,重则痛引肩臂,面唇紫暗,四肢逆冷,口干咽燥,舌质青,或见瘀点,或紫绛,苔白或黄。脉涩结代。 痰火扰心心悸:心悸烦躁,口舌靡烂疼痛,口苦咽干,吐痰色黄,头晕失眠,或吐血、衄血,便秘溲赤。舌尖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水气凌心心悸:心悸胸满,头目眩晕,小便短涩,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 鉴别分析 心气虚心悸与心阳虚心悸:两者同属心虚证,病因大致相同。一般多由老年脏气衰弱,或因久病不复,或因过汗、过下损伤气血而成。二者共同症状为:心悸。短气,自汗,活动或劳累加重。其辩证要点:心气虚心悸之主要脉症,除上述共同症状外,兼见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心阳虚心悸之主要脉证,除上述共同症状外,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微弱或结代。治法:前者宜养心益气兼安神定志,方用琥珀养心丹或养心汤;后者宜温补心阳,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阴虚心悸与心血虚心悸:两者亦同属心虚证,病因亦大致相同。一般由于阴血化生之源不足,或继发于失血之后(如产后失血过多,崩漏,外伤出血等),亦可由于过度劳神,以致营血亏虚,阴精暗耗所引起。二者的共同症状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其辨证要点:心阴虚心悸除上述症状外。兼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日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心血虚心悸除上述症状外,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治法:前者宜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方用定心汤或补元益阴汤;后者宣养心益血,安神定志,方甩归脾汤或河车大造丸。 惊恐伤神心悸:此证主要由于突然惊恐,“惊则气乱”以致心神不能自主。坐卧不安而生心悸:又“恐则气下”即所谓恐伤肾,精气虚怯,以致心悸不宁。治宜镇惊安神,补心扶虚,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心血瘀阻心悸:其因多由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所致。或七情过激,劳累受寒,以致血脉阻滞而形成心血瘀阻。其辨证要点为心悸,伴有胸胁刺痛或闷痛。并常引臂内侧疼痛,尤以左臂痛为多见,一般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青紫,四肢逆冷,舌质黯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缅或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或冠心2号。 痰火扰心心悸:其因多见于情志之火内发,或六淫化火内部,或因过禽辛辣,过服温补药物所致。其辨证要点为心烦而悸,急躁失眠,口舌糜烂,或舌强难言,舌红苔腻,脉数滑。治宜清热豁痰,宁心安神,方用温胆汤或加味定志丸。 水气凌心心悸:此证多由心阳虚而水饮上泛所致。其证可分为二:一是心阳虚。加之脾肺气虚,不能布散津液,留而为饮。或水气上冲。其辨证要点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气短,头目眩晕,胸中发闷,咳嗽,咯吐稀白痰,舌苔水滑。脉沉弦。治宜通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另一是心阳虚,又加肾阳之虚,下焦水寒无所制伏,形成水邪上泛,其辨证要点为头眩心悸,伴有小便不利,筋惕肉膶等证,脉沉,舌质淡,苔白滑,或见肩背痠凝,或见腹痛下利,或见肢体浮肿。治宜温阳散寒、利水消阴,方用真武汤加减。 心悸辨证。首先应注意辨别虚实。一般以虚证为主,实证则少见,但常因内虚而复加外因诱发,出现虚实并见之证。治疗一般多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虚证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主,并可酌加宁心安神之药:实证则以清火化痰,行瘀镇惊为主。虚实兼夹者。当分清主次缓急,于以辨治。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虚证 (一)心气不足 1,临床表现:心中惕惕不宁,心慌乏力,自汗气短,神情疲倦。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舌质淡红,脉虚弱,或略数,或带弦。 2,病因病机:心气不足,起搏无力,血运失调。心失所养。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或部分心律失常者。 3,治法:补益心气, 4,方剂:五味子汤(《景岳全书》)合保元汤(《博爱心鉴》)加减。 