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什么是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genital mycoplasma infections,GMI)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生殖系统疾病,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GMI可造成广泛的生殖道感染,其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与异位妊娠的关系日益受到临床关注。支原体寄居于人的泌尿生殖道黏膜,主要通过性传播和母亲的垂直传播。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支原体感染多为亚临床或隐匿性感染,症状轻,75%的女性不出现任何症状。潜伏期为数天至数个月,但多数为1~3周。 1.非淋菌性尿道炎 解脲脲原体和生殖支原体是沙眼衣原体阴性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相关的解脲脲原体主要为生物2群(血清型2、4、5、8、9等),而生物1群(血清型1、3、6和14)可能是尿道正常定植的菌群。生殖支原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有独立相关性,其阳性使罹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了5.5倍。 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临床特点是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50%的患者有尿频和排尿困难,无尿痛或仅有轻微的尿痛;少量尿道分泌物。 2.黏液脓性宫颈炎 研究表明,黏液脓性宫颈炎与生殖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较无生殖支原体感染者高3.3倍,提示生殖支原体可能是黏液脓性宫颈炎的病因之一。人型支原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无明显相关,但可能是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体之一。 黏液脓性宫颈炎表现为轻度下腹疼痛、泌尿系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等。 3.盆腔炎和输卵管炎 盆腔炎患者中生殖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检出率明显增高,且检出人型支原体特异性抗体。因此,这两种支原体可能是导致盆腔炎的原因之一。 患者可出现下腹疼痛、恶寒发热;下腹紧张,压痛明显,附件区有触痛;血白细胞数增加。有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时,盆腔有肿块,触痛明显。若不及时诊治,可导致输卵管内膜永久性损害。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培养法 包括直接培养法和间接培养法。用于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的检测。但生殖支原体需培养数周,分离培养极为困难。 2.核酸检测法(PCR法) 主要用于生殖支原体的检测,但目前尚无商品化试剂。PCR法快速、简便、特异且敏感,特别是对于难以培养的支原体,PCR技术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对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病史:有不洁性交史,或配偶有感染史。 (2)临床表现:尿道炎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及尿道分泌物等;或有宫颈炎、外阴炎,白带增多等。 (3)实验室检查 1)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涂片未见细胞内(外)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培养亦无淋球菌生长。 2)女性宫颈粘液脓性分泌物在油镜视野下平均每视野中多形核白细胞>10个为阳性。 3)支原体培养阳性。 由于支原体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分离率很高,在人类泌尿生殖道中处于共生状态,因此对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宜慎重。支原体的感染性取决于机体激素水平、局部免疫状况、手术创伤、是否初次感染支原体及感染特定型别的支原体等因素。 通常根据高危性行为史、典型临床表现及支原体培养等结果作出综合判断。支原体的半定量培养结果对于判断其致病性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非是唯一可靠的依据。 2.鉴别诊断 (1)支原体性尿道炎,需要与淋球菌、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尿道炎等鉴别。 (2)支原体性宫颈炎、支原体性宫盆腔炎和输卵管炎需要与淋球菌感染引起的富颈炎、盆腔炎和输卵管炎等鉴别。
疾病治疗:
1.治疗 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故对青霉素类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对磺胺类药物也不敏感。对影响支原体胞质蛋白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较好,应作为首选。孕妇用药首选红霉素500 mg,4次/天,共1~2周;或阿奇霉素口服,1次/天,0.5 g,连用3天;或罗红霉素150 mg,2次/天口服,共7天。 2.妊娠治疗 妊娠期间建议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儿童可用红霉素每天50 mg/kg,每天分4次口服。
预防预后:
1.病因 支原体(mycoplasma)在微生物学上的分类柔膜体(molticutes),是能自行复制、无细胞壁、结构篱单、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不同于病毒是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主要以二分裂增殖;胞质含核糖体及能在不含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支原体不同于细菌是无坚硬的细胞壁,仅有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3层结构构成的细胞膜。 支原体通常寄生在呼吸道和生殖道黏膜。大多为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参与机体正常菌群的构成。感染人类的支原体为12~14种,人体支原体包括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italium,Mg)、肺炎支原体、口腔支原体、唾液支原体等型。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达60%的妇女均可检出溶脲脲原体。目前从生殖道分泌物可分离出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等5种。其中,对人类有条件致病性且与生殖道感染关系密切的是生殖支原体(mg)和人型支原体(mh)。 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但是有些支原体抵抗力较差,如45℃,15~30分钟或55℃,5~15分钟即被杀死,用石炭酸或甲酚(来苏水)易将其杀死。支原体在无糖培养基中用石蜡封盖后,在37℃下存活1个月,低温或冷冻干燥可长期存活。 支原体对青霉素等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天然抵抗,而对四环素及大环内酯类等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敏感等特性。具有高度对宿主、器官和组织的特殊亲和性。 2.发病机制 支原体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支原体呈正常携带状况时免疫体系维持抑制功能,故生殖道仅有支原体寄生而不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妊娠期支原体阳性者应检验其他细菌、衣原体等,如不伴其他微生物感染,则对妊娠结局无影响。 支原体的发病机制复杂,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溶脲脲原体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从宿主细胞膜吸取脂质与胆同醇,溶脲脲原体细胞膜有磷脂酶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膜上底物,引起细胞膜损伤;溶脲脲原体能刺激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溶脲脲原体定植在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代谢产物;溶脲脲原体的黏附蛋白与人类一些蛋白很相似,一旦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其特定的原生质和蛋白质外壳能模拟宿主细胞擘导致免疫系统不能区分宿主细胞和支原体,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溶脲脲原体易发生抗原变异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 孕期溶脲脲原体的阳性率高达80%,若溶脲脲原体达到一定数量,则会破坏免疫平衡,导致上行感染,通常在胎膜分裂之前引起蜕膜和绒毛膜的感染和炎症反映。在半数病例中感染只局限在绒毛膜,但有时候可以通过胎膜而感染羊水。感染部位的炎症因子渗出,白细胞浸润,纤维增生致使脆性增长,坚韧度降落而导致胎膜早破及胎儿宫内感染。炎性反映使邻近羊膜上的溶酶体释放出磷脂酶A2,促进胎膜上的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诱发宫缩,使受损的胎膜坚韧性降落而更容易分裂,导致胎膜早破、早产、死胎等,是围生期及产褥期并发症的首要原因。 传播途径 1.直接传播 即性交传播.为传播的首要途径。 2.间接传播 可通过接触患者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播,如浴池水、共用手巾等方式传播。在成人中较少见。 3.对胎儿与新生儿的传播 可通过宫内、产道及产后感染,经产道感染为此途径的首要方式。 流行病学 支原体寄居于人的泌尿生殖道黏膜,主要通过性传播和母亲的垂直传播。不同人群生殖道支原体的分离率不同。性成熟无症状妇女宫颈或阴道人型支原体为20%~50%,解脲脲原体分离率为40%~80%。人型支原体为20%~50%;而正常男性尿道的两者分离率分别为34%~50%和20%~50%。儿童和无性经历的成年人支原体定植率不到10%,在青春期后随着性活动而增加。国外报道孕妇下生殖道溶脲脲原体(Uu)携带率可达80%,国内为43%~73.2%不等,其中5%~80%孕妇存在无症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