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胆病
什么是糖尿病胆病?
糖尿病胆病是指糖尿病并发的胆道病变,主要包括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说明糖尿病与胆道病密切相关。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糖尿病表现患者可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也可仅表现为乏力,或腰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甚至无明显症状,而在查体时发现血糖升高,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胆系疾病表现患者可有右胁部疼痛、压痛,胀闷或不适,糖尿病胆病的症状还可伴有消化不良表现,如恶心、厌油、腹胀、嗳气等。
疾病检查:
【诊断】 1.有确切的糖尿病病史,且其胆囊炎或胆结石等胆系疾病病情与糖尿病控制的好坏明显有关。 2.症状及体征见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①空腹血糖和(或)餐后血糖升高,达到糖尿病胆病的诊断标准。②血生化检查有血脂代谢紊乱。③B超检查可发现胆道疾病。 【鉴别诊断】 1.胆道病并糖尿病在胆道病发生多年后,才出现血糖升高及“三多一少”等症状。且糖尿病早期病情控制的好坏与胆道病病情无关或关系不大,随病情之发展,糖尿病对胆结石、胆囊炎的影响逐渐加大。 2.糖尿病并脂肪肝患者可有右胁部不适,或胀痛,或闷胀,并伴有消化不良表现。血生化检查可见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糖尿病胆病的检查可发现脂肪肝,但无胆囊炎、胆结石等胆系疾病之征象。 3.糖尿病合并病毒性肝炎 可有右胁部不适或胀痛,伴恶心、厌油、纳呆、腹胀等消化不良表现。血液检查可发现肝功异常,并出现乙肝、丙肝等病原学指标阳性。糖尿病胆病的B超检查无胆囊炎、胆结石等征象。
疾病治疗:
糖尿病胆病的治疗概要: 糖尿病胆病肝郁气滞治疗宜疏肝解郁。肝郁脾虚治疗宜疏肝健脾,益气化湿。肝胆热盛治疗宜清泻肝火,利胆通腑。糖尿病胆病的治疗宜选用手术治疗。糖尿病胆病一般经积极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糖尿病胆病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辨证论治 (一)肝郁气滞 1.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痛甚可牵及肩背。发无定时,急躁易怒,常因情志不畅或进食油腻之品而使病情有所加重,三多症状不明显,或兼有暖气呃逆。舌苔薄白,脉弦: 2.病机分析肝郁气滞,木失条达,经络不通,故胸胁胀满,甚则胀痛;情志不畅,影响肝之疏泄,故使病情有所加重;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嗳气呃逆,厌油,进食油腻之品加重病情。舌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征。此型糖尿病胆病患者一般血糖仅轻度升高,情绪波动时可使血糖有所升高。 3.治疗宜疏肝解郁。 (1)中药汤剂:用加减柴胡疏肝散。 方解:柴胡、香附、郁金疏肝理气调肝用,当归、白芍柔肝养血,颐养肝体;荔枝核合川芎理气活血止痛;白术、鸡内金、甘草健脾和胃。糖尿病胆病的治疗诸药合用,以达疏肝解郁,和胃理气之功。 加减:若心烦易怒,口苦反酸,加左金丸;若舌苔厚腻,不欲饮食,加佩兰、荷叶;若恶心欲呕.加半夏、竹茹。 (2)针灸:取期门、阳陵泉、太冲、胰俞以疏肝解郁,理气降糖。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3)耳穴贴压:取胰胆、肝、三焦、内分泌、缘中、皮质下以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节内分泌及胰腺功能。糖尿病胆病的治疗先压一耳,3天后换另一耳,每次每穴揉按30秒钟左右,每日3~5次,30天为1疗程。 (二)肝郁脾虚 1.临床表现倦怠乏力,口渴而不多饮,纳呆食少,多尿,或有便溏,右胁隐痛,急躁易怒。舌淡苔薄白腻,脉弦细。 2.病机分析肝郁克脾,或素体脾虚,运化失健,故纳少;精微不能敷布,故倦怠乏力;脾虚,水津不布,水湿内停,故口渴而不多饮;脾虚不能升清,清气下陷,精微下流,故多尿,或有便溏;肝气不舒,故急躁易怒,两胁胀痛;舌淡苔薄白腻,脉弦细为肝郁脾虚湿阻之征。此型多见于糖尿病胆病病程较久者,亦可有初发即为此型者。 3.治疗宜疏肝健脾,益气化湿。 (1)中药汤剂:用加减逍遥散。 方解:柴胡、白芍、当归疏肝气养肝体;黄芪、苍术、薏苡仁、茯苓、山药健脾气,养脾阴,化湿不伤阴;葛根升脾之清气而止消渴;佩兰化湿醒脾。 加减:若肝郁较重,糖尿病胆病的治疗加吴茱萸、木瓜、川楝子;若胃中胀满,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砂仁、枳壳;若倦怠明显,可加人参;若口渴明显,可加玄参、花粉;若肢体乏力,麻木刺痛,加水蛭、桃仁、丹参。 (2)针灸:取期门、太冲、脾俞、胰俞以疏肝理气,健脾降糖。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3)耳穴贴压:取胰胆、肝、脾、胃、内分泌、缘中以疏肝利胆,理气解郁,健脾和胃,调节内分泌功能。先压一耳,3天后换另一耳,每次每穴揉按30秒钟左右,每日3~5次,30天为1疗程。 (三)肝胆热盛 1.临床表现三多症状明显,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口干苦或口黏,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时有腹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2.