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阳
什么是缩阳?
缩阳,又名缩阴,亦称阳缩或刚缩。是指以阴茎、睾丸和阴囊突然内缩;伴有少腹拘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多因寒邪或湿热之邪侵犯而引发。亦可因阴亏火旺诱发,而与足厥阴经、督脉和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症状比较明显,根据患者发病急骤的主诉;睾丸、阴囊内缩,或睾丸、阴囊和阴茎一并内缩之症状,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需与以下情况鉴别。 2.鉴别诊断 (1)生理性阴缩:由于人体的生理调节作用,当受到寒冷的刺激时.阴囊会收缩,以使阴囊内保持一定的温度。有时可出现阴囊、睾丸明显内缩,但阴茎并不内缩,亦无其他兼症及全身不适,此属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作疾病论。 (2)隐睾症;隐睾症患者,是由于先天发育不良而致睾丸在出生后未降入阴囊或睾丸异位,这类患者常伴有阴囊发育不良。且隐睾症以单侧为多见,也无阴茎内缩及其他兼症,还有先天病史可资鉴别; 另外,有些疾病中有阴缩症,但不作为主症者,亦不属本病范畴。
疾病治疗:
【临床分证】 按病因辨证和脏腑经络辩证,本病可分为寒客厥阴、少阴虚寒、肝气虚弱、肝经湿热和阴虚火旺5种证候。 (一)寒客厥阴证 本证是指阳气不足,复感寒邪,邪气直中厥阴而致阴器内缩的证候。 1.临床表现 (1)主症:①阴器内缩;②少腹拘急冷痛。 (2)次症:①畏寒肢冷,甚者唇青舌卷;②身体疼重;③小便清长或不禁,下利清谷。 (3)典型舌脉:舌质淡或紫暗,脉沉迟细微或沉紧。 2.辨证分析 脾肾阳虚,则小便清长或不禁,下利清谷;寒邪侵袭。乘虚直入厥阴。因寒主收引凝滞,气血阻滞厥阴经脉,致少腹拘急而冷痛、阴器内缩;阳虚寒盛,畏寒肢冷,加之寒邪外侵,身体疼重,厥阴之脉,环唇内、络舌本,邪在厥阴,重则唇青舌卷;舌质淡或紫暗,脉沉迟细微或沉紧.皆阳虚寒盛之象。 3.诊断要求 凡具备主症①、②、次症一项和典型舌脉者,即可确定本证诊断。 4.论治法则 温阳散寒,理气通络。 5.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吴萸内消散。方中肉桂、小茼香、吴茱萸益肝肾之阳而逐阴寒之邪;辅以山茱萸、山药益精培中,以资生化之源,使中官有权,明寒难以再犯;兼以木香、青皮、马蔺花疏肝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藉吴茱萸引诸药直达厥阴,共奏温散厥阴寒邪而治阴缩之旨。 (2)备用方剂;当归四逆加是茱萸生姜汤。本方用桂枝、细辛散寒温通血脉;再以吴茱萸、生姜温中暖肝增加温散寒邪之力;辅以当归、芍药养血和营;甘草、大枣温养脾气,使脾胃健运,营血得以克养筋脉;更加通草入经通血脉;亦藉吴茱萸引药入厥阴,合成温经散寒通脉之剂。 6.外治疗法 (1)驱寒止痛砂:方用铁砂与醋混合,发生温热反应。熨敷气海,可以散寒、活血、止痛;再加麻黄、川鸟、草乌、肉桂,丁香、小茴香温经通络散寒;乳香、没药、马钱予行瘀活血,通络止痛。 (2)茴香生姜汤:小茴香40g,生姜20g,煎水熏洗。 7.针灸疗法 取穴:急脉、气海、关元。手法:提插行针。使针感向前阴扩散;温针15分钟。急脉,足厥阴肝经之穴,针灸并用,可散肝经之寒并缓其拘急收引;关元、气海皆为强壮之要穴,可以温用调补冲任。 8.饮食疗法 ①枸杞粥。枸杞子、自米,如常法煮粥服用。②麻雀肉。煮熟食之。 9.验案选粹 王某,34岁。夜尿遇冷而发作,阴器向内抽缩,小腹拘急内抽.时伴有疼痛。近日每晚均有发作,天明始缓。舌诊未见异常,脉象弦稍紧。初以温肾驱寒剂不效,改投疏肝温经怯。处方:柴胡15g,木香15g,青皮15g,吴茱萸15g,肉桂10g,胡芦巴15g,荔枝核15g,一剂而愈。(引自:于文清医案) 辨治按语 本证之发乃因阳气虚弱,寒邪侵袭得以长驱直入厥阴。