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
什么是痿病?
痿病是肢体的皮、肉、筋、骨、脉受到外邪浸淫,或因五脏内伤而失养引起的,以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特矸的一种难治病。感受温热病邪,灼伤阴液;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肌肉筋脉失养;或湿热浸淫,瘀阻脉络等,足本病常见的病因病机。本病可突然发病,也可缓慢形成。轻者肢软无力,重者四肢痿废不用。西医学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癔病性瘫痪、肌萎缩侧索硬化,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发软瘫的后遗症等,凡见到肢体痿软,临床表现与痿病相似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全肌肉萎缩.驰纵瘫痪。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嗣难,吞咽无力等。 3.常有久居湿地、涉水淋雨史。或有药物史,家族史。 4.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做相应理化检查,如有条件应做CT、磁共振等。 二、鉴别诊断 1.痹病 痹病足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畸形,甚或引起脏腑病证为主要表现的病。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病之瘦削枯萎之症。以肢体关节疼痛与痿病相鉴别。痿病虽肢体痿弱无力,患肢枯萎瘦削,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2.偏枯 偏枯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不用,即一侧的上下肢同时不用,或左或右。且常伴有口舌蜗斜、语言謇涩、肢体麻木、突然昏仆等症。而痿病为四肢不用,左右肢体同时不用,尤以圾下肢不用为多见,与一侧肢体不遂的偏枯不难鉴别。 3.痉病 痉病是以肢体抽搐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表现为角弓反张,两目上吊,牙关紧闭,神志不清,四肢抽搐而不用。有螳痉病患者,发病缓慢,症状较轻.但见四肢或手足不时震颤、拘急,手不能持物或持物不稳,步履蹒跚,不能随意动作。但是痉病的肢体不用与肢体或手足的震颤、抽搐并见。而痿证无肢体震颤、抽搐的表现,仅以肢体痿弱不用为特征,两者不难鉴别。
疾病治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快.病程短,起于热病、外伤、久卧湿地、感冒雨露之后,病多届实;凡起病缓,发展较慢,病史较长,或因七情内伤,或劳役太过,或房事过度,或久病耗损者,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凡症见发热,咳嗽,咽痛,肢体肿胀、麻木、疼痛,舌红或黯.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腻,脉滑、数、涩而不畅,多属实;凡症见面色不华,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筋脉驰纵不收,脉虚无力多属虚。临证亦有虚实夹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孰急孰缓,需仔细分辨。 2.辨病位起病时见发热,咳嗽,咽痛,在热病中或热病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凡以下肢痿软无力较蓖,甚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索问·痿论》有“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所谓独取阳明,系指一般采用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迄今在临床治疗时,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一般都重视调理脾胃这一治疗原则。但不能拘泥于此,临床仍须辨证论治。实邪突出者,宜清热、化湿、祛瘀等法以祛邪实;正虚突出者,宜健脾褴气、滋补肝肾等法,以恢复止气;若虚实夹杂,肖扶正与祛邪兼顾。一般存邪实祛除之后,当以补虚养脏,调和气血,濡养筋脉为治。 三、应急措施 1.有高热不退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瓜霜退热灵,每次4~6粒,每日3次,小儿酌减。 2.咯痰困难,呼吸不畅,面色青紫者,可用超声雾化吸入,或用吸痰器吸痰,以防痰阻窒息。呼吸表浅无力者,可予吸氧。甚者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者,宜尽早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不得延误病情。 四、分证论治 1.肺热津伤证 症舌脉: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少,大便下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犯肺,肺脏气阴受伤,津液不足以敷布全身,遂致筋脉皮肤失养而肢体瘙软,皮肤干燥;热邪伤津.故心烦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肺津不能上润肺系,故咽干不利,咳呛少痰;舌质红、苔黄、脉细数均为阴伤津亏,虚热内炽之象。 治法:清热润燥,养肺生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生石膏、桑叶、麦冬、阿胶、火麻仁、杏仁、枇杷叶、甘草。 