病机分析湿热内生,蕴结肝胆,肝失疏泄;或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肝火犯肺,肺津匮乏,故口渴;肝火犯胃,胃热炽盛,故多食;肝火下乘肾阴,肾气不固,故多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故胸胁胀痛,腹部胀满;胆热上逆,故口干口苦;湿热内停,故口黏,苔黄腻;津液不足,大肠失润,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为肝胆热盛之征。此型多见于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者。 3。治疗宜清泻肝火,利胆通腑。 (1)中药汤剂:糖尿病胆病的治疗用加减大柴胡汤。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清热;芍药养阴柔肝,以佐柴胡辛散之性,大黄、栀子、金钱草,清热利胆,通腑泄浊;苍术、玄参二药相配,燥湿不伤阴,收清热燥湿之效。 加减:苔黄腻,可加黄连、龙胆草清热燥湿;舌红少苔,去金钱草、苍术,加沙参、枸杞子、花粉以清热养阴;若三多症状明显,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若疼痛较重,加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气活血止痛;若便秘较重,可加玄明粉以清热通腑。 (2)针灸:取期门、承浆、胃俞、支沟以清肝泻火,降糖止消。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3)耳穴贴压:取胰胆、三焦、内分泌、缘中、肝、渴点以疏肝利胆。清泻三焦,滋阴降火,生津止渴。先压一耳,3天后换另一耳,每次每穴揉按30秒钟左右,每日3~5次,30天为1疗程。 二、对症治疗 1.糖尿病并急性胆囊炎 (1)控制血糖:宜选用胰岛素,参考糖尿病有关资料。 (2)控制感染:合并发热、血象高等严重感染征象者宜选用合理、有效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2.糖尿病并慢性胆囊炎 (1)调控血糖:根据患者的血糖、体型及用药史,选择合理的降糖药物,如体型偏胖伴血脂升高者,糖尿病胆病的治疗宜选用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等。 (2)促进胆囊排泄:可选用红霉素、西沙比利等。 3.糖尿病并胆结石 胆石症病人无症状者约占50%。对无症状者如何处理,一直存在争议。主张保守治疗观察的学者认为,①胆石症从无症状到出现症状,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其5年、10年、15~20年的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0%、15%、18%;②Friedman对123例无症状的胆石症病人随访25年,发生急性胆囊炎、阻塞性黄疸、胆石性肠梗阻或胆石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者仅为5.7%。因此主张对无症状的胆石症病人进行观察治疗,并提出,常规处理要比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优越。对症状明显者,可参见胆石病的治疗,并积极控制血糖及感染。 三、手术治疗 糖尿病并急性胆囊炎内科治疗无效或有穿孔之迹象时,糖尿病胆病的治疗宜选用手术治疗;对糖尿病并胆结石患者,主张手术的学者认为,只要时间、地点和技术等条件适当,就应对糖尿病伴胆石症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糖尿病伴胆石症病人可能长时间无症状,但是一旦发生急性感染,就容易发生胆囊坏疽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主张积极选择手术治疗,即使不行预防性胆囊切除,也应在一旦出现症状时尽早选择手术治疗。 【转归预后】 糖尿病胆病一般经积极保守治疗预后良好,但如出现重症胆囊炎,应积极手术,如处理不当,亦可有生命危险,但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已逐年降低。
预防预后:
糖尿病胆病病因概要: 糖尿病胆病的病因是:神经因素、体液因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皆可升高,而血胆固醇水平可直接影响胆汁中胆固醇水平,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即可沉积在胆囊壁黏膜而引起炎症,还可促进胆石形成。结石慢性刺激是造成胆囊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糖尿病胆病详细解析: 【西医病因病理】 一、糖尿病并胆囊炎 1.神经因素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较为普遍,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汁淤积,易导致感染,而感染反过来又加重胆道运动功能的障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体液因素糖尿病患者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水平均较正常人偏低,糖尿病胆病的病因是胆汁的分泌、排泄及胆囊收缩功能均相应低下,导致胆囊排空不良,胆汁潴留,胆盐沉积,成为胆囊炎发病的重要机制。 