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
什么是小儿呕吐? 呕吐是由于食道、胃肠道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的强力收缩,迫使食道或胃内容物从口涌出的小儿常见疗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严重呕吐可导致婴儿呼吸暂停、发绀,反复呕吐可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新生儿和婴儿易因吸入呕吐物而发生吸入性肺炎,长期呕吐可导致营养障碍。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 因为呕吐仅是一种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伴发症状不同、表现形式近似,所以需要认真地采集病史、仔细地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最后经过客观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初步诊断。 (一)病史采集 由于不同年龄的疾病谱不尽相同,故采集病史的重点应有差异。内科疾病所致者以感染性原因最为常见,外科疾病所致者则以腹腔器官感染和消化道梗阻为主。由于呕吐是消化系统的一个症状,故采集病史首先应围绕喂养方法、进食内容、时间和习惯等方面进行。 (二)体格检查 细致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四个方面)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必要基础,和症状有关的项目更应成为重点。精神、面色和神志以及体重、身高是反映营养和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头围和前囱在小婴儿和慢性呕吐病儿也很重要。仔细的腹部检查应包括鼠蹊部。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的测定必不可少。血压测量可酌情选用。 检查时手要温暖,动作应轻柔、迅速,重点明确并顺序合理。婴儿可用吸吮母乳或无孔奶头的方式。幼儿在说服和劝哄无效时应即时改用口服镇静剖(5%水合氯醛lml/kg)。儿童则常常能合作。不适的检查理应放在后面进行,如咽部检查。触诊腹部时痛点放在最后。肛门指诊在小儿呕吐和众多的腹部疾病时常有必要。它可以提供大便性状、直肠是否干瘪无气、盆腔有无肿物及直肠温度等重要信息。同时还可以发现有无肛门及其位置、形态和大小是否正常。这些对新生儿及小婴儿呕吐,疑为低位肠梗阻时更有特殊重要意义。肛门指诊的不适感常使病儿感到疼痛难忍,宜置于末项进行。 (三)实验室检查 应根据病史、症状和体检后的初步印象有选择地进行。首选血、尿和粪便常规检查。其他的则围绕炎症、外伤、肿瘤、畸形或内分泌代谢紊乱片面和各系统疾病的各有关实验室项目中筛选。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最常用,包括不同郜位和体位的透视和平片及各种方式的造影(口服、经皮静脉或胆道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及肠管的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经内镜胰胆管造影等)。 2.B型超声诊断仪(B超)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彩超)检查的无创性尤其适于小儿,已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介入性超声技术也已引入儿科领域。 3.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近年来已在大中城市儿科逐渐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 4.其他如放射性核素检查、内窥镜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某些基因诊断等需酌情在有必要、有条件时选用。 (五)诊断思路 1.明确呕吐类型 一般分为3型; (1)溢乳:在小婴儿,胃呈水平位、胃部肌肉发育未完善、贲门橙弛,因而在哺乳过多或吞入空气时,吃奶后常自口角溢出少量乳汁,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不影响健康。 (2)普通呕吐:呕吐前常有恶心,以后吐一口或连吐几口,吐出较多胃内容物。多见于饮食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肠道感染或全身感染引起的症状性呕吐。 (3)反复呕吐:在小婴儿多见于胃食管反流症,学龄前或学龄儿童多见于再发性呕吐。 (4)喷射性呕吐:吐前多无恶心,大量胃内容物突然经口腔或同时自鼻孔喷出。可见于小婴儿吞咽大量空气、胃扭转、幽门梗阻。更多见于颅内压(颅内感染或肿瘤等)增高等情况。 2.呕吐的时间 询问病史时要注意。例如进食一刻钟内即发生呕吐,多为食道病变引起,如贲门痉挛、食道闭锁等。进食后半小时内出现呕吐,病变多在胃及幽门部位,如幽门痉挛、幽门肥厚性梗阻、食物中毒、胃炎或溃疡病等。下胃肠道梗阻和肾功能衰竭则在较晚期出现呕吐。 3.呕吐物性质 贲门以上病变引起的呕吐,多为未经消化的奶或食物。幽门及胃部病变呕吐为奶或食物,奶凝成块、食物带酸味。十二指肠以下病变则吐胆汁。下部肠道梗阻的后期呕吐物可有粪便。出血性疾病或鼻衄后,吐物可带血。反复剧烈呕吐物可带血或咖啡样物质。吐出胃内容物时多带酸味,胃内食物潴留时,吐物可有酸腐味,带粪便时可有粪味。
预防预后:
