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高血压
什么是神经源性高血压?
长期以来,高血压的研究立足于调节血压的终末器官(肾脏、心脏和阻力血管)。认为这些器官调节血容量、心输出量和周围血管阻力,以决定血压的高低。然而,中枢神经系统可能通过丘脑下部、垂体的激素以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参与调节过程,从而在血压的调节和高血压形成过程中发生作用,称之为神经源性高血压(neurogenic hypertension)。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经内科系统性药物治疗无效。 2.有严重高血压症状,如头痛、头晕、呕吐或精神恍惚。 3.血压为26.7~28.0/14.0~14.7kPa(200~210/105~ll0mmHg)。 上述表现最常与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致残性眩晕与耳鸣分别出现。
疾病治疗:
手术适应证 1.确诊为神经源性高血压。 2.系统性内科药物治疗无效。 3.无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如偏瘫、失语和癫痫)。 4.合并有(或无)脑神经病(如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致残性眩晕与耳鸣)均可考虑探查手术。 手术方法 如同舌咽神经痛的麻醉与体位。用肌内注射利舍平或静脉滴注硝普钠以控制高血压,在完成乳突后开颅后,将小脑轻轻抬起,显露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脑干发出位,用脑软轴牵开器牵开小脑,仔细观察压迫脑干侧神经根入口带(root entry zone)的异常血管袢,常见在延髓与脑桥外侧有异常血管压迫,此种血管来自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动脉袢常在下橄榄体前及第Ⅸ、Ⅹ脑神经间的前外侧压迫延髓,将这些血管轻轻抬起,以Teflon片置于血管的下方。由于Teflon片的鲆维分支交错,其膨松作用有极易固定与支撑作用,因其不易吸收,又有较强的稳定性,实为微血管减压的良好材料。血管垫开后,手术即告完成。术闭严密缝合硬脑膜及切口各层,术后观察同其他颅后窝开颅术。
预防预后:
病因、病理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变长呈袢状,动脉壁变性,动脉伸长、扩张,同时可有脑下移,使延髓与动脉袢及颅底桥静脉的位置发生改变,导致延髓的血管性压迫。这种异常的搏动性血管压迫在左侧延髓和迷走神经可能是神经源性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即由于异常血管袢压迫延髓左侧第Ⅸ、Ⅹ脑神经根进入带,使控制血压的神经调节系统失调,从而引起高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