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及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的,常见及轻微、但传染度颇高的传染病,可由多种的肠病毒引致,当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的小儿最多,成人偶有感染,多在夏秋季流行。潜伏期为4~7日。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潜伏期为4~7日,起病以低热、口腔溃疡、口痛为主,伴有流口水、食欲减退等。症状重者可以出现高热,体温38℃~40℃。起病后手心、足心可见皮疹,先为红色丘疹,后转为水疱疹,躯干部一般无皮疹。 手足口病的疱疹特点 现有发热现象,再出现发生于手指,足趾足跟,口腔的疱疹。手足的疱疹表现为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疱,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呈乳白色。水疱可出现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口腔的疱疹表现为粟粒大小水疱,疼痛,迅速破溃呈灰白色的一层膜或浅溃疡。 手足口病严重吗?不治疗会怎么样? 绝大多数的手足口病患儿都属于轻症,经过一周时间一般可治愈。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并发脑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如果患儿出现胸闷气促、呕吐、颈项强直等,应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手足口病的症状 ①前驱症状: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重者可以出现高热,体温38℃~40℃。 ②手足损害:主要表现在手、足、指(趾)背或侧缘,尤其是指(趾)甲的周围及足跟的侧缘发生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疱,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呈乳白色。水疱偶发于掌跖及指的掌侧,其长轴与皮纹的走向一致,面部可有自发性疼痛或触痛。 ③口腔损害:硬腭、颊黏膜、舌、唇及齿龈等处发生粟粒大小水疱,疼痛,迅速破溃呈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绕以红晕。 ④心脑损害: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⑤周围血象淋巴细胞增多。血清学试验柯萨奇病毒抗体滴度升高。 ⑥病程约为1周,很少复发。
疾病检查:
手足口病的的诊断: 1.发病率较高,有流行性,流行季节以夏季为高峰。 2.好发于学龄前儿童。 3.有发热、流涕、厌食、呕吐、腹泻等前驱症状。 4.皮疹与口腔黏膜疱疹同时出现。疱疹对称性发生于手掌、手指及足趾屈侧的皮肤,呈米粒大小半球形水疱。口腔黏膜为粟粒及米粒大小疱疹,周绕红晕,约2d后疱破成为溃疡,灼痛明显。7~10d愈合。 鉴别诊断: 1.复发性口疮 2.疱疹性龈口炎 3.疱疹性咽峡炎 本病病损多发生在口腔后部,咽腭部区域,疱破成溃疡,但皮肤不发生水疱。 4.水痘 全身性皮疹,水痘呈脐窝状,传染性强。
疾病治疗:
手足口病防治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在肠病毒好发季节4-9月份,5岁以下的小孩子尽可能减少出入公共场所。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喝生水,不要吃生冷食物,衣服要经常洗晒。孩子一旦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切记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疱疹,预防并发症,加强护理。 手足口病疱疹怎么治? 手足疱疹不可自行用针挑,切忌用手抓破皮疹,瘙痒时可予六一散或炉甘石洗剂外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口腔疱疹可盐水漱口后喷西瓜霜喷剂,涂冰硼散等,溃烂明显者可用思密达,康复新液含漱等。中药可用可用银花、地肤子、苦参等煎水外洗。 手足口病吃什么药? 一般不需要口服药物,只需要局部对症治疗即可,如全身症状明显者给予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手足口病的治疗: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 1.局部治疗 口腔用0.1 %依沙吖啶或银花、甘草煎水含漱。病损处涂冰硼散、1%金霉素甘油等。 2.全身治疗 全身症状明显者给予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抗病毒可选用病毒灵0.1g,口服,每日3次。 3.中药治疗 药夏枯草、板蓝根或大青叶、连翘、贯众、金银花、甘草煎服,重症可使用干扰素。口腔溃疡用金霉素软膏或2%利多卡因或2%龙胆紫溶液外用。
预防预后: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染的? 手足口病病毒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意思是,因为接触被带有病菌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痰,口水)污染的各类物品食物,然后通过口腔,经过食管气管进入人体内,导致感染。 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 最常见的是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说从6个月以上一直到5岁是高发年龄段。新生儿出生后3-6个月体内可能还存在着来自母亲的抗体,患手足口病的机率极低,成人也有可能患病,但是患病率是很少的。 手足口病的病因 主要是柯萨奇A16病毒(Coxsackie virus),有时为柯萨奇A5、A10、A9、B5、B2及埃可(ECHO)等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染,亦可通过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在水疱液、咽部分泌物或粪便中皆可分离出此种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