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什么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ystrophia myotonia,DM)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受累疾病,现已明确其异常基因位于第19对染色体。本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骨骼肌受累症状最突出,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强直。其中肌强直表现为受累的骨骼肌收缩后松弛显著延迟,导致明显的肌肉僵硬,肌电图出现特征性连续高频电位放电现象。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上根据DM患者起病年龄分为成年型和先天型,后者一出生或在婴儿期发病,病情较成年型严重。病死率高。遗传学上根据致病的基因分为DMl和DM2。成年型(DM1)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肉萎缩,多见于面肌、咀嚼肌、胸锁乳突肌和肢体远端肌肉,DM2以肢体近端及肢带肌受累为主,最常见症状是波动性或发作性的肌肉疼痛,其次是肌强直,肌无力出现相对较晚,肌萎缩发生率低、程度较轻,且面肌和肢体远端肌肉受累少。 首发症状以肌强直最常见,其次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叶励超等人分析20例患者后认为肌无力和肌萎缩的发生率达100%。发生肌无力的部位从高到低依次是;肢体远端肌肉、颈屈肌、面肌、肢体近端肌肉。其中肢体远端肌无力明显早于、重于近端,且伸肌重于屈肌,疾病早期可出现胫骨前肌无力和足下垂。肌萎缩部位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颞肌、咀嚼肌、肢体远端肌肉、胸锁乳突肌、肢体近端肌肉。肢体远端肌萎缩明显早于、重于肢体近端。许多患者颞肌、咀嚼肌萎缩,额骨突出,面容瘦长,呈典型的“斧头状睑”,胸锁乳突肌萎缩,颈部细长,头前倾,呈典型的“鹅颈”。肌强直是本病的重要特点,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典型症状为肌肉用力收缩后不能正常地很快松弛,在突然用力时症状更为明显。这种肌强直现象主要表现在双手,典型体征为握紧拳后松弛迟缓,表现为手指末端至手掌逐渐缓慢伸展。患者常自觉肢体僵硬、坐位起立时迈步困难或用力咀嚼时放松困难,重复动作后症状减轻。用棉签突然点触舌头一侧时可观察到舌肌强直。叩击大鱼际肌、前臂或腿部肌群可出现肌球或肌肉凹陷,出现率约50%。腱反射迟钝或消失也是本病的重要体征。 患者常出现全身多系统受累,①心血管系统:约80%的患者可出现各型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少数患者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脱垂或心肌病。②眼睛:患者多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③内分泌系统:性腺发育不良最多见,男性出现早秃、睾丸萎缩、性功能减退或阳萎;女性出现卵巢功能不全、月经失调、不孕或习惯性流产。④代谢异常:多表现为胰岛素对糖负荷反应增高,出现糖耐量异常和高胰岛素血症,但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⑤平滑肌:消化系统平滑肌运动功能障碍,如吞咽异物感、食管扩张、蠕动减弱、便秘等。⑥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出现嗜睡、智能低下,周围神经系统受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纤维变性。 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肌强直、肌萎缩、肌无力、斧头状脸、鹅颈、腱反射消失。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是DM的主要肌电图特征。肌电图均可出现典型的肌强直电位发放,表现为持续放电,伴有频率和波幅的明显变化,同时可以听到类似于“摩托车启动”或“轰炸机俯冲”的声响。BAEP可异常,表现为I、Ⅲ、V潜伏期延长,I~V IPL延长,Ⅲ波幅度低平。SEP:N 9、N 13、N 20各波潜伏期均延长,PCV减漫,N 20~N 13 IPL延长,CCT延长。VEP双侧P100潜伏期延长。 2.心电图可见各型心律紊乱和房窒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少数患者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脱垂或心肌病。少数患者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脱垂或心肌病。 3.头颅CT或MR I可见颅骨内板增厚,蝶鞍变小、脑萎缩、脑室扩大、局部或弥漫性脑白质损害。 4.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红蛋白等多轻度增高。男性血清睾酮及女性,血清雌二醇可低于正常。约35%的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增高。 5.裂隙灯下白内障的检出率达80%,以晶状体后囊皮质浑浊为主。裂隙灯检出白内障有助于早期诊断。 6.镜下特点:肌肉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肌核增多、核内移,肌核可呈链状排列,长度可达1个或数个肌节,肌核正常或稍大,或呈固缩变化。链状排列的肌核是本病的一个特征性图像。其次,肌纤维人小不一,以萎缩为主,个别肌纤维肥大,可见成角纤维、环状纤维。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型肌纤维萎缩为主,Ⅱ型肌纤维肥大。此外,还有部分肌纤维坏死,轻度结缔组织增生,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肌纤维结构紊乱、肌纤维溶解、肌膜下肌浆块、锯齿状肌膜、肌质网扩张、毛细血管壁增厚等,无特异性。 7.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具有特异性,患者染色体19q13.3位点DMPK基因CTG三核苷酸序列异常重复扩增超过100(正常人为5~40),重复数目与症状严重性相关。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强直的症状。主要累及四肢远端肌、头面部肌和胸锁乳突肌,体检可见肌强直。叩击出现肌球。多数患者首发症状都表现为用力握手后不能立即松开的症状。且多伴多系统损害,特别是心脏传导阻滞、白内障等疾患。一般学者认为如果出现肌强直、无力、萎缩结合典型肌电图表现即可确诊。但目前多结合基因DNA分析出现异常CTG重复扩增对该病进行分型。
疾病治疗:
治疗: 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 1.肌强直可用膜系统稳定药治疗,能促进钠泵活动,降低膜内钠离子浓度,提高静息电位,改善肌强直状态。如硫酸奎宁,300~400mg,3次/d;普鲁卡因胺0.5~1g,4次/d;苯妥英钠0.1g,3次/d;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首选苯妥英,因其他药物对心脏传导有不良影响。 2.肌无力尚无治疗方法,肌萎缩可试用苯丙诺龙治疗,加强蛋白合成代谢。近年应用薄芝糖肽、香菇多糖等有一定的疗效。 3.患者禁忌或禁服的药物: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杆菌素、多黏菌素;②异丙嗪、地西泮、吗啡、乙醚、普鲁卡因(慎用);③夸宁、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④箭毒、琥珀酰胆碱,卡巴胆碱-⑤蟾蜍及其中成药丸:六神丸、喉症丸等;⑥性味寒凉的中药。 预防 做到及时诊断,减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应用DNA分析可以进行产前诊断。有选择性地在患有本病的家系中对孕早、中期的胎儿是否患有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进行蔫因诊断,并提供终止或继续妊娠的选择。对患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一级亲属、无症状或高度怀疑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肌电图及基因筛查是必须的。
预防预后:
1890年由Delege首先描述,全球患病率(1~5)/10万,发病率约为1/8 000活婴,是成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无明显地理或种族差异。国内龙秀英等分析我国20年中文献报道的94例患者,其中男6l例,女33例,发病年龄1-56岁,平均28.5岁,病程1~36年,平均1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