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LQTS
什么是先天性LQTS?
包括两种不同的遗传学类型,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另一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Romano-Ward综合征(RWS)。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先天性LQTS的特征是反复短暂性晕厥和心性猝死。一般临床表现:①常在40岁前出现症状,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女性多见。②多有明显诱因,晕厥发作与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应激有关,呈儿茶酚胺依赖性,如LQT1、LQT2、LQT5等类型。③发病率与基因携带率目前尚无准确统计。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心电图特点 主要心电图特点是QT间期延长.T波电交替及尖扭型室速(Tdp)。 1.QT间期延长 是LQTS发病的基础,QTc>0.44s.即为QT延长,但这不能作为诊断LQTS的“金标准”,即QTc正常但不能排除LQTS.不能单用QTc诊断。一般以QTc>0.48s作为诊断参考标准之一。 2.T波改变 T波和U波异常也是LQTS的主要表现,包括T波形态改变和T波电交替。①T波形态改变:可有双峰、切迹、宽大、高尖及伴ST段延长等不同形态改变,T波形态和时程可以反映跨膜复极异质性的程度。②T波电交替:最常见于Tdp发作前,是心电不稳定的主要标志。目前认为T波电交替是LQTS的第二个特征性表现,是LQTS患者Tdp即将发作的信号,其出现提示患者处于高危状态。 3.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Tdp的诱发原因有:伴QTc显著延长的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加上交感神经亢进,且后者常可自行终止。Tdp发作前均有QT(U)间期进一步延长,由发生在T( U)波上的长联律间期早搏诱发Tdp,Tdp转变成室颤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4.心动过缓 LQTS患者平均心率慢,并可出现窦房结功能障碍。LQTS出现2:1房室传导阻滞和/或室内传导阻滞,是预后不良的标志,其病理基础为传导系统复极明显延长。
疾病治疗:
治疗: 有症状的LQTS患者是治疗的绝对指征;无症状的LQTS患者是否需要治疗,目前意见不一,但对下述6种无症状患者应进行治疗:先天性耳聋者,新生儿和婴儿,同胞发生猝死者,T波交替者,QTc>600ms者,LQTS家族成员要求治疗者,均应进行治疗。 1.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是LQTS的一线治疗手段,尤适宜于儿茶酚胺依赖性的LQT1、LQT2。缩短QTc的药物:利多卡因、美西律等钠通道阻断剂用于治疗LQT3.可缩短此类患者的QTc,从而缓解症状;钾通道开放剂可缩短QTc,促进心肌的复极化过程,减轻室壁复极化差异的离散度,预防Tdp.适用于LQT1、LQT2、LQT3。 2.非药物治疗 ①起搏治疗:用于治疗间歇依赖性LQTS患者。主要机制在于预防心动过缓,缩短QTc。同时应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②ICD:用于β受体阻滞剂,左心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和/或起搏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患者,亦可用于治疗心脏骤停复苏后LQTS患者;⑧左侧交感神经节切除术:适用于β受体阻滞剂和起搏治疗无效而反复发作晕厥的病例。切除左侧下半部分星状神经节及胸1~5神经节而保留左侧上半星状神经节是取得疗效而无并发症的前提。儿童患者因不适宜植入ICD,尤适用本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