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痛为临床特征,可并发脑膜脑炎和胰腺炎等。多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儿童大多无前驱症状,常以腮腺肿大和疼痛为首发体征。常先见于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位于下颌骨后方和乳突之间,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多不红,触之有弹性感并有触痛。1~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渐消退。腮腺导管开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对面黏膜上)在早期可有红肿,有助于诊断。在腮腺肿胀时,可见颈前下颌处颌下腺和舌下腺亦明显肿胀,并可触及椭圆形腺体。病程中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持续时间不一,短则1~2天,多则5~7天,亦有体温始终正常者。可伴有头痛、乏力和食欲减退等。由于腮腺炎病毒有嗜腺体和嗜神经性,常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腺体、器官而出现以下并发症:1.脑膜脑炎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在腮腺炎高峰时出现,也可出现在腮腺肿大前或腮腺肿大消失以后。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等,脑脊液的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预后大多良好,常在2周内恢复正常,多无后遗症。少数可遗留耳聋和阻塞性脑积水。2.睾丸炎 是男孩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单侧。常发生在腮腺炎起病后的4~5天、肿大的腮腺开始消退时。开始为睾丸疼痛,随之肿胀伴剧烈触痛,可并发附睾炎、鞘膜积液和阴囊水肿。大多数患者有严重的全身反应,突发高热、寒战等。一般约10天左右消退,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一般不影响生育。双侧受累可导致不育,但非常少见。3.卵巢炎 约5%~7%的青春期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症状多较轻,可出现下腹疼痛及压痛,月经不调等,一般不影响受孕。4.胰腺炎 严重的急性胰腺炎较少见。常发生在腮腺肿大数日后,表现为上腹部剧痛和触痛,伴发热、寒战、恶心、反复呕吐等,由于单纯腮腺炎即可引起血、尿淀粉酶增高,因此淀粉酶升高不能作为诊断胰腺炎的证据,需做血清脂肪酶检查,有助于诊断。5.其他 并发症心肌炎较常见,而肾炎、乳腺炎、胸腺炎、甲状腺炎、泪腺炎、角膜炎、血小板减少及关节炎等偶可发生。"
疾病检查:
通常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即可作出腮腺炎的诊断。对可疑病例可进行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试验以确诊。鉴别诊断包括化脓性腮腺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口眼干燥关节综合征或罕见的腮腺肿瘤等。
疾病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对高热、头痛和并发睾丸炎者给予解热止痛药物。睾丸肿痛时可用丁字带托起。中药治疗多用清热解毒,软坚消痛法,常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内服和青黛散调醋局部外敷等。发病早期可使用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疗程5~7天。对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程3~5天。脑膜脑炎、胰腺炎等的治疗见相关章节。"
预防预后: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基因组为单链RNA。仅有1个血清型。病毒颗粒呈圆形,大小悬殊,约100~200nm,有包膜。病毒表面有2个组分,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和溶解蛋白,对病毒毒力起着重要作用。该病毒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敏感,来苏、福尔马林等均能在2~5分钟内将其灭活,紫外线照射也可将其杀灭,加热至56℃,20分钟即失去活力。人是病毒的唯一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9天内,从唾液中均可以分离出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因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流行,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