是其直接病因为寒邪,而病位则在足厥阴肝经。此为论治之关键。须紧扣寒客厥阴、气滞脉痹之病机,温通散寒,更兼疏肝理气通络,方能药中肯綮。效如桴鼓。 (二)少阴虚寒证 素体不健或久病初愈.脾肾阳气虚弱,又贪凉饮冷;或病中人房,或瘥后劳复,致使寒人少阴,腹痛而阴器内缩。 1.临床表现 (1)主症;①阴器内缩;②小腹拘急冷痛;③畏寒肢冷,食少脘痛。 (2)次症:①腰膝酸痛,身重少气;②小便频数或不禁,腹泻。 (3)典型舌脉:舌质色淡,脉沉细或濡弱。 2.辩证分析 肾阳虚衰,则腰膝酸痛。身重少气;肾虚失其固摄,则尿频或不禁;脾阳不足,失其健运之职,则食少脘痛,腹泻;阳虚不温,畏寒而肢冷,甚则四肢厥逆;阳虚被寒,气血阻滞,筋脉挛缩,故小腹拘急冷痛,阴器内缩;阳虚寒甚,则舌质色淡。脉沉细或濡弱。 3.诊断要求 具备主症①、②或①、②,次症1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确立本证诊断。 4.论治法则 温补脾肾,散寒除湿。 5.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苓桂逐阴汤。方以辛温之附子、桂枝、胡芦巴益阳逐阴而散寒,辅以芳淡之茯苓、藿香梗、苍术化湿健脾安中;佐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方药对证,丝丝入扣.合而用之,阴寒可逐,虚阳得复,腹痛可除,囊缩得舒。 (2)备用方剂;固阳汤。方中附子、干姜壮阳祛寒通脉;配以白姜、良姜、厚朴温中和胃,燥湿散寒;再辅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莓益气健脾渗湿。本方乃四逆汤,附子汤和肾着汤化裁而成。温补脾肾,散寒除湿,功专力宏,对于下焦寒湿重考尤为适宜。 6.中成药选介 安肾丸。该药以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补肾壮阳;更以川乌、肉桂补火散寒;辅用白术、茯苓、山药、萆薜健脾运化水湿;稍佐石斛以防辛燥伤阴;白蒺藜、桃仁行血祛风。 7.针灸疗法 取走:美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气海取灸法,温肾散寒;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健脾通络祛湿,调和气血;针刺肾俞。取补法,以强肾壮筋。 8.饮食疗法①海马一对,浸酒中,2周后,常饮。②核桃,随意食用。③胡桃肉、栗子炒去壳.典捣碎后加糖食用。 9.验案选粹 于某,46岁。平素房事不节。昨夜因感寒咳喘,未愈即又行房事。今晨3点左右,突然小腹疼痛,起则头眩身重。仍畏寒,尿频。继而发现阴茎内缩,而来院急诊。急诊室邀余会诊。查患者小腹凉,并见阴茎内缩,睾丸未见缩入。舌体胖.色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患者平素房事不节,肾气亏耗,伤寒未愈,病中入房,致寒入少阴,筋脉挛缩,阴器内缩。此缩阳少阴虚寒证。治当温肾散寒,冀少阴得温,阳缩可解,拟苓桂逐阴汤加减。处方;茯苓12g,苍术12g,附子20g,桂枝30g,胡芦巴10g,炒自芍24g,厚朴10g,干姜15g,炙甘草10g,两剂。水煎服。复诊:阳缩已解。腹痛缓,仍身重乏力.头眩。处方:桂枝24g,白芍l5g,高良姜10g,生龙骨、牡蛎各30g(先煎).大枣10枚,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引自:邯树义医案) 辨治按语 此病证治疗宜脾肾同调。火能生土,温肾可以健脾;土为后灭,温脾阳可以助肾阳。有同气相求之妙。临证时能悟得此理,便探骊珠,左右逢源,得之真谛矣。 寒客厥阴和少阴虚寒两证,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寒盛火微,阳衰不能敛阴,阳脱欲绝。除阴器内缩外,并可现四肢厥逆、冷汗自出、人事不省、脉微欲绝的亡阳虚脱证,是缩阳的危急重证。