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什么是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dermoid cyst)是一种由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属错构瘤。起源于外胚叶,单发,常见于眼脸、鼻根、颞顶及枕部。囊壁较厚,由皮肤、皮脂腺、毛囊和汗腺构成。有时表面有小瘘口,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和异样毛发。是胚胎期残留在头皮组织内的外胚层组织形成的肿瘤。临床表现常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多见于15岁以下青少年,常于出生时即有,直径约1~4cm,位置较深与筋膜紧密粘连,与皮肤不粘连,表皮可推动,肿块不移动,质硬有弹性。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肿物,增长缓慢,好发于外上眶缘,易发生于上睑内外眦部,眶内、外上角或眶内,亦有单独见于角巩膜缘或角膜。触诊为圆形肿物,表面光滑,无压痛,可推动,也可固定。囊肿如压迫眼球,可引起屈光不正,如侵蚀眶壁,可使眶顶或外壁缺损,并容易沿骨缝向颅内或颞窝蔓延。向表层发展,可在眶缘形成瘘管,排出豆渣样内容物。位于眶深部的囊肿,常表现为渐进性眼球突出并向下移位,偶尔囊肿破裂,引起严重炎症,颇似眶蜂窝织炎,需借助影像诊断。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又称外伤性表皮囊肿。常由于外伤时异物刺入,皮屑经创道进入皮下,缓慢生长而形成囊肿。由于发现时常与外伤时间相隔数年,患者可能无法追忆相应的外伤史。 1.穿刺时,如抽出黄色如生油样液体伴酸臭者称为油囊肿。 2.CT扫描可发现占位病变,内密度不均,眶壁改变,如向颞窝侵犯,呈“哑铃”状伸展。 3.超声图像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透声性强,可压缩,根据囊腔内容物的性质,内回声呈多样性。 鉴别诊断: 应与脑膜膨出鉴别,它多发于眶内上角位于骨缝处,固定于眶骨不能移动,有搏动,压迫肿物可缩小。 应与粉瘤相鉴别,位置深者不易早期发现。
疾病治疗:
治疗: 1.激光治疗 用连续CO2激光,3~5W,或脉冲C02激光,能量密度2.0~3.0J/cm2,在肿块表面皮肤上打一小孔,挤出内容物,血管钳钳出囊壁。创面压迫半小时即可。术后外涂2%的碘酒或莫匹罗星(百多邦),每次涂药时轻轻挤压创面,如有分泌物,应尽可能将分泌物擦洗干净,保持刨面清洁干燥。 2.手术切除 择期手术切除囊肿,在局麻下于囊肿中央沿皮肤走行做梭形切口,长度应与囊肿大小相等,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囊肿壁,向周围分离,如囊壁基底部与筋膜组织粘连时,可一并切除。创口深处放置橡皮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术后24h拔除引流条,常规消毒换药.7d拆线。术中注意不要剥破包膜。 3.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水湿互结,痰湿蕴结而成,治宜利水渗湿化痰,方宗猪苓散合二陈汤加减,药有猪苓、泽泻、茯苓、车前子、制半夏、陈皮、苏木、益母草等。
预防预后:
组织病理示囊肿由囊壁与囊内容组成,皮样囊肿的囊壁为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毛囊和皮脂腺,囊腔含有脱落上皮、毛发及皮脂腺分泌物,囊壁绕以纤维结缔组织,类似真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