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中医)
什么是胎位不正(中医)
?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后期,胎儿在母腹内位置不正常而言,亦称“胎位异常”。常见的有臀位、横位和枕后位等。古称“倒产”、“横产”、“偏产”。胎位不正是引起难产原因之一,故在怀孕六、七个月以后,如发现有胎位异常情况,应设法及时纠正,以免分娩时发生难产。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气滞胎位不正;妊娠后期,胎位异常,形体多黄瘦,面部隐隐带青,或胸闷,上腹部胀满不舒,或一侧胀满较剧。甚至胸腹胀痛,呼吸急促,舌苔薄白,脉细滑或兼弦。 脾湿胎位不正:妊娠后期,胎位异常,身体较胖,但肌肉不结实,身重力弱,不耐繁劳。或脘闽纳少,或食欲不振,或见浮肿,舌质胖淡,脉滑或兼濡。 气血两虚胎位不正:妊娠后期,胎位异常。肌肉消瘦,或体胖而不结实,少气王力,易感疲劳,面色苍白,唇舌淡白,脉细滑而弱。 鉴别分析 气滞胎位不正与脾湿胎位不正:前者多由气机郁滞,胎儿转位受阻而引起;后者则多缘脾虚湿停,影响胎儿转位所致。气滞胎位不正,可见形体黄瘦。面部隐隐发青,或腹部胀满不舒,胸闷等;脾湿胎位不正则见形体肥胖。身重力弱,或兼见浮肿,四肢困倦等。气滞胎位不正。治宜理气行滞,养血转胎,方用保产无忧方;脾湿胎位不正,治宜健脾利湿,养血补肾转胎,方用加味当归芍药散。 气血两虚胎位不正:系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无力转位所致。其辨证要点是以形体消瘦,唇舌淡白,少气乏力,不耐劳累为主要表现。治宜益气养血转胎,方用八珍汤加川断、枳壳,或用转胎汤亦可。 胎位不正,根据临床辨证是以气滞、脾湿居多,但有相当一部份病人,除胎位不正的主症外,其它症状并不明显。很难判断是气滞还是脾湿所致。临床体会尽管无证可辨,其治疗仍可选用保产无忧方或加味当归芍药散,常能收到满意效果。盖两方都具有理气、祛湿、养血的功能,但前方偏重理气,后方着重调血。固此可作为气滞胎位不芷、脾湿胎位不正的通治方。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气滞血郁 1,临床表现;妊娠后期胎位异常,形体黄瘦,面色微青,胸闷脘痞,或胀满疼痛。舌苔薄白,脉细滑或兼弦。 2,病因病机:气滞血郁,胎儿转位不利。 3,治法:理气和血,行滞解郁。 4,方剂:保产无忧散(《傅青主女科·补编》)。 药物:当归4,5g,川芎4,5g,川贝母3g,炙黄芪2,4g,炒黑荆芥穗2,4g,艾叶(炒)2,1g,姜炒厚朴2,1g,炒枳壳1,8g。羌活1,5g,甘草1,5g,白芍3,6g,生姜3片,菟丝子(酒炒)4,2g。 方义:本方可“保胎,每月三、五服,临产热服,催生如神”(《傅青主女科》方按语)。今用治胎动不安、胎位不正。当归、川芎、白芍和血,枳壳、厚朴理气,川贝母解郁,黄芪益气,菟丝子补肾。艾叶、生姜温宫,羌活、黑芥穗通络,甘草和中。剂量小而配伍严谨,合而为保胎、转胎之方。 (二)脾虚湿盛 1,临床表现;妊娠后期胎位异常,形体肥胖,身体沉重,稍劳即乏,脘痞纳少,食欲不振,或有浮肿。舌质淡胖,脉滑、濡。 2,病因病机:脾气虚弱,水湿内停,致胎儿转位不利。 3,治法:健脾渗湿,和血转胎。 4,方剂: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加味。 药物:当归9g,白芍9g,川芎9g,茯苓9g,泽泻gg,白术9g。 方义:当归、芍药,川芎和血,茯苓,白术健脾,泽泻渗湿利水。《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用治妇女怀妊、腹中隐痛拘急之症,移治胎位不正亦效。 加减:亦可去泽泻,防其损伤胎气。或加菟丝子、川续断、桑寄生肾安胎。见气滞者加苏叶、陈皮理气安胎。 (三)气血两虚 l,临床表觋,妊娠后期胎位不正,肌肉消瘦或虚胖,气短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弱而滑。 2,病因痛机:体质素虚。气血不足,无力转动胎位。 3,治法;补气养血。 4,方剂: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药物:党参10~15g,白术10~15g。甘草6g,当归10g,自芍l0g,熟地10g。川芎5~10g,黄芪l0~20g,枳壳l0g,川断l0g。 方义: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和血养血,枳壳理气,川断补肾。 加减:肾虚加桑寄生、杜仲补肾,胃气不和而纳呆者加砂仁、扁豆和胃,有热者加黄芩清热。 5,变通法:亦有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黄芩取效者。 【针灸治疗】 (一)灸法 取穴:至阴(双侧)。 灸法:使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并保持舒适姿势以使腹壁放松,以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或用麦粒大小艾炷,直接放于穴位上,点燃后,局部有灼热感即去之,每次每穴3~5壮。 疗程:每日1~2次,灸至胎位正常。 (二)毫针法 取穴:至阴(双侧)。 刺法:用5分毫针向上斜刺,深l~2分。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l5~20分钟。 疗程:每日1次,针至胎位正常为止。 (三)耳针法 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肝、脾、腹。每次3~4穴(单侧),左右交替。 刺法:5分毫针直剌,深1~2分,留针30分钟。或王不留行子敷贴,胶布固定,每天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3~5分钟。 疗程:耳针法每天1次,压丸法2~3天1次。 (四)激光穴位照射法 取穴:至阴(双侧)。 方法:氯氖激光仪,功率5毫瓦。直接照射。每侧5分钟。 疗程: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评述】 胎位不正,可能与羊水过多、经产妇腹壁松弛、双胎,羊水过少、子宫畸形有关,胎儿或因骨盆狭窄、子宫肌瘤等影响胎头入盆。亦可由胎儿畸形等引起。中医药及针灸对因子宫畸形、胎儿畸形,骨盆狭窄、子宫肌瘤等所致者无效,用中药保产无忧散、加味当归芍药散与八珍汤加减治疗胎位不正,临床疗效显著,且无任何副作用。针灸治疗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即便部分患者矫正后胎位不正复发率为10%,但经再次熏灸或针治,仍可得到矫正。对初产妇与经产妇的成功率,并无显著差别,且对胎儿与孕妇均无不良影响。据研究,艾灸至阴穴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强子宫活动与胎儿活动,从而有助胎位矫正。
预防预后:
本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气滞、湿盛和气血不足。《妇人大全良方·产难》云:“妇人以血为主,惟气顺则血和,胎安则气顺。”故治疗胎位不正,应强调理气、和血,再结合患者体质与相关体征,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