药物:黄芪15g,党参15g,麦冬15g,肉桂3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 方义:黄芪、党参、甘草益气,麦冬,五味子养心,肉桂温阳。 加减:心神不安者则加茯神、远志、枣仁养心安神,自汗者加小麦、龙齿、牡蛎敛汗固涩。若兼水饮犯心,去肉桂,加桂枝、白术、茯苓,即合苓桂术甘扬(《金匮要略》),用以温阳化饮。若夹瘀血痹阻,加丹参、檀香、砂仁,即合丹参饮(《医宗金鉴》),活血化瘀。 5,变通法:若心气不足,兼及阴阳不足,心动悸、脉结代者,可用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益气温阳、养阴复脉,药用炙甘草、地黄、麦冬、桂枝、姜、党参、阿胶等,气、血、阴、阳兼顾,组方全面而平和实用。若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喜怒无常,可用王荆公妙香散(《局方》)加减,朴心安神、镇静定惊。药如黄芪、人参、茯苓、远志、桔梗、山药、木香、麝香、朱砂等,后二味可用龙齿、菖蒲易之。若心虚胆怯,心悸惊恐不安,多梦易醒。恶闻声响,用十味温胆汤(经验方),药用党参、五味子、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半夏、茯苓、陈皮、枳实和胃温胆,加用菖蒲、龙齿尤佳。 (二)心阴虚亏 1,临床表现:心悸常易阵作,心烦易惊,神情敏锐,多梦失眠,五心烦热,颧红咽干,盗汗。眩晕。舌红而干,或舌尖红,脉细数。 2,病因病机:心阴不足,心体失养,心火内生,心神不安,可见于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肌炎后遗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治法:滋阴宁心。 4,方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合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加减。 药物:党参10~15g,天麦冬各10~15g,生地l0~15g,玄参10~15g,当归10g,丹参15g,酸枣仁10~15g,柏子仁l0g,五味子10g,茯神15g,炙远志6g,炙甘草6~10g。 方义:天冬、麦冬、玄参、生地滋养心阴,当归、丹参补养心血,党参、茯神、甘草益气补心,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加减:若舌尖红、脉数,口干苦,心烦烘热,火旺者加黄连、竹叶,清心除烦。若眩晕、头痛、烦躁、耳鸣,兼阴虚阳亢者加石决明、珍珠母、牡蛎,平肝潜阳。 5,变通法:若阴血不足,可用安神补心丸(《沈氏尊生书》)加减。养血滋阴同用,药如生地、川芎、白芍,当归、远志、麦冬、玄参、枣仁、茯神、白术、甘草等。若见肝肾阴亏、心阴不足者,可用酸枣仁汤(《金匮要略》)合一贯煎(《柳州医活》)加减,滋养心、肝、肾之阴,药如枣仁、知母、川芎、茯神、甘草、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等。 (三)心血不足 1,临床表现:心悸心慌,气短胸闷,头晕目弦,健忘失眠,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口唇苍白,纳呆食少。舌淡红,脉虚细无力。 2,病因病机:心主血脉,心血不足,脉不充盈,血不养心。本证可见于慢性贫血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治法:补血养心。 4,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炙黄芪10~15g,党参10~15g,白术l0g,当归15g,茯神15g,阿胶10g(另烊冲),炙远志6g,木香6g。枣仁15g,龙眼肉10g,炙甘草6~10g。 方义:当归、阿胶、龙眼肉、枣仁养血,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茯神、远志安神,木香理气使诸药补而不滞。 加减:若大便溏薄,食后腹胀,兼脾气不足者,去当归、阿胶,加山药、扁豆健脾益气。暑兼阴虚,心烦烘热,盗汗颧红,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 5、变通法:气血不足,可用人参养荣汤(《局方》)加减,即黄芪、党参、白术、远志,五味子、陈皮、茯苓、熟地、当归、白芍、肉桂等,益气养血,安神宁心。 (四)心阳虚衰 1,临床表现:心悸无力,心胸空坠憋闷,气短喘息,动则尤甚。形寒肢冷,汗出,面浮足肿,唇甲紫绀,便塘,小便不利。舌淡胖,苜白腻或水滑,脉沉迟或结代。 2,病因病机:心阳不振,命门衰微,温煦无力,阴寒内盛,水饮不布,甚可导致瘀血阻滞。本证为心气、心阴、心血不足的进一步发展加重,是属心力衰竭的严重阶段。 3,治法:温阳益气。 4,方剂:真武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合参附汤(《妇人良方大全》)加减。 药物:红参10~15g(另煎冲),淡附子10~15g(先煎),白术15~2Og,桂枝15g,干姜6~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茯苓30g,生甘草10g。 