此时急宜回阳固脱,可以四逆汤加参、桂或三仙散,以敛逾越之阳。 (三)肝气虚弱证 本证乃劳倦久视。七情过度,导致肝气虚弱,术气不升,疏泄失职,不能淫气于筋,宗筋失主而致阴器内缩之候也。 1.临床表现 (1)主症:①阴器内缩;②头晕目眩,胆怯乏力。 (2)次症:①自汗短气;②纳呆腹泻。 (3)典型舌脉:舌质色淡,脉弦细或虚弱。 2.辨证分析 肝胆气虚,则胆怯乏力,自汗短气;木虚土壅,中州升降失利,则纳呆腹泻;木失升发,不能上承清窍,故头晕目眩;气失升发而陷,失于疏泄,不能温煦.宗筋失主,则筋脉蜷缩,阴器内缩。肝气虚弱则舌淡,脉弦细或虚弱。 3.诊断要求 具备主症和典型舌脉者,可以诊为本证。 4.论治法则 补气升肝。 5.方剂选要 (1)首选方剂:暖肝煎加黄芪、柴胡。方用黄芪、茯苓补肝益气;小茴香,乌药、术香畅达气机;黄芪、柴胡善能升提肝气;再配肉桂,生姜温中暖肝;枸杞子,当归温养精血,使气有所源,气机不绝。如此虚者得复,木气得升,宗筋得主,请症自愈。 (2)备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当归、枸杞子、熟地黄。方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配当归、枸杞子、熟地黄补血以滋肝肾之源;再配陈皮理气,使补丽不腻;柴胡、升麻助少阳之升发。如此肝虚得复。温润宗筋,阴缩自复。 6.中成药选介 补中益气丸合当归补血丸。补中益气丸方义已如前述。当归补血丸乃黄芪、当归两药相合,以当归补血;并加大黄苠之量以增补气升肝之力。 7.饮食疗法 黄芪粥。白米50g,黄芪30g,如常法煮粥服用。 8.验案选粹 庞某,34岁。禀赋不足,素体赢弱。因病久卧于床,病已见禽,而感头眩乏力,无意中发现阴茎短缩,家属延余诊视。查舌淡脉虚。处方:党参15g.黄芪30g,当归15g。小茴香10g,熟地黄15g,柴胡10g,升麻6g,陈皮10g.桔梗6g,白术10g,乌药6g。10剂,水煎服。月余,偶遇患者家属,询之.告以服药10剂后,不仅阴缩已除,头眩之苦亦解。(引自:郜树义医案) 辩治按语 此证属肝气虚弱,木气不升,失其条达。治宜补气。并温养肝肾精血,所谓“补气必及血,补阳必及阴”,此气血阳阴互根之理。更应顺其春升之气,条达肝木,是以黄芪、柴胡补气升肝,必不可少。 9.文献选录《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解》:。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 (四)肝经湿热证 本证多因醇酒厚味,损伤脾胃,湿热蕴结.继而浸淫肝胆,并循经下注,阻滞经脉气机,熏灼
预防预后:
本病之发生可分为下元虚寒、阴亏火旺和肝经湿热三大类。其下元虚寒者,可因阳气虚弱,复感寒邪而发。患者禀赋不足,脾肾阳虚,或是劳倦过度及重病初愈之人,而又复感寒邪,因正气不支,邪气得以直中厥阴。足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肝主筋,寒主收引而凝滞,豉使筋脉拘挛而少腹拘急疼痛、阴器内缩。亦可因脾肾虚弱,阳气久亏,而又啖食生冷或坐卧阴寒之地,致使形寒饮冷伤于内,而重创脾肾已虚之阳。前阴乃宗筋之会,而阳明为之长,阳明气血之化源衰而宗筋不振则阴器内缩。或是因久病、重病初愈。伤寒未愈,而又房事不节或劳倦过度,致使气虚阳衰、冲任督三脉受损,少阱虚寒,前阴失其温煦滋养而内缩。以上几种情况若不及时治疗,进而虚阳耗竭,不能敛阴,阳脱欲绝,则可现阴嚣内缩、四肢厥逆、冷汗自出、人事不省的危重症候。设或肝气虚弱,木气不升,反致经气下厥,宗筋失主,亦可见阴器内缩。其阴亏火旺者,乃因素体肾阴不足或病后阴虚未复,又恣情纵欲,劳神过度以及情志不遂,五志化火;或过用温燥之药物,致使肾阴亏耗,相火炽盛,热灼宗筋而使其失于滋养,阴器内缩。其肝经湿热者,乃由过食辛辣或嗜酒无度,湿热内生;或湿邪外侵,积渐而不去,郁而生热。湿热熏蒸,进而侵及肝胆,循经下注,浸淫宗筋,气血阻滞而致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