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炎
什么是皮肤血管炎?
皮肤血管炎是一类有皮肤表现的血管炎的总称,可以是原发的皮肤损伤、系统性血管炎或系统性疾病的外在皮肤表现。皮肤血管炎所累及的小血管的病变,主要包括小动脉,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后小静脉。1994年在美国的Chapel Hill会议上,明确小血管的血管炎包括过敏性紫癜、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和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血管炎的命名具有多样性,可能源于对疾病的发展过程的认识不同,譬如Lie血管炎分类中将药物引起的过敏性血管炎和荨麻疹性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归为继发性血管炎,而原发的小血管炎包括Sch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皮肤血管炎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血管炎性损伤。临床上可表现为红斑、丘疹、紫癜、皮下结节、水疱、血疱、坏死、糜烂/溃疡性损害等。皮肤血管炎也可以是系统性血管炎或系统性疾病的一种外在皮肤表现,患者出现肝脏、肾脏、肺脏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不同的皮肤血管炎在发病、临床上的表现和治疗各有不同,如皮损表现、发病部位、内脏表现、发病年龄、诱发因素以及治疗方法等,目前临床工作者将皮肤血管炎分为几个独立的疾病,以利于诊断、治疗和寻找病因,如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过敏性紫癜、持久性隆起性红斑、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型皮肤病(Sweet病),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及荨麻疹性血管炎等。 1.Sweet综合征 又称急性发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上以发热、皮肤疼痛性斑块及结节、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的皮肤病。该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女性,20%的患者伴有血液恶性肿瘤。皮损多为散在性红色、紫红色斑块或结节,有触痛,斑块直径1~4cm,边缘隆起,有乳头状假水疱,可反复发作。主要位于面部的颧、颊部及前臂远端伸面,部分患者有发热。也可出现关节、肌肉、眼部、肾脏等系统症状。 2.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此病是一种慢性自限性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好发年龄为30~50岁,男女发病率相等。过敏原通常为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皮疹的特点是初起鲜红色、以后转变为紫红色或略带黄色的结节或斑块,高于皮面,斑块直径可达5~6cm,对称分布。皮疹多位于关节的伸侧面如肘、膝、踝、腕、指,也可发生于臀部,少数发生于手掌。 3.结节性红斑 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春秋季多见。目前认为该病与感染有关,其中链球菌感染、结核、肠道感染及系统性真菌感染均可引起本病。一些药物如磺胺药、溴化物、碘化物、避孕药等也可引起该病。发病前可有咽痛、发热、乏力及肌肉关节疼痛等前驱症状。皮损多突然出现,表现为蚕豆或更大的皮下结节,多隆起皮面,压痛明显,结节不融合,不破溃,表面皮肤初为鲜红色,渐转为暗红色,2~3周消退,不留萎缩瘢痕。皮损好发于小腿伸侧,偶可累及四肢及躯干。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组织病理为脂肪间隔脂膜炎、脂肪间隔内小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壁增厚、管腔闭塞,晚期显示脂肪间隔纤维增厚。
疾病治疗:
治疗: 根据引起血管炎的不同病因,如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疾病,以及肿瘤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尽可能去除致病因素,避免服用可疑致敏药物。对于有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者,应用抗生素。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应避免寒冷刺激。 (1)注意休息。 (2)对症治疗: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及钙剂。对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根据病情可选用潘生丁、消炎痛、氨苯砜、秋水仙碱等。对于荨麻疹性血管炎抗组胺治疗,但治疗效果不显著。可应用氨苯砜每日50~100mg或羟氯喹200~400mg治疗。 (3)局部疗法:根据皮损表现可用抗生素及激素软膏对症处理。 (4)对重症者,如肾脏,肺,心脏,眼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采用下列治疗。 1)皮质类固醇:一般强的松每日30~60mg。 2)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菌素等。 3)雷公藤多苷:重症患者可合并应用。
预防预后:
皮肤血管炎的病因概要: 皮肤血管炎在临床上通常可见3种类型的皮肤血管炎:急性、自限性发作;反复发作、有周期性;慢性非自限性疾病,常见于高球蛋白血症及恶性疾病患者,占20%。皮肤血管炎的病理基础:皮肤血管炎的病理损害是以白细胞增多改变为主,通常血管壁上有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浸润,细胞崩解后核破碎形成核尘,具有血管壁变性或坏死,血栓形成等。 皮肤血管炎的详细解释: 流行病学: 至今,很多国家及组织进行了有关血管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皮肤血管炎发病最多,占患者的44%,其中大多是过敏性紫癜,为88%。所有年龄的患者均可受累,男女比例为1:2至1:3,成人发生皮肤血管炎的平均年龄为47岁(范围36~60岁)。 临床上通常可见3种类型的皮肤血管炎: (1)急性、自限性发作,通常有感染及药物诱因,占60%; (2)反复发作、有周期性,常见于过敏性紫癜和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血管炎,占20% (3)慢性非自限性疾病,常见于高球蛋白血症及恶性疾病患者,占20%。 一项于挪威的研究显示,通过皮肤病理诊断的皮肤血管炎的年发病率为39.6人/百万人。2003年在纽约Albany医学中心地方医院,通过皮肤病理诊断的皮肤血管炎占所有皮肤损伤疾病的0.54%(55/10055)。在2000年,基于全球794293人口,估计皮肤血管炎患者可达69.2人/百万人,其中过敏性紫癜占13~14.3人/百万人。 病理基础: 小血管皮肤血管炎包括主要位于表面乳头状真皮中的直径小于50μm的小动静脉,而中等大小的血管(直径大于50μm小于150μm)具有肌细胞层,主要位于深层的网状内皮,接近真皮和皮下组织的连接处。皮肤中不存在大血管。 很多学者认为,皮肤血管炎的病理损害是以白细胞增多改变为主,通常血管壁上有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浸润,细胞崩解后核破碎形成核尘,具有血管壁变性或坏死,血栓形成等。受累血管以皮肤浅层、中层的小静脉为主,也可发生于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层中等或较大静脉的血管炎,个别情况出现皮肤或皮下动脉的血管炎。发生机制包括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损害、抗内皮细胞抗体以及细胞免疫反应等等。下文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血管炎分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