3.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皆可升高,而血胆固醇水平可直接影响胆汁中胆固醇水平,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即可沉积在胆囊壁黏膜而引起炎症,还可促进胆石形成,胆石不断刺激胆囊壁亦可造成炎症。 4.胆结石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升高,而结石慢性刺激是造成胆囊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糖尿病并胆结石 1.胆石症与血糖、血脂的关系 李惠仙等认为胆囊结石与血脂、血糖密切相关,糖尿病胆病的病因是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从而有利于胆石形成;血糖浓度过高会导致胆囊排空障碍,还可减少胆盐分泌而使胆囊结石易于形成。 2.胆石症与载脂蛋白的关系傅贤波等发现,糖尿病并发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中,载脂蛋白是较血脂更敏感的指标;糖尿病患者不仅存在高血脂等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更存在保护因子的缺陷,是糖尿病易并发胆囊结石的原因。 3.胆石症与血清胰岛素的关系有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胆石形成的原因之一。胰岛素可以刺激肝脏中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酶的活性,促进乙酰CoA羧化酶、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合成加快,继而造成肝内脂肪、胆固醇的合成增加,结石形成增加。 4.胆石症与自主神经的关系 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使胆囊轻瘫,胆汁淤滞,黏稠度增加,浓缩的胆汁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糖尿病胆病的病因是胆酸、磷脂与胆固醇比例失调,胆固醇沉积成结石。解左平等用B超检查了糖尿病患者Caer-ulein负荷试验所致的胆囊功能的变化及与自主神经障碍的关系,结果发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了胆囊功能的变化。 5.胆囊收缩功能胆囊收缩及排空功能障碍是胆石形成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障碍与其类型无关,是自主神经病变的结果。胆囊收缩力下降,囊内胆固醇 结晶、胆泥或细小结石潴留而促使胆石形成。 6.胆石症与胃肠激素的关系胡玲等检测并比较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合并胆石症与未合并胆石症患者的血糖、血脂、载脂蛋白A1和B,胆囊收缩素(CCK)、胰多肽(PP)以及胰岛素水平。认为,NIDDM合并胆石症可能与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以及CCK减少有关。 7.胆石症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范原等观察了糖尿病患者胆囊功能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微血管病变组的胆囊排空功能较无微血管病变组明显延迟而两组之间的胆囊充盈功能无明显差异。 【中医病因病机】 糖尿病胆病主要是在肝郁脾虚的基础上发生的。糖尿病胆病的病因是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易从火化,可犯胃克脾,并损及肾阴。胃火炽则多食易饥;脾气虚则脾不散精,津不上输,故口渴多饮;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厚味而出,肾虚不固,精微下泄,故尿多而甜。 1.肝郁气滞忧思愤怒或抑郁不舒,使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致肝气郁结。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病前大多有精神紧张、精神抑郁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多有性情急燥、忧心忡忡、寝食不安等因郁致病及因病致郁的因素,尤其是每遇情志刺激又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故肝郁对消渴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影响。 2.脾气虚弱消渴与脾的关系在《内经》虽有论述,但真正重视脾虚与消渴的关系是在近几十年,并重视了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脾主运化.饮食的消化、吸收主要由脾所主,糖尿病胆病的病因是过多摄入肥甘饮食,或热量摄入过多,必然加重睥脏的负担,使脾运化功能减弱;劳过伤脾,过逸亦可伤脾,现代生活方式以车代步,体力活动减少,从而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随着工作日趋紧张,人们的心理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应激之中,“思虑伤脾”,极度的大脑紧张也会影响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