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
什么是下颌骨骨折?
下颌骨是面骨中最大的骨,位置突出,是面部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呈马蹄形,占据面部下1/3,是颅面部惟一可以活动约骨骼,参与组成牙、颌及颞下颌关节系统。据资料统计,平时伤下颌骨骨折占颌骨骨折总发生率的50%~70%,约是上颌骨骨折的两倍。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伤已成为下颌骨骨折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跌打损伤和意外损伤,好发年龄为20~29岁。下颌骨骨折除具有一般创伤骨折所具有的软组织肿胀、出血、疼痛和功能障碍等共同症状外,由于下颌骨在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故骨折时的临床表现又具其特殊性。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有明确的外伤史 1.骨折移位 下级骨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的移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刨伤力方向、肌肉的牵拉方向、骨折线的数量和走向的影响。此外,骨折段上有无牙齿存在也与移位有关。创伤力可以是对骨折区的直接打击,也可以是经由传导的间接力而造成骨折;对下颌骨体部的刨伤力除可以造成同侧颏孔区的直接骨折,还可造成对侧下颌角或髁状突的间接骨折。 咀嚼肌的牵拉是导致下颌骨骨折段移位的重要因素。下面分述如下; (1)颏正中联合骨折 正中颏部骨折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双发或粉碎性的。单发的颏正中线性骨折,由于骨折线两侧肌肉的牵拉力相等,方向相对,常不发生明显移位,仅可见下中切牙间有动度,或一侧中切牙略低于另一侧,略有隙状开颌。如为双发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附着在颏棘的颠舌骨肌和颏舌肌牵引断骨向后下方移位,受下颁舌骨肌的牵拉。两侧下颌骨向中线移位,使下颌骨前端变窄,这种情况易导致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 (2)颏孔区骨折该区域的骨折一般位于下颌第一与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常将下颌骨断裂成为与对侧下领骨保持连续性的前段(近中)和后段(远中),由于降颌肌群和一侧翼外肌的牵拉作用。使骨折前投向下、后方移位,并向伤侧偏斜,前牙呈开牙合状。骨折后段因升颌肌群的牵拉作用向上、前内方移位,骨折线越靠后,肌力不平衡越明显,骨折移位程度也越重。骨折段的移位还与骨折线的方向和斜度有关,如骨折线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相抵,骨折段也可不发生移位或移位很小。 (3)下颌角骨折 此处骨折也将下颌骨分成前后两个骨折段,如骨折线在下颌角的后上方,或是升支的横形骨折,前后和上下骨折段都包围在嚼肌和翼内肌之中,骨折可不发生移位,即使有移位,也多是创伤方造成。但如果骨折线在升颔肌群附着之前,骨折线呈前上至后下方向,则骨折前段受降领肌群的牵拉向下后移位,骨折后段受升颌肌群牵拉向上前移位,出现后牙早接触,前牙开颌的表现,与额孔区骨折的移位相似。 (4)髁状突骨折 髁状突骨折常发生在它的颈部,如一侧骨折线在冀外肌附着点之下,则髁状突头常因冀外肌的牵拉而致髁状突向前内侧移位,髁状突头也可以脱出关节囊而到关节凹外,同对,下颌升枝部因嚼肌、翼内肌和颞肌的牵拉向上移位,使对侧牙及前牙形成开颌状,不能向对侧做侧颌运动。如骨折发生在关节囊内,翼外肌附着点之上,骨折可不发生移位,双侧髁状突骨折时,髁状突头向内下移位,由于受升颌肌的牵拉,整个下颁骨段则向上移位,使前牙开聒更加明显。 髁状突骨折常为闭舍性,除骨折段移位引起的症状外,还可伴耳前区的疼痛、张口受限、局部肿胀和压痛。个别严重的髁状突骨折,关节突可穿过颞下颌关节凹顶而进入颅中凹,造成颅脑损伤。 (5)多发骨折 下颌骨如发生多发骨折,其移位视情况而不同,如骨折段上有肌肉附着,则随肌肉的牵拉方向而移位;如无肌肉附着,骨折段则随打击力的方向和重力发生移位,此类骨折的移位往拄是外力与咀嚼肌牵引力的综合作用。 (6)骨折线两侧牙齿的作用 主要影响磨牙区和双尖牙区的骨折移位,如骨折后段和上颌有牙存在,牙合接触可限制或阻挡骨折后段的移位,相反,如失去这种骀接触,骨折的移位程度就加大。 2.咬牙合错乱 下颌骨骨折后,因骨折断端的移位使牙齿随之移位,以致发生咬牙合关系的错乱.