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少尿或无尿
什么是小儿少尿或无尿? 新生儿生尿量每小时少于1.0mI/kg,为少尿,小于0.5ml/kg为无尿。学龄儿童每日排尿量少于400ml/m2、学龄前儿童少于300ml/m2、婴幼儿少于200ml/m2为少尿;每日尿量少于30~50ml/m2为无尿。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分类】 1.肾前性少尿或无尿(功能性肾衰竭)。 2.肾性少尿或无尿(器质性肾衰竭) (1)肾小球疾病; (2)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3)肾血管病及其他原因; (4)急性肾衰竭; (5)慢性肾衰竭。 3.肾后性少尿或无尿(梗阻性肾衰竭)。 【诊断】 少尿或无尿的病因较多,多数患者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尿常规化验与一般的肾功能试验均能做出临床诊断,少数病人尚须做进一步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肾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等。临床上,当患儿12~24小时排尿甚少或无尿排出时,即应考虑少尿或无尿的可能性,但首先应排除机械性下尿路梗阻或膀胱功能障碍所致的膀恍尿潴留。当有膀胱尿潴留时,在耻骨上区可见到及摸到膨胀的膀胱,叩诊呈浊音,稍压之,患儿有尿意;导尿检查可以证实。 (一)病史 1.起病情况了解起病缓急有利于帮助判断疾病的发展状况。 2.病史详情(1)病前有无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表现,有无严重脱水、大出血、重症感染、创伤等病史。新生儿有无围生期缺氧、产伤、窒息史。并要注意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2)近期有无误服或接触化学毒物,如汞、铅等重金属,有机物如有机磷、甲醇、氯仿等,生物毒素如蛇毒、鱼胆、毒蕈、蜂毒等。(3)药物应用史:病前是否用过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两性霉素、万古霉素、环孢素、造影剂等;以及药物使用的途径、剂量、疗程和疗效。(4)全面了解小儿生长发育史。(5)既往疾病史:有无泌尿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肝病、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史,其主要症状表现、诊治及转归情况。(6)家族肾脏病及遗传性疾病史。 3.伴随出现的临床症状注意少尿、无尿的持续时间、尿色,是否伴随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是否伴水钠潴留如全身水肿、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力衰竭等表现;有无恶心、呕吐、疲乏、呼吸深快、面色发绀、口唇呈樱桃红色、嗜睡甚至昏迷等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注意询问尿毒症所致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泻及消化道出血或黄疸等消化道症状;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包炎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系统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抽搐、昏迷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意识、行为、记忆、感觉、情感等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注意贫血、高凝血症、出血倾向等血液系统表现;新生儿少尿、无尿时,应注意是否有哭声低弱、体温不升、吸吮无力、呕吐、嗜睡等表现。 (二)体检重点 1.一般项目观察血压、呼吸、心率、体温及神志等生命体征,同时注意体重变化。 2.皮肤及皮疹注意颜面、四肢及全身浮肿情况;同时仔细查看有无皮疹、紫癜、瘀斑等,如过敏性紫癜的典型皮肤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等。注意有无脱水和循环血量不足的体征,如皮肤干燥、眼眶凹陷、四肢发凉等。 3.胸部检查心肺体征早期不明显。伴肺水肿、心力衰竭时可有喘鸣、气急、发绀、心率加快,两肺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并可出现心律失常、奔马律及心包摩擦音。少数患儿有心包积液、胸腹腔积液体征。 4.腹部检查有无腹胀、压痛、腹部包块、腹水征,特别要仔细叩诊耻骨上膀胱区,以防止将尿潴留误诊为少尿;注意双肾有无叩击痛。 (三)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1)尿常规: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及颗粒管型等时,提示肾性病变可能。(2)其他:根据不同情况测定尿渗透压,12小时Addis计数,24小时尿钠、尿蛋白、尿肌酐,中段尿培养,尿溶菌酶、NAG酶及β2-MG、THP、Alb等有助于临床诊断或指导治疗。 2.血常规注意有无贫血并判断贫血的性质。 3.血电解质及生化测定动态观察电解质及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变化。血气分析可发现各种类型的酸碱失衡,以代谢性酸中毒最常见。 4.免疫学指标检测肾小球疾病常伴有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异常,风湿性疾病自身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 5.肾脏B超有助于明确肾脏形态大小,判断有无结构异常,特别有助于鉴别肾后性梗阻如结石、肿瘤、畸形等。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时肾脏多增大,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脏缩小。 6.肾脏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CT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有助于了解肾脏大小、结构、肾血管及肾血流,了解肾脏受损情况。
疾病治疗:
健康儿童尿量个体差异较大,且尿量随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生后2~12个月,400~500ml/d;1~3岁,500~600ml/d;3~5岁,600~700ml/d;5~8岁,650~1000ml/d;8~14岁,800~1400ml/d;>14岁,1000~1600ml/d。 在生理情况下,尿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机体每天摄入的水量和由其他途径如皮肤、呼吸道、胃肠道排出的水量。如果其他途径排出的水量不变,则摄入的水多,尿量也多;如果其他途径排出的水分多,则尿量相应减少。例如外界温度升高,由于出汗多,尿量减少;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时,尿量也可减少。在病理情况下,每昼夜的尿量显著减少或增多,可对机体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临床上对于尿量的改变,应予密切注意,并严加区分是正常变异,还是病理情况;如系后行,应进一步鉴别是什么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预防预后:
【病因】 1.肾前性,如各种原因所致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或受压阻塞、肝肾综合征等。 2.肾性,如急性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各种慢性肾病所致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急性排异等。 3.肾后性,如各种原因所致尿路梗阻。 【机制】 尿液生成的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与肾小管重吸收及分泌。肾小球滤过是尿形成的第一个环节。成人每天滤过液可达180L。肾小球滤过决定于3个因素: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总的滤过面积;③有效滤过压;③肾血流量。上述三因素的异常均可影响肾小球滤过率,从而影响尿量。 肾小球滤过面积即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估计在1.5m2以上。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有效滤过面积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出现少尿甚至无尿。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内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代数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血液通过滤过膜的主要力量,约为8kPa(60mmHg);肾小囊内压有对抗血浆通过滤过膜的作用,约为1.33kPa(10mmHg);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血浆通过滤过膜的主要力量,估计为3.33~4kPa(25~30mmHg)。因此,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8-(3.33+1.33)=3.34kPa(25mmHg)。 当机体血容量不足(大出血或严重失水等)、血压显著降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有效滤过压过低,可引起少尿或无尿。肾小囊内压是比较稳定的,但当输尿管由于结石、肿瘤等发生阻塞时,尿液在患侧肾盂中积聚,使肾盂内压显著增高,该侧肾小囊内压也随之增高,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降低,患侧可出现少尿或无尿。 肾血流量实际上也反映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对于肾小球的滤过极为重要。正常肾血浆流量,成年男子约为650mI/min,成年女子约为600ml/min。正常人肾血流量为1200ml/min,其中大部分供应皮质部,能满足肾小球滤过所必需的有效血流量。但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时,或处于热环境下,因整个机体各部分血量重新分配而使肾血流量大为减少,可使尿量减少。某些病理情况如肝硬化腹水形成或心力衰竭时,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减少,尿量也减少。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对最后尿量的形成至为重要。当肾小管因某些因素受损时(如急性肾小管坏死),管腔内滤液可回漏入肾小管壁内,也可能是引起少尿或无尿的因素之一。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是受抗利尿素所调节,剧烈疼痛和情绪紧张可增加抗利尿素释放,促使水在集合管大量重吸收,可造成少尿或无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