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
什么是乳腺腺病?
乳腺腺病(adenosis of mammary gland)一般是指乳管和腺泡呈良性增生状态,也是乳腺囊性病的一种表现。这种乳管和腺泡的增生,在乳腺囊性病常与各种形式的管内上皮增生同时存在,一般不占特殊地位。如果乳管和腺泡的增生成为病变的主要特征,在临床上表现为一个团块者,则此种病变就称为乳腺的腺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乳腺腺病在临床上有时与乳癌相混淆,乳腺腺病的主要表现是一个较硬的局限性乳腺肿块,大多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可发生在一侧乳腺,也可双侧乳腺受累,肿块的边界不甚明显,与周围乳腺组织稍有固定,一般的腺病不产生任何皮肤粘连或退缩症状,不过这一点在临床上并无多大鉴别意义。因腺病的肿块一般较小,而较小的乳癌也很少有皮肤粘连现象,但当腺病的肿块表浅时常引起皮肤收缩,临床上易误诊为癌。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腺病与乳腺癌在临床上很难鉴别,乳腺腺病的诊断需在手术前作冰冻切片或石蜡切片才能作出最后诊断。
疾病治疗:
乳腺腺病的治疗: 乳腺腺病可作局部切除,单纯乳房切除无必要,因腺病通常不会癌变。文献中亦未见腺病在局部切除后有继发癌肿的报道。
预防预后:
乳腺腺病病因概要: 乳腺腺病的病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乳腺腺病的病因与卵巢内分泌失调有关,即在黄体素减少,而雌激素分泌过多,长期作用于敏感乳腺组织的结果;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不仅刺激乳腺实质增生,如末梢导管不规则出芽。 乳腺腺病详细解释: 一、发病率 该病不常见,Haagensen(1956)曾从1931~1955年间的纽约长老会医院的病历中收集腺病35例,并估计每25~30个乳腺癌病例就可能遇到1例腺病,平均年龄为35岁,最轻为19岁,最老为52岁。Heller和Fleming(1950)曾报道腺病15例,认为本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2%,我国病理学家王德修、胡预(1965)在120例乳腺结构不良症中发现各型腺病共66例,囊性病46例。66例腺病的平均年龄为35.6岁,所以,腺病一般是行经期妇女的疾病,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罕见。 二、病因 腺病形成的原因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乳腺腺病的病因与卵巢内分泌失调有关,即在黄体素减少,而雌激素分泌过多,长期作用于敏感乳腺组织的结果。正常时,乳腺和子宫内膜一样,随着卵巢周期性活动而有周期性变化,经前期乳腺上皮增生,小管(或腺泡)形成,增多和管腔扩张,有些上皮呈空泡状,小叶间质水肿、疏松。月经期管泡上皮细胞萎缩脱落,小管变小,甚至消失,间质致密化,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月经后数天乳腺又重复新的周期性变化。反之,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不仅刺激乳腺实质增生,如末梢导管不规则出芽。上皮增生,引起小导管扩张和囊肿形成,而且也促使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胶原化和炎性细胞浸润等,这些病变常可同时并存。 三、病理 腺病在病理方面容易与腺癌相混淆。 (一)肉眼大体观 肉眼大体观,有如下几点以与癌鉴别: (1)质地不如癌肿坚硬,有韧感。 (2)体积一般较小。 (3)切面观稍呈棕色,乳腺腺病的病因是因为增生的腺泡常形成棕色的小颗粒,而腺癌的切面呈灰白色,切面上有明显的条纹可见。 (4)无包膜亦无浸润性生长及坏死出血。 (二)显微镜观 按其病变特点和病程,可分为3型(或3期)。 1.小叶增生型 为腺病的早期形态,主要是小叶增生,小叶内腺管数目增多,因而体积增大,但小叶间质变化不明显。有时见成纤维细胞稍多及少许淋巴细胞浸润。本型又可分为: (1)腺泡型腺病:主要是末端导管或腺泡增生呈小叶状,彼此拥挤,有时上皮增生呈多层并充满胞腔,呈实体状,致腺泡外形消失,须与小叶原位癌鉴别。 (2)导管型腺病:乳腺腺病的病因主要为小叶内导管增生,象胚胎期新生的尚无腺泡形成的导管系统,形成大小不一的小叶状,有时上皮可呈乳头状增生突入管腔。 2.纤维腺病型 为中期变化,小叶内腺管和结缔组织都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小叶内不但成纤维细胞增多,同时也有胶原纤维出现,因而将腺管分散,小叶形状不整,甚或散开以至边界不清,散开之小叶又可彼此融合。小叶内导管轻微的扩张。有时由于小叶内胶原的增生压迫了腺管,后者偶可呈萎缩或变形。当腺管和纤维组织进一步灶性增生时,有形成纤维腺病的倾向。 3.硬化型腺病(纤维化期) 乳腺腺病的病因是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超过腺管增生,使腺管上皮受挤压而扭曲变形,上皮细胞体积变小,深染,严重者细胞彼此分离,很似硬癌,尤其在冰冻切片下很难鉴别,应特别注意。 以上病理分型表明,乳腺腺病有一个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又可与其他乳腺疾病并存。早期之腺病,有些经过一定时期后消失,也有些继续发展成为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