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
什么是乳腺炎?
乳腺炎是产后最普遍的乳腺感染性疾病。乳腺炎一般发生在产后3~4周左右,多是由于病菌感染或产后饮食不当所引起的,因此要进行药物灭菌冶疗。几乎所有病人均为初产妇,发病多在产后3~4周,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的红、肿、热、痛,局部肿块、脓肿形成,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急性乳腺炎 初期为急性蜂窝组织炎表现,可出现乳房胀痛、皮温高、发红和压痛,继而局部出现硬结和腋淋巴结痛性长大。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乏力、脉速等全身感染表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 慢性乳腺炎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也较急性乳腺炎为轻。病期较长,有的经久不愈,甚至时好时坏或时重时轻。
疾病检查:
诊断 1.血常规 急性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并发脓毒血症时,白细胞计数常为1.5×10^10/L,中性粒细胞常达0.8以上。 2.细菌学检查 (1)脓液涂片:抽取脓液行涂片检查,一般可见革兰阳性球菌,亦可行抗酸染色查抗酸杆菌,以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 (2)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抗生素。 (3)血液细菌培养:急性乳腺炎并发脓毒败血症时,一般应隔口1次抽血做细菌培养,直到阴性为止。抽血时间最好选择在预计发生寒战、高热前,可提高阳性率。对临床表现极似菌血症而血液培养多次阴性者,应考虑厌氧菌感染的可能,可抽血做厌氧菌培养。 3.局部穿刺抽脓 对乳房深部脓肿,炎症明显而未见波动者,可行穿刺抽脓术,有助于确定乳房深部脓肿位置。 4.x线钼靶摄片 乳房皮肤肿胀增厚,间质阴影增生扭曲,血管阴影明显增加,应用抗生素后炎症变化明显改变。 5.B超检查 无损伤检查的首选方法。声像特点如下。 (1)炎症肿块,边界不甚清楚,内部回声增厚增强,光点不均匀。 (2)乳汁潴留,为无回声的小暗区。 (3)脓肿形成,声像显示内部不均匀的液体晴区,边缘模糊,肿块局部有增厚,有时有分层现象,脓肿后方同声增强。
疾病治疗:
预防: 妊娠时期尤其哺乳期要保持乳头清洁,经常用温水及肥皂洗净。但不宜用酒精洗擦;酒精可使乳头、乳晕皮肤变脆,反易发生皲裂。乳头内缩者更应注意,在妊娠期应经常反复挤捏、提拉矫正使内缩之乳头隆起,但个别仍需手术矫正。 治疗: 1.急性乳腺炎在未形成脓肿期的治疗: (1)患侧乳房暂停哺乳,同时采取措施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如用吸乳器吸出乳汁等),去除乳汁淤积因素。 (2)局部理疗、热敷,有利于炎症早期消散,水肿明显者可用25%的硫酸,镁湿热敷。 (3)局部封闭,可促使早期炎症消散。 (4)全身抗感染:应用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类,红霉素,甲哨唑等)。 (5)中医药治疗:以舒肝清热、化滞通乳为主。 2.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期的治疗: 应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一般作放射状切口,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脓肿范围较大者应作对口引流。 3.慢性乳腺炎主要是抗生素治疗。 应尽可能对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作出鉴定,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并应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如炎症经久不愈应及时断奶。
预防预后:
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大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少见。病人多见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其中尤以初产妇为多。往往发生在产后第3或第4周,也可见于产后4个月,甚至1年以上,最长可达2年,这可能与哺乳时限延长有关。 慢性乳腺炎(chronic mastitis)多因急性乳腺炎治疗不当或不充分转变而来,也可从发病一开始即为慢性乳腺炎,但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