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
什么是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是起病于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在青少年中比率为5%~10%,随年龄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加,男女比接近1:2。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率低,诊断难度大,临床表现有其特点: 1.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 成年人抑郁症常见的表现如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卑和自责罪在青少年抑郁症却不常见,相反,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却十分常见。 2.12~18岁青少年更多出现冲动、易激惹、行为改变、鲁莽不计后果、学习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
疾病检查:
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检查: 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的成年人精神病学诊断和分类系统如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Ⅳ)、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和我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CCMD-3)来帮助评估和诊断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在诊断和评估前常遵循以下诊断步骤: 1.全面了解病史包括围生期情况、生长发育过程、家庭及社会环境背景、家族精神病史、亲子关系、适应能力、学业情况、躯体情况、性格特点及有无重大精神刺激等。询问对象除患儿父母及患儿本身外还应包括保姆、教师及其他亲属。 2.青少年抑郁症的详细的精神和躯体检查 医师主要通过观察其面部表情、姿势、动作、词语量、语言语调和活动情况来综合判断,要结合病史反复验证,排除干扰因素,最后确定症状。 3.青少年抑郁症的必要的辅助检查 重点是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脑CT、脑电图检查、DST(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作为诊断参考。
疾病治疗: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概要: 青少年抑郁症常用治疗方法有抗抑郁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电痉挛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主要用于有自杀倾向或木僵、拒食的患儿。心理治疗。一般预后尚好,但不及时治疗,疾病可逐渐发展。 青少年抑郁症的详细治疗: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 一些符合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却在数周内自愈,有明显抑郁症症状的青少年患者,持续6周以上时需要干预和治疗,常用治疗方法有抗抑郁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心理治疗。 1.抗抑郁药物治疗青少年抑郁症 (1)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对青少年期抑郁症TCAs疗效略高于安慰剂,有潜在的心脏毒副作用,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弊大于利,多数专家建议不再用于青少年患者的治疗的一线用药。 (2)新型抗抑郁剂:近来新型抗抑郁剂渐渐取代了TCAs对成人抑郁症的治疗,调查还发现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广泛用于青少年的治疗,且处方量逐年增加。虽然在2004年美国食物和药物管理部(FDA),发出警告SSRls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增加18岁以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要求制药公司对此在说明书上采用黑色标记以示警告。但2007年最新研究发现采用新型抗抑郁剂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利大于弊,在SSRls中,氟西汀(fluoxetine)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疗效确实,帕罗西汀治疗青少年抑郁症证据不足,舍曲林和西酞普兰治疗青少年抑郁症证据也不十分充分,但研究建议在氟西汀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舍曲林。 2.电痉挛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主要用于有自杀倾向或木僵、拒食的患儿。电痉挛治疗目前仍是防范自杀的应急手段。 3.心理治疗研究证实许多设计严谨、结构完善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关系治疗(IPT)、家庭治疗、心理剧和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可以有效治疗成人抑郁症。其中认知行为治疗(CBT)有大量证据表明可以有效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其他方法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程和预后: 青少年发病预后与成人接近,一般预后尚好,但不及时治疗,疾病可逐渐发展。可出现适应不良、学习困难、甚至药物滥用和自杀。
预防预后: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概要: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主要包括4个方面: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儿童抑郁症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无关;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症有较高的负相;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 青少年抑郁症的详细解释: 1.遗传因素 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9.7%.自幼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后期同病率高达66.7%,且遗传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孩抑郁症比男孩更易受遗传影响,青少年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于儿童。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抑郁症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无关。对于家庭关系的研究均表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症。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将导致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概率,此外,家境贫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 3.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症有较高的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易患抑郁症。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受较低,未能发展有效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将自己认知为人际交往无能,体验着焦虑和社会拒斥感。 4.应激生活事件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如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有研究者发现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问题。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可能引起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