本证病位在肺,为温热之邪犯肺,燥热伤津,故急需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方中石膏甘寒,清肺金燥热,桑叶清宣肺热.二药清热宣肺救金为主药;冉辅以麦冬、阿胶、火麻仁润肺养阴,以防燥热耗津伤阴,杏仁、枇杷叶宣肺利气以布津液于周身,共为辅药;炙甘草调和药性,是为使药。诸药使肺热得清,肺燥得润,则可截断病情发展,使病向愈。 (2)加减:高热口渴,汗多者,可加霞石膏用量,并加金银仡、连翘清热祛邪;咳呛少痰者,酌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母等清肺化痰;咽干口渴重者,加天花粉、玉竹、沙参、百合、芦根等养阴生津。 (3)临证参考: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谷芽之类益胃生津。本证痿病,起病较骤,多有外感化热,热邪伤津灼营的病史,病之初期内热明显,故治应清热救津,甘寒清上,俾肺金清肃而火自降,切勿乱用苦寒燥湿辛温之品重亡津液。肺热伤津,不免灼耗胃液,务须结合养胃清火,胃火清则肺金肃,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体现。本证久延则肺热耗津,五脏受灼,转为肝肾阴亏,脾胃津伤者,亦常屡见,故需早期正确治疗。 2.湿热浸淫证 症舌脉:肢体逐渐出现痿软无力,以下肢常见,或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之微热、喜凉恶热,或有身重面黄、胸痞脘闷、小便短赤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湿热浸淫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故肢体痿软无力;因湿性重浊,下先受之,故以下肢为常见;湿热浸渍肌肤,故见肢体困重,或微肿,扪之微热,喜冷恶热,或面黄;湿热不攘,气血运行不畅,则见手足麻木;湿热阻滞气机则胸痞脘闷;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筋脉。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加味二妙散加减。药用黄柏、苍术、薏苡仁、革薜、汉防己、术瓜、木通、晚蚕砂、牛膝、炙甘草。 湿热浸渍肌肤,浸淫经脉,致气血阻滞,筋脉不利。肢体痿软,故须清热利湿治其本。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为君药;苍术、薏苡仁燥湿健脾,辅助黄柏清热除湿,使湿热得除,为臣药;革薢、汉防己、木通导湿热从小便而去,给邪以出路,晚蚕砂、牛膝、术瓜清热除湿.通利筋脉,以行气血,共为佐药;甘草缓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可使湿热得除,筋脉气血流畅,则可截断病情发展,病可向愈。 (2)加减: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加厚朴、茯苓、泽泻理气化湿;足胫发热,心烦.舌红或舌苔剥脱者.加生地黄、麦冬、沙参、砂仁养阴清热而不碍胃助湿;肢体麻木,舌质紫黯者,加赤芍、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 (3)临证参考:本型凶湿热浸淫所致,故不可急于填补,以免助湿。湿热易伤肺肾金水之源.故除湿之外,兼施清养;湿热不去。下流入肾,肾被热灼而阴亏,可成为标本虚实夹杂者,所以去湿务要慎用辛温苦燥;菪湿热伤阴,则应转清滋善后。 3.脾胃虚弱证 症舌脉:初起四肢无力,活动后加重,逐渐痿软不用,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神疲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病机分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荣,故肢体痿软,逐渐加重。脾不健运则食少便溏;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周身失充,则气短乏力,神疲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亦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补中升阳。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人参、生白术、当归、升麻、北柴胡、陈皮、甘草。 脾胃为后灭之本,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荣,五脏失濡,故当健脾益气治其本,《内经》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论。方中黄芪、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是为君药;白术助君药加强益气健脾之功,当归养血和血,助君药益气养血,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和胃,调理脾胃气机,使脾胃升降之枢正常,升麻、柴胡升举脾气,以顺脾气主升之性,使气血得以输布筋脉五脏,共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又调和药性,是为使药。本方使脾胃虚弱得补,气血生化之源得充,则日久筋脉得荣,在脏得濡.病可向愈。 (2)加减:食少腹胀者,加山楂、枳壳、砂仁、谷麦芽等理气消食;便溏者,加薏苡仁、山药、莲子肉健脾除湿;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气短汗出重者,加重黄芪用量。 (3)临证参考:本证虽痿在四末,病实发于中焦。脾胃虚者,最易兼夹食积不运,当导其食滞,酌佐谷麦芽、山楂、神曲;脾虚每兼央湿热不化,补脾益气之时,当结合渗湿清热;脾主运化,脾虚则五脏失濡,脾为后天之本,他脏之伤,久亦损脾,本证每与其他各证掺见,治法总宜扶脾益胃以振奋后天之源,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体现。 4.