方义:红参大补元气,附子、干姜、甘草温阳救逆,茯苓、白术、桂枝温阳化饮,龙骨、牡蛎固脱敛汗。 加减:气虚加黄芪益气,肿甚加葶苈子、防己利水,喘息加紫石英、鹅管石、肉桂或用黑锡丹(《局方》)温肾纳气。唇甲紫黯,舌黯紫,面色黧黑者,瘀虹阻络、血行不畅,加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即合王清任急救回阳汤(《医林改错》),温阳活血。 5,变通法:若阴阳欲脱,汗出淋漓不止,面红戴阳。四肢逆冷,可用六味回阳汤(《景岳全书》)、生脉饮(《脾胃论》),温阳敛阴、益气固脱,药用人参、熟地、山萸肉、于姜、附子、麦冬、五味子等。若心阳不振、心动过缓,一息不足三至,时时欲仆,甚而晕厥,气短不续,西医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用麻黄、附子、桂枝、细辛、甘草、干姜温振心阳。但只能取效一时,若需缓图。则以温肾益心和营为主,药用附子、肉桂,巴戟天、鹿角片、菟丝子、熟地、当归、五味子、桂枝、人参,黄芪等。 实证 (一)风湿含心 1,临床表现:心中动悸不安,气短憋闷喘息,常呈阵发性,动则尤甚。伴发热汗出,神疲乏力,关节酸痛,局部可有红肿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洪数而疾。 2,病因病机:风湿化热,逐渐深入,内舍心脏,热伤心阴。大多为急性风湿热早期。 3,治法:祛风化湿,清热宣痹,养阴宁心。 4,方剂:宣痹汤(《温病条辨》)合清官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木防己1sg,连翘15g,银花15g,苡仁15~30g,赤芍15g,辜艽10g。丹皮10g,防风10g,麦冬l5g,生地15g,玄参15g,竹叶10g。 方义:木防己、防风、秦艽祛风,苡仁、竹叶利湿,赤芍、丹皮凉血,银花、连翘清热,麦冬、生地、玄参养阴清热,合而为宜痹宁心之剂。 加减:若热盛而疼痛甚者,可加水牛角(或羚羊角)、生石膏、知母,清热宣痹。兼见湿热者加苍术、黄柏、牛膝,清热利湿。 5,变通法:用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合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药用木防己、桂枝、石膏、生地黄、苡仁、防风、甘草,桂枝、地黄、石膏三味需重用,祛风清热、养阴通脉。若加银花、连翘加强清热解毒,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更佳。若至晚期,见心悸低热,颧红口干,盗汗烦热,舌红。脉细数。则用炙甘草汤(《伤寒论》)合增液汤(《温病条辨》)、生脉散(《内外伤辩惑论》)加减,养阴益气、清热为治。 (二)痰浊扰心 1,临床表现:心中悸动,胸部憋闷,短气痰多,脘痞腹胀,纳呆恶心。精神不振。舌苔白腻、水滑,脉弦、滑。 2,病因病机:痰浊阻滞,心脉不通,胸阳不振,浊阴内居。可见于冠心病等。 3,治法:化痰泄浊,宣痹通阳。 4,方剂:瓜萎薤白桂枝汤(《金匿要略》)合温胆汤(《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全瓜萎30g(打),薤白10g,法半夏10~15g,桂枝l0g,枳实6~l0g,茯苓15g,陈皮10g,竹茹10g,甘草6g,石菖蒲10g,部金10g。 方义:瓜蒌、薤白、桂枝宣痹通阳,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化痰泄浊。石菖蒲、郁金一以通窍泄浊,一以理气解郁,以加强上述诸药之力。 加减:若口干口苦,心烦苔黄,加黄连、黄芩清热,即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若心神不安,烦躁失眠,则加远志、枣仁、竹叶、麦冬,养心清热。 5,变通法:气虚夹痰可用定志丸(《局方》)合导痰汤(《济生方》)加减,亦养心化痰之剂,药如党参、茯冲、远志、菖蒲、南星、枳实,半夏、陈皮,甘草等。 (三)心脉瘀阻 1,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痛时作,胸部憋闷,短气喘息,唇甲青紫。舌黯紫有瘀点(斑),脉涩、迟或有结代。 2,病因病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运行不畅,心失所养。本证多见于冠心病,亦可见于右心衰竭。 3,治法:活血化瘀,通脉宁心。 4,方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合失笑散(《局方》)加减。
预防预后:
心悸之由,不外体质虚弱、精神因素、病邪入侵三种因素。体质因素,_为心之阴、阳、气、血虚弱,心神失养而致;精神因素,以惊恐、忧郁、思虑,气血逆乱,心神不安引起;病邪入侵,或风湿舍心,或瘀血内阻,或水饮上犯,或痰浊内扰者。 一般分惊悸和怔忡两种。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后者并不因受惊,而自觉心悸不安,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曰:“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