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鼻塞
什么是伤风鼻塞?
伤风鼻塞是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俗称“伤风”或“感冒”。中医对本病旱有记载,本病为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多发于气候突变,寒暖失常之时。无性别、年龄的差别。但可因四季气候的变化、感受病邪的轻重、自身体质的强弱等不同而病情有轻重之别。伤风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有传染性。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初起鼻微塞,鼻内干燥灼热,鼻痒喷嚏,伴微恶寒、发热.头痛。1一2天后鼻塞加重,鼻流清稀鼻涕,喷嚏连连,嗅觉减退,鼻音沉重,可伴头痛、食欲不振。2—7天后鼻涕渐脓,不易擤出。鼻塞音重,可伴有咳嗽痰多。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可有高热、惊厥,常出现清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素问·太阴阳明论》日:“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提出了本病主要病因和病位。《内外伤辨惑论》描述其症候:“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其声嘎,其言声响如从瓮中出。”金元时代的《世医得效方·卷第十》首见“伤风鼻塞”之名:“茶调散,治伤风鼻塞.声重。”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七》首次将“伤风鼻塞”作为病名:“又有触冒风邪,寒则伤于皮毛.而成伤风鼻塞之候。”《针灸甲乙经》指出本病治疗“迎香主之”、“合谷主之”。至明清之后。对本病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发病前多有受凉或疲劳史。以鼻痒、喷嚏、流涕、鼻塞声重为主症。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如无并发症,一般3~7天可愈。 初起鼻黏膜充血、干燥,进而鼻黏膜充血、肿胀,鼻腔内有较多鼻涕,初期为水样,后期转为黏性。 【鉴别诊断】 (1)时行感冒:突然发病。传染性强,多人可同时发病,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周身酸痛等较重,鼻腔症状相对较轻。 (2)鼻鼽:呈阵发性发作,喷嚏频频不停,大量清水样涕,鼻黏膜水肿,色苍白。诸症来去迅速,发作过后鼻复常态,但遇感再发,反复无常。鼻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测定等有助于鉴别。 (3)鼻白喉:鼻涕可见有血涕,且全身症状重,常并发咽白喉。多发于儿童。 (4)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早期可出现急性鼻炎症状,但尚有全身锰状,如高热、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对病程的严密观察可鉴别。
疾病治疗:
1.药物治疗 (1)风末犯鼻 证候:鼻塞声重.喷嚏频作,流涕清稀,头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鼻内积有清稀涕液。本证以鼻塞声重,流涕清稀,全身及舌脉所见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治法:辛温解表,散寒通窍。 处方:通窍汤(《古今医鉴》)加减。 川椒大热,不利表散,叮去而不用。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杏仁;咽痛者加玄参、射干、桔梗;鼻塞重者加苍耳子。亦可用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 (2)风热犯鼻 证候:鼻塞较重,鼻流黏稠黄涕。鼻痒气热,喷嚏时作,发热,头痛,微恶风。口渴,唱痛,咳嗽痰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色红肿胀,鼻肉有黄涕。本证以鼻塞重,流黄涕,全身及舌脉所见风热表证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处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头痛甚者,加蔓荆于、菊花;咳嗽痰黄稠者,加瓜蒌、前胡、黄芩、鱼腥草;咽痛甚者加玄参、射干、马勃。 2.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迎香 鼻通 上星 合谷 方中以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以迎香、鼻通、上星祛风通窍;合谷远取。取其“面口合谷收”之意,全方共奏祛邪通窍之功。 加减运用:风寒犯鼻者,加列缺、风池,用泻法,配合灸法;风热犯鼻者,加尺泽、曲池,用泻法。头痛,鼻塞、涕多者,可加印堂、攒竹,祛风通络止痛;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操作方法:列缺、风池、尺泽、曲池,常规针刺,用泻法。印堂斜刺向鼻根部,攒竹斜刺向眉心,平补平泻。留针15一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灸法:涕清稀量多,鼻塞的外感风寒证者,取迎香、印堂、上星穴,用艾条悬灸至局部发热为度。每日2次。 (3)耳针:取内鼻、肺、下屏尖、神门、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等。每次3—5穴行针刺或压穴法。 3.其他治疗 (1)滴鼻:1%麻黄碱滴鼻液滴鼻,儿童用0.5%麻黄碱滴鼻液滴鼻,每次1—2滴,每日3—4次。 (2)吹鼻:辛夷花适量研末,每次用少许吹入鼻中,以通鼻窍;或用薄荷锭由鼻吸入。每日2—3次。 (3)熏鼻:苍耳20g、白芷20g、薄荷20g、辛夷20g,煎水趁热熏鼻,每晚睡前熏蒸10—15分钟。 (4)汗法:内服热生姜糖水、酸辣汤,热水烫脚或洗热水浴,行发汗疗法,可缓解头痛、鼻塞、流涕等症。 (5)鼻内用减充血剂:首先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亦可用1%(小儿用0.5%)麻黄碱滴鼻液滴鼻。使黏膜消肿,减轻鼻塞,改善引流。此类药物连续应不超过7天,最长不超过 (6)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维生素c银翘片等。 (7)全身应用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或可疑并发症时用。可采用口服、肌肉,或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
预防预后:
本病多因气候变化,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不慎,过度疲劳,风邪侵袭鼻窍而为病。《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侵袭人体,故本病之发,又有风寒、风热之分。 1.风毒犯鼻 风寒外袭,皮毛受邪,肺失宣肃,邪气上犯,壅塞鼻窍.而发本病。 2.风热犯鼻 风热从口鼻而入,或因风寒郁而化热,肺气不宣,鼻失宣畅,雨发本病。 在临床上,如禀赋阳虚体质者,易受风寒之邪;阴虚体质者,则易受风热之邪。此外,冬春季多风寒、夏秋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夹燥邪。因此,伤风鼻塞,除风寒、风热之外,又有体虚、肺热。夹湿、夹暑、夹燥等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