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因为小儿颅内肿瘤恶性者多较良性肿瘤位置深在险要而切除困难,故常危及小儿生命。其发生率在15岁以下儿童肿瘤中居第2位,颅内肿瘤好发年龄主要在两个年龄段,第一高峰在10岁以内,发病率为每年2.2/10万~2.5/10万,男性稍多于女性(1.1:1)。第二高峰从30~40岁开始,60岁以上达到顶点,这一阶段为肿瘤的最好发时期。小儿颅内肿瘤发生部位与成人不同,40%~60%发生在幕下,并且以胚胎残余组织发生的肿瘤为主,胶质瘤相对较少,而成人多发生在幕上,以胶质瘤为主。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一般症状小儿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烦躁和易激惹,有的则淡漠或嗜睡。若有意识障碍,脉缓,呼吸减慢,血压增高说明已进入脑疝前期,需做紧急降颅压处理。小儿颅内压代偿能力较成人高,颅压增高出现较晚,一旦失代偿则病情急剧恶化,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2.呕吐70%~85%的患儿有呕吐,此为颅内压增高或后颅窝肿瘤直接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致,在部分患儿(10%~20%)呕吐是惟一的早期症状,其中婴幼儿多见,呕吐可与头痛或头晕伴存,呕吐并不全为喷射性,以清晨或早餐后多见,常在呕吐后能立即进食,其后又很快呕吐,少数患儿可伴有腹痛,早期易误诊为胃肠道疾患。3.头痛70%~75%的患儿有头痛,幕上肿瘤头痛多在额部,幕下肿瘤多在枕部,主要是颅内压增高或脑组织移位引起脑膜、血管或脑神经张力性牵拉所致。头痛可间歇性或持续性,随病程的延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但当视力丧失后多明显缓解,婴幼儿不能主诉头痛,可表现双手抱头,抓头或阵发哭闹不安,对小儿头痛应引起重视,因为此年龄期小儿很少有功能性头痛。4.视觉障碍视力减退可由于鞍区肿瘤直接压迫视传导通路引起视神经原发性萎缩,更多是因颅内压增高出现视盘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盘水肿取决于肿瘤的部位,性质及病程,后颅窝肿瘤较大在脑半球者发生早且重,肿瘤恶性程度越高或病程越长,视盘水肿越明显,儿童视力减退易被家长忽视,故有此主诉者不到40%。5.头颅增大头颅增大及破壶音(McCewen征)阳性,多见于婴幼儿及较小的儿童,因其颅缝愈合不全或纤维性愈合,颅内压增高可致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叩诊可闻及破壶音。6.颈部抵抗或强迫头位小儿颅内肿瘤有此表现者多见,第三脑室肿瘤可呈膝胸卧位,后颅窝肿瘤则头向患侧偏斜,以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是一种机体保护性反射。颈部抵抗多见于后颅窝肿瘤,因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或肿瘤向下生长压迫和刺激上颈神经根所致,对此类患者要防止枕骨大孔疝的发生,应尽早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或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7.癫痫发作小儿脑肿瘤癫痫发生率较成人低,原因有:小儿幕下肿瘤较多;而且恶性肿瘤多见,脑组织毁损症状多于刺激症状。8.发热病程中有发热史是小儿脑瘤的特征表现。
疾病检查:
小儿颅内肿瘤的诊断检查: 1.脑脊液检查 有显著颅内压增高征的患儿作腰穿必须慎重,应先进行急症颅脑CT检查。必须作腰穿者,应先给予甘露醇脱水后进行,以免促进脑疝发生。脑脊液除进行常规和生化检查外,必要时还须作细胞学检查。 2.脑电图 大脑半球肿瘤可有局灶性异常(如高幅慢波等),后颅凹肿瘤则可有弥漫性慢波,以枕叶明显。这些变化与肿瘤导致的脑水肿程度有关。 3.神经影像学 应用实时超声检查可对小儿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初步诊断;颅骨X-线平片可发现骨缝裂开、指压迹增多、蝶鞍及内听道扩大和颅内钙化斑等。CT不仅可确定脑瘤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和结构,并可显示周围脑水肿、脑积水和骨质变化。MRI虽在定性诊断时不能评价钙化和骨质改变,但可清晰显示脂类、出血及血管结构,并能提供良好的解剖背景。由于MRI无骨伪迹,故对小脑、脑干、鞍区和颅底部肿瘤的诊断优于CT,为小儿颅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4.病理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查 目前除组织病理检查外,已有一些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如胶质酸性纤维丝蛋白(GFAP)抗体、傲丝Vimentin抗体、抗神经元微丝的抗体等可供进一步识别、鉴定小儿颅内肿瘤性质。流式细胞仪可评价单个瘤细胞的理化特性及DNA量,有助于判定肿瘤的生物行为。增殖抗原可以评估增殖活性,这些核抗原可以用于推测正常及新生物细胞的生长成分,如K1-67鼠科单抗,与核蛋白在其生长部分发生反应,可用以确定高生长成分之肿瘤。DNA合成的另一标志为卤化呲啶溴脱氧尿嘧啶(BRDU).在S期掺人DNA,可用以预卜细胞增殖的速度。 小儿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息儿可伴有发热,脑脊液中又发现有白细胞增多者容易被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颅凹肿瘤有颈抵抗时易与脑膜刺激征混淆;颅内压增高引起头围增大者易被误诊为先天性脑积水;鞍区肿瘤有多尿多饮者易误诊为尿崩症。小儿时期的结核瘤、脑脓肿和脑囊虫等也应与脑瘤鉴别。
疾病治疗:
1.手术治疗原则是尽可能行肿瘤全切除;保证术后能缓解颅内高压;手术应解除或至少部分解除对重要神经结构的压迫;不能全切除的肿瘤,应尽量多切除以达到充分内减压为后期放、化疗创造条件;对脑脊液循环梗阻者,手术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循环通畅。2.放射治疗小儿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对放疗敏感。其次,各种类型胶质细胞瘤对放疗也有一定效果,未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也应使用。对较良性的颅咽管瘤、星形细胞瘤的放疗早年存在争议,但近来也倾向于术后放疗能延缓肿瘤的复发。放疗的指征包括:所有颅内恶性肿瘤,不论切除程度如何;手术未能全切除的肿瘤;CT随访发现增长较快的肿瘤。对于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应特别考虑放射治疗对发育脑组织的长期副作用,可引起放射性脑坏死、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发育迟缓、智商降低等并发症。3.化学治疗化疗原则上是用于恶性肿瘤术后,与放疗协同进行,复发颅内恶性肿瘤也是化疗的指征,对儿童髓母细胞瘤的脊髓内播散种植化疗可为首选方法。给药途径视药物的特征可选择口服、静脉、动脉灌注等方式。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长春新碱、甲氨蝶啶等。近来,对婴幼儿采用术后早期化疗来延迟放疗开始时间而不影响疾病控制效果的研究,及大剂量多元联合化疗后辅以自体骨髓移植来减少化疗副作用的研究成为热点。
预防预后:
小儿颅内肿瘤的分类与部位: 小儿颅内肿瘤中以神经胶质细胞瘤最多见。75%小儿脑瘤发生于中线的第3、4脑室、视交叉、小脑蚓部、脑干等处。关于幕上幕下的分布,国内外的资料有所不同,国外以幕下肿瘤多见,但国内资料幕上肿瘤占53%以上,可能与我国颅咽管瘤患儿较多有关。应进行病理检查。手术前存在颅内压增高时可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减轻脑瘤周围水肿,或作脑室外引流创造手术切除肿瘤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