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阴肿痛
什么是女阴肿痛
?
妇人外阴部及外阴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甚则蕴而化脓者称为“外阴肿痛”。本症始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阴肿”,(济阴纲目)称“阴户肿痛”。(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称“子户肿胀”,“玉门肿胀”。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湿重于热阴肿;外阴部肿胀,色不红或微红,轻度疼痛,白带多,或脘闷纳少。舌苔正常或白腻,脉象正常或濡数。 热重于湿阴肿:外阴部红肿热痛,行动不便,坐则疼痛更甚,黄带多,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外伤阴肿:外阴红肿热痛,或局部血肿,有外伤史,舌质淡红或稍黯,脉细滑或弦滑。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湿重于热 1,临床表现:外阴部肿胀。色不红或微红,轻度疼痛,白带多。舌质正常,苔白腻,脉濡数。 2,病因病机:湿热下注,湿重于热,症以局部肿胀为主。 3,治法:利湿清热。 4,方刺:生薏苡仁饮(《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并用冲和膏(《外科正宗》)局部外敷。 药物:生惹苡仁30~60g,赤小豆10~15g,赤芍10~15g,当归10~15g,泽泻10g,蒲公英30g。 方义:薏苡仁、赤小豆、泽泻利湿解毒,赤芍、当归凉血和血。蒲公英清热解毒。 加减:白带多加苍术、黄柏利湿清热。 5,变通法:可用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当归贝母苦参九(《金匮要略》)。 (二)热重于温 1,临床表现:外阴部红肿热痛,连及大腿根处,行走不便,坐则疼痛更甚。黄带多,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病因病机:湿热下注,热毒尤甚,行将化脓。 3,治法:清热解毒。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并用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局部外敷。 药物:龙胆草6~10g,泽泻l0g,黄芩15g,炒山栀l0g,当归10g,木通10g,甘草6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15g,韫花15g,连翘15g, 方义:蒲公英、紫地丁、野菊花、银花、连翘、龙胆草、山栀、黄芩皆清热解毒之品,佐以泽泻、术通、甘草利湿,当归和血止痛。 加减:黄带多加椿根皮、苍术、黄柏、乌贼骨利湿清热。 5,变通法:如局部已化脓,改用透脓散(《外科正宗》)合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减,药用黄芪、当归、川芎、山甲、皂角刺、苍术、黄柏,托里排脓,清热利湿。 【外治法】 (一)药敷法 1,处方:紫荆皮、独活、赤芍、白芷、石菖蒲。即冲和膏(《外科正宗》)。 用法:研细末,用赋形剂调成糊状,外敷局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l次。 2,处方:天花粉、大黄、黄柏、片姜黄、白芷、南星、苍术、厚扑、陈皮、甘草。即如意金黄膏(《外科正宗》)。 用法:研细末,用赋形剂调成糊状,外敷局部,纱布覆盖,胶布周定。每日换药1次。 (二)熏洗法 1,处方:朴硝、马齿苋各30g。 用法:煎水熏洗局部。适于湿重于热,仅局部肿者。 2,处方:朴硝、马齿苋各30g,大黄15g,黄柏10g。 用法:煎水熏洗局部。适于热毒重者。 3,处方:银花60g,生甘草30g,黄柏,生大黄各15g,艾叶30g。 用法:煎水熏洗,后坐浴。同上。 疗程:以上均以3~5日为1疗程。 【评述】 妇女外阴肿痛相当于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和外阴血肿。可由湿热或热毒引起,用利湿清热或清热解毒法,并配用外治法。至于外阴血肿者,宜用穿刺抽血后,压迫止血,或手术切开、清创止血,一般不用内服中药。
预防预后:
本症发生的机制,主要是湿热下注于阴户(外阴)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