出现早接触、开牙合、反牙合等情况,通过明显错位的牙,可见到或触到骨折断端之间的异常活动。咬牙合错乱是颌骨骨折最常见和最明显的临床表现,即使骨折仅有轻度移位,也可出现咬牙合错乱。因此,咬牙合关系错乱是诊断颌骨骨折的重要依据。 3.牙龈撕裂、口底出血 下颁骨骨折时,骨断端的锐利边缘突然错位,使邻近紧密附着于牙槽骨的牙跟撕裂并出血.同时与口腔相通,成为开放性骨折。骨折线常累及牙齿,并伴有冠折、根折、牙松动、移位或脱位等情况。有时出血可向组织疏松的口底或颌下区渗八,形成口底、颌下区的血肿,在黏膜下与颌下区皮肤可见紫色淤斑。 4.下唇麻木 下颌骨内有下牙槽神经通过,骨折后常道挫伤甚至断裂,患者伤后感到同侧下前牙牙龈与下唇皮肤麻木。 5.功能障碍 下颌骨骨折后,由于骨折的移位或颞颌关节损伤、咀嚼肌的反射性痉挛和运动失调、疼痛肿胀等原因,患者常表现张口受限,不敢咬硬物,影响正常的进食、咀嚼、吞咽和语言等功能,下颈骨正中双发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后可引起舌后坠,堵塞咽腔,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导致窒息。患者常因肿胀而不能紧闭上下唇,加之疼痛可引起反射性涎液分泌增多,常见流涎现象,从而加重了体液的丧失。
疾病检查:
诊断: 1.有明确的外伤史。对颌骨创伤骨折的患者,首先应通过问诊了解受伤的经过,如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时间、伤后的临床表现等,重点是了解创伤力的方向和作用部位,详细的病史有助干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 2.临床检查存在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通过手法检查.诊断一般不难做出。手法检查很重要,扣诊时骨折区常有明显压痛,骨折移位时,可扣出台阶感。骨折处不明确时,可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放在可疑骨折两侧牙的咬牙合面和下颌骨下缘,两手做相反方向移动,如有活动度和骨摩擦音,即可诊断。 3.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骨折影像。x线检查是下颌骨骨折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它可以明确骨折的类型、范围和性质、邻近骨骼有无合并骨折,从后前、僦位和垂直三角度观察。
疾病治疗: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概要: 下颌骨骨折常用的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和开放复位3种。下颌骨骨折的固定方法。儿童下颅骨在解剖上和结构上的特殊性,因而骨折后在治疗上与成人不同,多主张保守治疗。无牙颌下颌骨折的处理多采用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方法。 下颌骨骨折的详细治疗: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 有休克、颅脑损伤者应先抢救。有软组织损伤但不能立即行骨折复位固定时,先清创缝合软组织。 (一)下颌骨骨折的复位方法 常用的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和开放复位3种,其目的是恢复患者原有的咬牙合关系。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骨折的部位、骨折的类型租移位程度等情况而定。 1.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常用于闭合性及移位不大的新鲜线性骨折,此时骨折未发生纤维性愈合,通过手法推动将移位的骨折恢复至正常位置,方法简便。 2.牵引复位 用于手法复位效果不满意或骨折已发生纤维性愈合者,常用颌间牵引复位,利用未骨折的上领牙弓来固定下颌骨。 3开放复位 如骨折段移位时间较久,骨折处已有纤维性错位愈合或发生骨性错位愈合,上述两种方法均不能达到复位目的,呵施行手术开放复位将纤维性骨痂切除,或用骨凿重新凿开骨性错位骨折线,使骨折断端重新复位并做固定。 (二)下颌骨骨折的固定方法 1.单颌固定 单颌固定指仅在骨折的颌骨上做固定.而不做上、下领骨之间的连接,患者固定后仍可以张口活动,对进食和语言影响较小,便于口腔清洁卫生。因此,在功能活动中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2.颌间固定 颌间固定是下颌骨骨折最常用的固定方法。