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
什么是小儿多动? 小儿多动是指小儿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多、学习困难、冲动行为而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一种综合征。常与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记忆力减退,冲动任性等同时出现。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临床上本症责在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以肝肾阴虚,心脾两虚之虚证为主,间有痰火扰心、心火偏旺之实证,或虚实互兼者。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肾虚肝旺小儿多动:多动多语,烦躁易急。冲动任性,难以自抑,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动作笨拙不灵,指甲头发不荣,五心烦热或两颧发红,舌红,苦少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而数。 痰火扰心小儿多动:多动多语,烦急多怒,冲动任性难以制约,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胸闷纳呆,痰多口苦,口渴,便干溺赤,苔黄腻,脉滑数。 心脾气虚小儿多动: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神疲乏力,食纳不佳,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戾,多语而少激昂,健忘失眠,多梦,语言迟钝、舌淡,苔少或苔薄白,脉虚弱。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多动多语,烦躁易怒,冲动任性,难以自抑,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指甲毛发不荣,口干咽燥,睡眠不宁,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缅数或弦细而数。 2,病因病机: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魂失所藏。神志不宁。 3,治法:滋肾阴,潜肝阳,宁神益智。 4,方剂: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合孔圣枕中丹(《千金要方》)。 药物:熟地l0g,山萸肉l0g,怀山药10~15g,丹皮3~5g,茯苓10~15g,白芍10~15g,龙齿15g,石菖蒲10g。炙远志5~10g。 方义:熟地、山萸肉、怀山药补肾,丹皮、白芍泻肝。龙齿、茯苓、菖蒲、远志镇惊安神、潜阳宁心。 加减:睡眠不宁加酸枣仁、知母安神:盗汗加黄连、黄柏、当归、黄芪益气养血、清热泻火,即合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多动症甚,加龟甲、牡蛎、鳖甲育阴港阳,即合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法:五心烦热,加知母、黄柏清热泻火:小便黄、口臭、口疮,熟地改为生地,加竹叶、木通利水清心,即合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5,变通法:若以先天不足、肾康证为甚者,可用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减补肾,合孔圣枕中丹。 (二)心脾两虚 1,临床表现: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语言多,活动多而杂乱无目的,记忆力差,睡眠不宁,语言迟钝,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面包无华或萎黄,自汗,纳少。舌质嫩或淡红,苔少或薄白,脉虚细或细弱。 2,病因病机:脾气不足,心血虚亏,神志不宁。 3,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和血,宁神益智。 4,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合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药物:黄芪10g,党参l0g,白术10g,茯苓10~15g,当归10g。酸枣仁10~15g,炙远志5~10g,淮小麦20~30g,炙甘草10g,大枣5~10枚,木香3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枣仁、远志、大枣养血安神,小麦、甘草、大枣健脾、养心、缓肝。 加减:注意力不集中合孔圣枕中丹(《千金要方》)去龟甲,即加石菖蒲、龙齿:动作过多加芍药,即合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健忘症甚,加柏子仁、益智仁、五味子:自汗甚淮小麦改为浮小麦,加牡蛎止汗。 5,变通法:若以心神涣散为主者,可用养心汤(《证治准绳》)合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养心安神。 (三)痰火扰心 1,临床表现: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多动而难以制约,多语而不分场合。心烦易怒,冲动任性,胸脘痞闷,纳呆,口苦,口臭,口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瞢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胎热过重,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化为痰火,上扰心神。 3,治法:清热化痰,安神宁心。 4,方剂: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合栀子豉汤(《伤寒论》)。 药物:黄连3~5g。法半夏l0g,陈皮5~l0g,竹茹10~15g,枳实3~5g,炒山栀5~l0g,豆豉5~l0g,茯苓10~15g,生甘草5~10g。 方义: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和胃化痰,黄连、山栀、豆豉清热除烦。 