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皮肤瘙痒黄疸(中医)
什么是妊娠皮肤瘙痒黄疸(中医)
?
妊娠期间出现皮肤瘙痒和黄疸,再次妊娠有复发倾向,称为妊娠皮肤瘙痒、黄疸。相当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或称妊娠良性复发性黄疸,多发生于妊娠后期,可对孕妇与胎儿健康有一定影响。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一)肝郁脾虚 1,临床表现:妊娠期皮肤瘙痒,腹胀纳呆,胸闷脘痞,时有胁痛,神疲乏力,口淡、口腻。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 2,病因病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湿邪中阻,泛于肌肤丽致瘙瘴。 (二)湿热蕴结 1,临床表现:妊娠期皮肤瘙痒,范围扩大,并伴有皮疹,巩膜、皮肤黄疸,腹胀纳差,呕吐恶心,口渴不欲饮,口苦,小便少而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而干,脉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蕴结肝胆,追胆液外泄,致生瘙痒、黄疸。 (三)热盛伤阴 1,临床表现:妊娠期面目俱黄,全身瘙痒伴皮疹,心烦口渴,鼻衄,小便黄赤。大便于。舌红绛,脉滑数。 2,病因病机:热盛伤阴血,血热妄行而致出血、瘙痒、黄疸。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郁脾虚 1,临床表现:妊娠期皮肤瘙痒,腹胀纳呆,胸闷脘痞,时有胁痛,神疲乏力,口淡、口腻。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 2,病因病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湿邪中阻,泛于肌肤丽致瘙瘴。 3,治法:疏肝养血,健脾利湿,佐以清热利湿之品。 4,方剂: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白术10~15g,茯莓10~15g,泽泻10~12g,菌陈蒿15~30g,地肤子10~15g。 方义:当归、白芍、川芎养肝和血,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茵陈蒿、地肤子清热利胆,合而为疏肝健脾清利之剂。 加减:胸闷脘痞、纳呆口腻者,加藿香、佩兰、苍术、半夏芳化燥湿;皮肤瘙痒甚者,加白鲜皮、防风、秦艽祛风。若兼见黄疸者,加山栀、黄柏清热退黄。 5,变通法:也可用逍遥散(《局方》)加茵陈蒿、黄芩,疏肝健脾,清热利湿。 (二)湿热蕴结 1,临床表现:妊娠期皮肤瘙痒,范围扩大,并伴有皮疹,巩膜、皮肤黄疸,腹胀纳差,呕吐恶心,口渴不欲饮,口苦,小便少而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而干,脉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蕴结肝胆,追胆液外泄,致生瘙痒、黄疸。 3,治法:清利湿热,止痒退黄。 4,方剂:茵陈蒿汤(《伤寒论》)合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茵陈蒿30g,生大黄6g(后下),炒山栀10g,龙胆草6~10g,车前草10g,生地10g,泽泻10g,柴胡10g,黄芩10~15g,白术10~15g。 方义:茵陈清热利湿为退黄主药,山栀、黄芩、龙胆草、大黄清热利胆,车前草、泽泻、白术健脾利湿,生地黄养阴凉血,柴胡疏肝理气。 加减:腹胀纳呆者,加神曲、麦芽、砂仁、蔻仁理气开胃;小便短少者,加茯苓、六一散利水。舌红绛。有血热伤络表现者,去龙胆草、柴胡、泽泻,加赤芍、丹皮、白茅根凉血。大便不秘者,去生大黄。 5,变通法:热不甚者,可用甘霜消毒丹(《温热经纬》),利湿为主,清热为辅。 (三)热盛伤阴 1,临床表现:妊娠期面目俱黄,全身瘙痒伴皮疹,心烦口渴,鼻衄,小便黄赤。大便于。舌红绛,脉滑数。 2,病因病机:热盛伤阴血,血热妄行而致出血、瘙痒、黄疸。 3,治法:清热凉血,退黄止痒。 4,方剂:千金犀角散(《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水牛角30g(先煎),黄连6~10g,茵陈蒿30g,生地15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30g,山栀10g,黄芩15~20g。 方义:水牛角代犀角,台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清热解毒;茵陈、黄连、山栀、黄芩清热利湿退黄;茅根为鼻出血有效药,且能利小便而凉亦热, 加减:全身瘙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利湿止痒。 5,变通法;可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茵陈蒿汤(《伤寒论》),清热解毒,退黄止痒。 【医家经验】 陈德甫治妊娠肝内胆汁淤结症 处方:水牛角(先煎)、黑芝麻、绿豆各30g,茵陈蒿、生苡仁各15g,鲜芦根、车前草、土茯苓、山栀、赤芍、丹皮各9g,鲜生地l2g,防风3g。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共服7~14剂。 加减:热毒盛加黄连、银花、连翘各4,5g。腹胀、便秘加生大黄3~4,5g(后下)。[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上海:文汇出版社,1989,39~40] 【简易方药】 1,黑大豆、白扁豆、绿豆、生苡仁各30g。每日l剂,水煎服。 2,茵陈蒿30~60g,白茅根30~60根。每日l剂,水煎服。 3,地肤子30g,白鲜皮30g,车前草30g。每日1剂,水煎服。 【评述】 本症重者宜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凉血,轻者则用疏肝养血、健脾利湿法。而茵陈蒿、山栀、黄芩退黄和地肤子、白鲜皮、防风止痒之品不可少。又,上述诸法亦可用于妊娠合并黄疸型肝炎,同样有效。
预防预后:
本症的中医病因认识,主要是妊娠期水湿停聚,脾虚失于健运;孕期阴血养胎,致血虚不能养肝。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致生瘙痒、黄疸。若阴血亏损甚者,热毒之邪损伤血络,可引起鼻衄、烦渴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