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什么是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食物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小肠正常吸收入血而引起的疾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营养物、维生素、电解质吸收障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临床表现有: 一、腹泻及其他胃肠道症状 腹泻为主要症状,且最具特征。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粪量多、不成形、色淡有油脂样光泽或泡沫,有恶臭。也可为水样泻。少数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轻症或不典型病例可无腹泻。伴有腹鸣、腹胀、腹部不适,但很少有腹痛。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 二、营养缺乏症状 腹泻发生后,由于蛋白质丢失及热能供应不足,患者逐渐感乏力、消瘦、体重减轻,可出现贫血,下肢浮肿,低蛋白血症。 三、维生素及电解质缺乏症状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维生素缺乏或电解质不足的症状。如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障碍可有骨痛、手足搐搦、甚至病理性骨折;维生素B族吸收不良可出现舌炎、口角炎、周围神经炎等;维生素B12叶酸及铁吸收不良可引起贫血;钾离子补充不足可加重无力、软弱、生理少尿、夜尿等。 继发性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现外,还具有原发病表现。
疾病检查: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诊断:当一个人体重下降、腹泻和出现营养物质缺乏而进食又基本正常时,就要怀疑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可能。单纯的体重下降则可能是其他原因。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收集3~4天的粪便标本,直接测定其中脂肪的含量是诊断脂肪吸收不良最可靠的方法。如结果显示粪便中脂肪过多,则可作出诊断。其他实验室检查能检测出特定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良,如乳果糖或维生素B12的消化吸收不良。 可分别用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来检查粪便标本。粪便中有未消化食物片段提示食物通过肠道过快,也提示有可能是肠道通路解剖上有异常,如胃和大肠间直接相通(胃结肠瘘)使食物不通过小肠而从胃直接到大肠。如果病人有黄疸,粪便中脂肪增多,可能是胆道系统有问题的征象,医生就会仔细搜寻胰腺或胆道有无癌肿的可能。如在显微镜下发现粪便中有脂肪小体和未消化的肉食纤维,提示胰腺功能不正常。如果在显微镜下发现寄生虫或寄生虫的虫卵,则提示其消化吸收不良是由寄生虫感染所致。 腹部X线检查对诊断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几乎没有帮助,只是有时能显示其可能原因。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钡剂在小肠中异常的特征性分布情况,但这种X线征象对其病因不能提供诊断资料。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有时需要作活检来检查小肠有无异常。做内镜检查或使用带钳取装置的细管插入肠内,可获得活检标本。标本在显微镜下作形态学检查,还可作酶活性的检查。因为胰腺功能障碍是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常常需要作胰腺功能试验。让病人接受特殊的试餐,或给病人注射一种激素促胰液素,然后通过插入小肠的细管子收集含有胰腺分泌物的小肠液来进行分析。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辅以对症治疗;病因不明确者积极进行对症及补充性治疗。腹泻频繁者可给解痉剂或氯哌酰胺(咯哌丁胺、Loperamide商品名易蒙停)以减少腹泻次数。调整饮食,静脉补充营养、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如静脉滴注脂肪乳、白蛋白、维他利匹特N(VitalipidN,一种含维生素A、D2、E、K1等的乳剂)、水乐维他N(SoluvitN,一种含维生素B1、B2、B6、烟酰胺、泛酸、维生素C、H、B12、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注射液)等,必要时输血浆或全血。
疾病治疗: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辅以对症治疗;病因不明确者积极进行对症及补充性治疗。腹泻频繁者可给解痉剂或氯哌酰胺(咯哌丁胺、Loperamide商品名易蒙停)以减少腹泻次数。调整饮食,静脉补充营养、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如静脉滴注脂肪乳、白蛋白、维他利匹特N(Vitalipid N,一种含维生素A、D2、E、K1等的乳剂)、水乐维他N(Soluvit N,一种含维生素B1、B2、B6、烟酰胺、泛酸、维生素C、H、B12、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注射液)等,必要时输血浆或全血。
预防预后: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概要: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系小肠粘膜(吸收细胞)有某种缺陷或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经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转运;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如胰酶缺乏、胆盐缺乏等消化不良,小肠吸收面积、小肠粘膜病变、肠壁浸润病变、小肠运动障碍等不足吸收不良。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详细解释: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食物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小肠正常吸收入血而引起的疾病。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为下列几类: 一、 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系小肠粘膜(吸收细胞)有某种缺陷或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经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包括乳糜泻(coeliac disease)和热带口炎性乳糜泻(tropicsprue)等。 二、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一)消化不良 1、胰酶缺乏 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纤维囊肿、胰腺结石、原发性胰腺萎缩等。 2、胆盐缺乏 如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胆道梗阻、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症、回肠切除、肠内细菌过度繁殖(肠污染综合征)。 3、肠粘膜酶缺乏 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 (二)吸收不良 1、小肠吸收面积不足 如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胃结肠瘘、不适当的胃肠吻合术,空肠结肠瘘等。 2、小肠粘膜病变 如小肠炎症,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药物性(新霉素秋水仙素等);寄生虫病,如贾弟虫病,园线虫病等。 3、肠壁浸润病变 如淋巴瘤、结核病、克隆病、whipple病等。 4、小肠运动障碍 动力过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小肠吸收时间,动力过缓如假性小肠梗阻、系统性硬皮病,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5、淋巴血流障碍 如淋巴发育不良,淋巴管梗阻(外伤、肿瘤、结核等)、血液循环障碍(门脉高压症、充血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