肝肾亏损证 症舌脉: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经脉,故渐成痿病。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精髓不足,故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日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发为血之余,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承则见目眩发落,咽干耳鸣;肾司二便,主藏精,肾虚不能藏精,故见遗精遗尿;肝肾亏虚,冲任失凋,故见月经不调;久则髓枯筋燥,而腿胫大肉消脱,遂成痿废不起,步履全废;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亏内热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壮骨丸加减。药用熟地黄、龟甲、豹骨或狗骨、怀牛膝、当归、生白芍、黄柏、知母、陈皮、下姜、锁阳、炙甘草。 病久损伤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精血衰少,则五脏失濡,筋骨失荣,日久筋纵骨软,痿废不起,故当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中熟地入肝肾,滋阴养血,填补精血,配以龟甲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共为君药;豹骨或狗骨、怀牛膝强筋健骨,助君药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臣药;芍药、当归补血养血以柔筋,黄柏配知母清肝肾之虚热而坚阴;锁阳温肾益精,启动肾中之一点真阳,有阳中求阴之意,陈皮配干姜理气温中健脾,使滋补之品补而不腻。干姜并制黄柏苦寒以防败胃,亦有重视后天之本之意,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热甚者,去锁阳;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党参;腰脊酸软者,加狗脊、川续断、补骨脂;眩晕者,加枸杞子、菊花;遗尿者,加桑螵蛸、覆盆子;阳虚畏寒,脉沉者,右归丸加减治之。 (3)临证参考:临床上本证比较常见,各种痿病无论肺热津伤,湿热下注,脾虚不运,久均伤及肾元,水愈亏则火愈炽,而伤阴愈甚,故补肾清热为主要治疗手段。本证痿病须分清有热无热,虚火当滋肾,无火专填精,阳虚要温煦,但总地说来,仍以阴虚夹热者为多。临证补阴填精,还应考虑阳中求阴,启动一点真阳,以获良效。 5.瘀阻络脉证 症舌脉:外伤之后突然下肢痿软或四肢痿软.肌肤麻木,伤处疼痛,舌质黯,脉细涩。 病机分析:跌仆损伤,劳力过猛,瘀血留内,络脉不通,气血被阻,肢体失养,故肢体麻木,痿软无力;瘀血内阻,故伤处疼痛;舌黯或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养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圣愈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熟地黄、生白芍、桃仁、红花、川牛膝、炙黄芪、党参、甘草。 因外伤跌仆,损伤经脉或积血不消,阻碍气血循行,或久病人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养筋,故须活血化瘀治其本。方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气通络,为君药;熟地、白芍滋阴填精生血,使血充脉畅,桃仁、红花、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加强君药之功,共为臣药;再佐以黄芪、党参益气养血。使气旺血畅,瘀去新生,筋脉得养,痿弱渐愈;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2)加减: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橘络、木瓜;下肢痿软者,加锁阳、肉苁蓉、巴戟天;病情重者,加乳香、没药、穿山甲等增强活血祛瘀之力。 (3)临证参考:对于瘀血较重者,宜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水蛭、地龙、蜈蚣、全蝎等虫类药搜剔经络,加强活血通络之功。 五、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每服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亏虚者。 (2)健步壮骨丸: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不足,筋骨软弱不用。 (3)大黄廑虫丸: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瘀阻脉络较重者。 2.单验方 (1)石斛、怀牛膝、桑白皮各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次。治肺热伤津痿病。 (2)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用大麦米和蒸熟,焙十为末,大麦粥和为丸,每日3次,每次7g,米饭送服。治肝肾不足痿病。 (3)烤干牛骨髓粉300g,黑芝麻300g,略炒香,研末,加白糖适量合拌,每服9g,每日2次。 (4)紫河车粉,每服3g,每日2次。 (5)大麦米(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煎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治湿热浸淫痿病。 (6)加味金刚丸:革薜30g,杜仲30g,肉苁蓉30g。菟丝子15g,巴戟天30g,天麻30g。僵蚕30g,蜈蚣50条,全蝎30g,木瓜30g,牛膝30g,乌贼骨30g,精制马钱子60g(严格炮制,以解其毒),蜜丸3g重,每服1~2粒,日服1~2次。