它是利用稳固的上额骨或牙弓作为固定支架来固定骨折的下颌骨,将上下颌骨-结扎固定在正常的咬骀关系上,以保证骨折的正常愈合。是恢复咬牙合关系,防止错颌最有效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逐渐使骨折和咬牙合关系得到恢复并可以调整,简单实用。坚固内固定术后一旦发现有咬牙合问题,很难调整。因此,尽管坚固内固定目前得到广泛应用,但颌间固定仍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有时在坚固内固定前也需颌间固定来维持咬牙合关系。缺点是患者不能开口的时间长达6周,影响咀嚼、语言和进食等功能,不易保持口腔卫生。此外,颌问固定恢复咬牙合关系还不是尽善尽美,颌间固定尚不能提供充分的固定力,还需选择其他固定方法联合应用,才能达到稳定可靠的目的。 (三)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治疗 儿童下颅骨在解剖上和结构上的特殊性,因而骨折后在治疗上与成人不同,多主张保守治疗。临床上儿童下颌骨的骨折具有以下特点:①儿童下颌骨的骨皮质较簿,骨折常为不完全骨折或青枝骨折,骨折可以不发生移位,但儿童易发生牙槽突骨折;②儿童下颌骨多为乳、恒牙混合牙列,乳牙的牢固性较差,恒牙牙根也束发育完成,这使得利用牙齿来结扎周定骨折受到限制,但牙胚在末萌出前位于下颌骨内,使得用手术固定骨折的方法也受到限制,在下颁骨上钻孔或打螺钉都容易损伤牙胚,造成恒牙的永久性损伤,因而一般不适于采用开放复位内周定;非手术疗法常用牙酸蚀贴钩橡皮圈牵引或用复合树脂夹板固定,即使手术复位固定,也应注意术中防止损伤恒牙胚;③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骨折愈合较快,应尽早复位,一般不应迟于伤后3~7天,否则复位困难,固定制动时间也可以缩短,一般两周后即可做适当活动;④儿童受伤后往往对病史叙述不清,因此应详细检查,特别应明确有无髁状突的骨折或关节内血肿,如有应及时处理,防止以后继发颞下颌关节强直,导致下颌骨生长发育中心内障碍,继发下颌骨发育不良,造成颜面畸形。对于儿童髁状突骨折一般不主张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多采用顾问固定两周及早期功能锻炼就可以获得满意疗效;⑤儿童的骨折复位与成人不同,成人对颌关系的恢复要求严格,儿童由于颌骨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建立稳定的颌关系,颌关系的重建可塑性强,因而儿童的骨折复位允许存在轻度的错位,随着乳牙的相继脱落和恒牙的相继萌出,颌关系可以重新建立。对于咬牙合关系尚好,没有功能障碍的患儿,可不做固定,单纯采用颅颌弹性绷带即可。如果骨折错位明显,复位困难,应行手术复位。 (四)无牙颌下颌骨折的处理 无牙颌下颅骨骨折的处理较为困难,主要是因为没有牙齿可作为固定的依靠,老年人由于长期缺牙导致牙槽嵴萎缩,下颌骨体变的细小,松质骨成分减少,导致修复能力下降。过去常利用原有的部分或全口义齿做颌周拴丝结扎固定,或支架外固定来治疗此类骨折,但其稳定性和固定力均不够,故现在多采用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如用微形钢板和加压钢板坚固固定。无牙颌骨折术中对咬牙合关系恢复的要求也严格,骨折愈合后可利用义齿进行恢复。 出院标准: 1.全身一般情况稳定。 2.切口I/甲(口外切口)或(和)Ⅱ/甲(口内或开放性伤口)愈合。 3.咬合关系恢复。 4.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
预防预后:
下颌骨骨折的原因是在直接或间接暴力的打击。 下颌骨在解剖结构上存在薄弱部位,所以导致骨折经常好发于几个部位。颏部在胚胎发育上系两侧下颌骨体联合而成,由于其位置突出,易遭受创伤骨折,但由于颏部两侧颏结节和颏隆突的增强,使薄弱部位向两侧延伸。周此,颏部骨折线经常自下颌中切牙斜向颁骨两侧,常伴有牙槽突骨折。如遭受严重创伤,颏部可形成粉碎性骨折或双发骨折。下颌骨体部的薄弱区位于颏孔、颏神经血管束自骨内穿出,在下颌双尖牙牙根之间形成薄弱部位.故下颌骨体部遭受打击时,常在此部位骨折。体部其他部位由于内、外科线和强壮的下颌体下缘的加强,一般不易发生骨折。下颌角也是骨折好发区,尽管此区能很好地对抗旋转力,但磨牙后三角至嚼肌附着前的区域相对薄弱,尤其存在第三磨牙阻生或有尚未萌出的牙胚时,此部位的骨质高度不足,当受到侧向力打击容易发生骨折。髁状突颈部较细,在解剖上属薄弱区域,受外力打击时可造成直接骨折。此外,髁状突处于应力传导部位。生理状态下可将咀嚼压力通过颞关节传导至颅底,但由于它与下颌骨体形成较大角度,颏部受力传导至髁状突,在髁状突颈部形成应力集中,故颏部的骨折常伴有双侧或单侧的髁状突颈部的间接骨折,临床上常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