加减:心烦易怒,冲动任性,心肝火旺甚者,如龙胆草、制大黄、生地黄、车前子清心泻肝,即合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法:口臭、口苦、口疮,小便黄者则合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利水清心泻火,大便干结者则合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通腑清热。 5,变通法:若见胎热重,以心烦口苦、五心烦热为主者,可暂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导赤散法。如犯及抻明,神不守舍,动作不能自律,可用《医学心悟》生铁落饮,药用生铁落、菖蒲,胆星、半夏、茯苓、天麻、麦冬、陈皮、川贝、丹参等,镇惊息风化痰。 【简易方药】 1,煅龙牡、珍珠母、白芍、红枣各30g,钩藤、黄芪,浮小麦、夜交藤各15g,当归、黄柏各9g,五味子、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2,龙胆草10g,茯苓30g,远志10g,珍珠母30g,神曲10g,甘草1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10~15g,日2次,2个月为1疗程。 3,黑大豆、酸枣仁、茯苓、海带、金针菜,胡萝卜,加工为散剂。4~6岁每次10g,日2次:7~12岁15~20g,日2次。3个月为1疗程。 4,鹿角粉6g,熟地20g,砂仁4,5g,生龙骨30g,炙龟甲15g,石菖蒲、枸杞子各9g,炙远志3g,丹参15g,益智仁6g。每日l剂,水煎,分2次餐后服。连用2个月。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内关、太冲、大椎、曲池为主。注意力不集中加百会、四神聪、大陵。活动过多加安眠、心俞。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加神庭、膻中、照海。 方法:以上腧穴均用常规针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神门、心、皮质下为主。活动过多加肝、对屏尖(平喘):情绪不稳定加缘中、交感:神志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加内分泌、肾。每次用单侧耳穴,左右交替。 方法:以上耳穴用互不留行子按压,胶布固定。每日按压不少于3次,每次1分钟。 疗程:每周2次,10~15攻为l疗程。 【评述】 本征以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和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的临床表现为特征。治疗重点在平衡阴阳,调和心、脾、肝、肾功能为主。鉴于小儿稚阴稚阳、脏腑矫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用药要避免辛热、苦寒,重镇及剧毒药物,以免克伐正气、损伤脏腑功能。主张在汤剂有效的情况下,用量加倍研末,装入胶囊口服,一则可坚持长期服用以缓图,一则可避免饧药过用而影响食欲。办可制成糖浆剂服用。要求以30天为1疗程(内服药)。在治疗过程中,一般服药后l~3周方起效,但一经起效就很少复发。经观察,中药有较稳定的改善全身症状、提高记忆力、稳定情绪和注意力的效果,且较相应西药(利他林)副作用小。 针对本征以虚证为主的特点,较多的方药主张以缓调补虚为主,其中用地黄汤补肾,归脾汤益气养血安神,孔圣枕中丹宁神益智,甘麦大枣汤缓肝和中,当为常法。而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虚、惊,烦、动之症有较好疗效,重点仍在心、肝、脾脏功能的调整,合于小儿“心火常炎,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病理变化规律。 在内服药物的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教育及行为治疗,减少患儿、家长的精神负担,教育周围人对病儿不应歧视、责骂、惩罚,以免伤害其自尊心,造成精神损伤,影响主动治疗。对病人要进行个别教育,指出其缺点,稍有进步应予鼓励,提高患儿对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克服缺点的决心。训练洼意力集中,避开环境中的无关刺激。
预防预后: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所谓“先天不足”,系指孕妇妊娠期、围产期各种疾病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至于产伤和婴儿期的高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以及外伤、饮食不节、社会与心理方面的不良因素等,均属于后天失养范畴。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征,和“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火常炎”的病理倾向,在先后天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阴阳偏盛偏衰,导致脏腑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心神不宁、肝魂不安、脾意不周、肾志不坚的病理变化。 肾虚肝旺小儿多动系因先天不足或后天体弱多病,调护失宜,导致肾之阴精不足,阴虚则无以制阳,而出现一系列“阳躁”的症状,多动多语,精神亢奋,语言高昂,烦急善动等。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肝阳亢旺而出现魂失所藏之症,如神荡无主,夜寐不安,梦游梦呓,少于谋虑,性情急躁易怒冲动。 痰火扰心小儿多动系因小儿胎热鞍重,寒热调护失宜。或过饮水浆,或恣食肥甘厚味,而蕴生湿热。湿热内蕴,化为痰火。湿热与痰弥漫脏腑三焦,阻滞胸膈,上扰心神,心失所主,故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烦躁不宁,多动多语,冲动任性,难以制约。痰热腔结阻滞中焦则见胸闷纳呆。湿热流注下焦则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小便黄赤短少。 心脾气虚小儿多动系由患儿禀赋不足,伤食或病后失于调摄,致脾气虚弱,心气耗损。脾虚则静谧不足而思虑不周,言语冒失,兴趣多变,虽能自悟而不能自制。心气不足则见心悸健忘,神疲乏力,时自汗出。惕然而惊等证。言为心声,心气不足,神窍不利则可见口吃,语言迟缓。脾虚运化失职则见面色萎黄,纳呆腹泻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