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贫血
什么是失血性贫血?
因短时间内大量血液流至体外或长期反复少量血液流至体外所致的贫血。前者称为急性失血性贫血,后者为慢性失血性贫血。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失血性贫血的诊断依据 1.失血性贫血的病史 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史或长期反复少量失血史对诊断至关重要。尤其是慢性失血性贫血,需详细了解有无可能引起长期反复少量出血的疾病史。 2.实验室检查 急性失血早期血液未稀释时,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下降不明显,但当血容量得到补充时,贫血才开始明显。网织红细胞在出血24~48小时后上升,4~7天后可达高峰。红细胞形态起初多属正常,数天后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嗜多色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增高常最早出现,在出血后数小时,白细胞计数可上升至(10~30)xl09/L,增加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并有核左移现象。慢性失血性贫血早期红细胞形态可呈正常,失血性贫血在中度至重度以上时,则可里小细胞低色素型。骨髓象显示各系造血细胞增生活跃,红系细胞增生尤为显著,粒红比例降低。骨髓中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清铁含量降低。
预防预后:
失血性贫血的病因 1.急性失血性贫血 引起急性失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①各种外伤及外科手术时的出血;②上消化道大出血;③产科意外出血如官外孕、前置胎盘或分娩时的出血;④大量肺或支气管咯血;⑤内脏破裂,特别是脾、肝等脏器破裂;⑥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⑦炎症、肿瘤等腐蚀血管壁引起的大量出血。 2.慢性失血性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常引起铁丢失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如:①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消化道息肉、痔出血、钩虫病等;②月经过多如月经失调、子宫肌瘤、宫内放置节育环等;③肺或支气管咯血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④反复血红蛋白尿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性自身免疫性溶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⑤其他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多次献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