【病因】 呕吐的病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器质性和功能性及内科性和外科性等。 1.消化道器质性梗阻这一类呕吐是由于食管、胃、肠内容物下行受阻而逆行引起的。新生儿时期发病的多为先天性消化道闭锁或狭窄,婴幼儿时期及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发病的多为后天性肠扭转。肠套叠发生梗阻,除呕吐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便血或无大便及X线位片有气液平。 2.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由于食管、胃肠道受炎症的刺激引起反射性呕吐,这种呕吐常伴有局部疼痛(胸骨后刺痛,胃烧灼痛、腹痛等),呕吐前常伴有恶心或伴有腹泻、腹胀等症状。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病、腑外伤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因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第四脑室下的呕吐中枢及其更高级的中枢受到刺激,引起具有临床特征性的中枢性喷射性呕吐,呕吐前常无恶心,而伴有头痛、惊厥、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代谢性酸中毒、低钠及高钠血症、低钾血症、糖尿病、引起酮症酸中毒、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 5.前庭性呕吐如梅尼埃综合征、进路炎、晕动病等, 6.药物及化学毒物的影响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左旋多巴)、强心苷类药物、吗啡等麻醉剂、抗肿瘤化疗药物,某些口服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阿片肽受体激动剂(易蒙停)、氨基吡啉、溴化物、碘化物等。醇、硫酸铜、铅、砷、砒、苯、苹胺、一氧化碳、有机磷、磷化锌、有机氯、毒蕈、白果、棉子等中毒。毒物对消化道局部的刺激和毒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而引起的呕吐,常伴有毒物特殊作用的表现。 7.神经官能性呕吐如胃神经官能症、癔病。 【机制】 呕吐是一种神经反射,过程极为复杂。由外周各器官和组织接受的外米或内源性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刺激,经过体神经和内脏神经或血循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延髓有两个不同作用机制的呕吐机构,一是神经反射中枢(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底部,呕吐中枢负责呕吐的实际动作,它接受来自消化道和其他躯体部分、大脑皮质、前庭器官以及化学感受器触发带的传入冲动。一是化学感受器触发带(chemorceeptortriggerzone,CTZ),接受引起呕吐的各种化学性刺激。近年研究证明,多巴胺受体在CTZ对呕吐的介导中有重要作用。CTZ还含有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脑啡肽和γ氨基丁酸等。某些此类内源性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均能经血液循环或直接对CTZ作用引起呕吐。 呕吐的传入神经冲动来自三方面:①末梢神经刺激:由咽、胃肠道、肝脏、胰腺、胆道、腹膜、肠系膜血管、冠状动脉、心脏、泌尿生殖系统等脏器,通过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系统传入神经,直接兴奋呕吐中枢。②中枢神经刺激:由视、嗅、味觉等神经反射,精神因素的影响,或脑部炎症、肿瘤、血管性病变,通过大脑皮质、延脑的神经冲动,直接兴奋呕吐中枢。③CTZ刺激:由曲物或代谢产物影响化学感受器触发区,触发神经冲动,传至呕吐中枢而使其兴奋。呕吐中枢对传入冲动的感受阈因人而异。因此,有人受轻微刺激因子的影响,即可激发呕吐,另一些人则可耐受较强的刺激因子而不引起呕吐。 呕吐运动的传出神经包括膈神经、脊髓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及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内脏支传出纤维.通过协调运动,构成呕吐运动。呕吐反应由腹肌、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腹压上升、屏气、心悸、出汗、上段小肠及胃蠕动、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和唾液分泌增加等多种机能变化组成。年长儿可有预感而述咽或腹部不适,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可受皮层控制。婴幼儿往往表现出烦躁、做怪脸、打呵欠、面色苍白、出汗、流涎等。早产婴、足月新生儿和某些小婴儿因神经系统发育来成熟常无任何吐前迹象。吐物可自口和鼻孔同时喷出,加上吞咽反射和声门开闭反射不协调,呕吐物极易被误吸。新生儿还由于胃容量小、身体需液量大。故易摄入过多;胃黏膜对温度、容量、缺氧及化学刺激较敏感;经常平卧位;食管肌层弹力纤维发育较差;下食管括约肌发育欠成熟、食管和胃间的His角较钝等原因,致胃逆蠕动时胃内容物容易自食管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