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化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闭可即停药,并服凉水。 3.针灸 针灸治疗,以调治气血,补益后天为主。通治法,可选足阳明和手阳明等经穴,如髀关、阴市、足三里、解溪、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等。 (1)肺热伤津者:选肺俞、鱼际、尺泽、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溪、照海、解溪等,以清热润燥,养肺益胃。 (2)湿热浸淫者:选脾俞、曲池、合谷、足三里、解溪、内庭、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以清利湿热。 (3)脾胃虚弱者:选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天枢、气海、足三里、商丘、太白等穴,以健脾益气。 (4)肝肾亏虚者:选大椎、膈俞、肝俞、睥俞、肾俞、志室、腰阳关、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以补益肝肾,育阴清热。 4.推拿 (1)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髑、曲池等穴,搓揉臂肌来回数遍。 (2)下肢:拿阴廉、承山、昆仑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等穴.揉搓股肌来回数遍。手劲刚柔并济,以深透为主。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痿病各证候常可兼夹转化。肺热津伤日久不愈,热盛伤津,可致肺胃阴虚,又可伤及于肾,致肺肾阴亏之候;湿热浸淫,邪延日久,累及于肝,可形成肝经湿热之候,湿热日久不除,又可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之候,亦可湿热下注,伤及肝肾,成虚实夹杂之候;脾胃虚弱日久伤及肝肾,致脾肾两亏之候;肝肾不足,阴亏日久,又可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证候或阴阳两虚之候,日久伤及五脏,亦可出现脾肺气绝之危候。久病人络,痿病日久又可致瘀阻脉络之候。 二、预后 痿病患者的预后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以感受病邪为主的痿病,发病较快,但通过治疗,邪气逐渐祛除,正气得以恢复,经数周或数月,机体可获得痊愈或基本痊愈。若经数月治疗仍不恢复,治疗更加困难,痊愈的可能性变小。以正气虚弱为主的痿病,发病缓慢,经治疗可中止病情发展或可望机体痊愈,但病程一般较长,须坚持治疗,方能取效。若正气不复,日益虚损,肢痿逐渐加重,四肢俱痿,则患者预后较差,恢复困难。 痿病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或昏迷,需积极抢救,否则预后极差,危及生命。
预防预后:
一、病因 1.感受外邪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输布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此即《索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之谓也。久处湿地。感冒雨露.湿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湿热阻滞,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弛纵不收,成为痿病。即《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之谓也。 2.脏腑内伤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成癖,多食辛辣,贪杯饮冷,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运化,导致脾运不输,筋脉肌肉失养,发生痿病。或脾胃素虚或久病致虚,中气不足,则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牛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筋脉,而产生肢体痿弱不用。七情内伤,或劳役太过,或房室过度,或久病耗损,或先天禀赋不足,致肝肾精血虚耗,导致筋脉失养,亦可发为痿病。 3.跌仆损伤跌打损伤.瘀血内阻,络脉不通.筋脉失养,发为痿病。 二、病机 1.发病外感温热邪气,肺热津伤及跌仆损伤,瘀阻脉络之痿,发病多急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虚之痿,起病多缓慢。 2.病位痿病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 3.病性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证。但总以脏气虚损为主,也有温热、湿热、痰瘀等实邪为患者。 4.病势本病因外感温热邪气,湿热浸淫者,病情发展多再筋脉、肌肉及脏腑;因脏腑内伤,气血津液不足,肢体失养者,病热多由脏腑及筋脉、肌肉。 5.病机转化早期以温热、湿热、瘀血实邪为主的多属实证。久则热盛伤津,或瘀血内阻,新血不生,终致阴血耗伤,脾胃虚弱或肝肾不足,从而病性由实转虚,出现虚证。正气虚弱,义易感受外邪,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或阴虚无以制阳,虚热内生,或久病人络,络脉瘀阻,或实邪日久伤正,致止虚邪恋,均可形成虚实夹杂之证。病凡由实转虚,由脾(胃)肺及肝肾,为病情逐渐加重。若五脏俱损,出现胸闷气短,发音嘶哑,呼吸及吞咽困难,为脾肺之气将绝之候,病情危重,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