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什么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是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由于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中,所以又称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三类。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常双眼患病,但发病可有先后,严重程度也不一致。主要症状为,眼前阴影和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由于晶状体吸收水分后体积增加,屈光力增强。因晶状体纤维肿胀和断裂,使屈光度不均一,可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因吸收水分,晶状体纤维肿胀,注视灯光时可有虹视现象。由于光线通过部分混浊的晶状体时产生散射,干扰视网膜上成像,可出现畏光和眩光。 1.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 cataract:)最为常见。按其发展过程分为4期。 (1)初发期(incipieilt stage):晶状体皮质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空泡为圆形透明小泡,位于前后皮质中央部或晶状体缝附近。水裂的形态不一,从周边向中央逐渐扩大。板层分离多在皮质深层,呈羽毛状。楔形混浊常见,位于前后皮质,尖端向着晶状体中心,基底位于赤道部。这些混浊在赤道部汇合,形成轮幅状,或在某一象限融合成片状混浊。散瞳后,应用检眼镜彻照法,可在眼底红光反射中看到轮幅状混浊的阴影。此时瞳孔区的晶状体未累及,一般不影响视力。晶状体混浊发展缓慢。可经数年才进入下一期。 (2)膨胀期(intLlmescent stage):又称未熟期(immature stage)。晶状体混浊继续加重时,渗透压改变,在短期内有较多水分积聚,晶状体急剧肿胀,体积变大,将虹膜向前推移,前房变浅,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呈不均匀的灰白色混浊,在裂隙灯下仍可看到皮质内的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视力明显减退,眼底难以看清。 (3)成熟期(mature stage):经膨胀期后,晶状体内水分和分解产物从囊膜逸出,晶状体又恢复到原来体积,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晶状体逐渐全部混浊。患眼视力降至眼前手动或光感。眼底不能窥入。从初发期到成熟期可经10多个月至数10年不等。 (4)过熟期(hypermature stage):如果成熟期持续时间过长,经数年后晶状体内水分继续丢失,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出现不规则的白色斑点及胆固醇结晶,前房加深,虹膜震颤。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呈乳白色,棕黄色的晶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上方前房进一步加深,称为Morgagrfian白内障(图10— 2)。当晶状体核下沉后,视力可突然提高。过熟期白内障囊膜变性,通透性增加或出现细小的破裂。当液化的皮质漏出时,可发生晶状体诱发的葡萄膜炎。长期存在于房水中的晶状体皮质可沉积于前房角;也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堵塞前房角,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称为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当、患眼受到剧烈震动时,可使晶状体囊膜破裂,晶状体核脱入前房或玻璃体内,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过熟期白内障的晶状体悬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容易发生晶状体脱位。化而移动,上方前房进一步加深,称为Morgagrfian白内障(图10—2)。当晶状体核下沉后,视力可突然提高。过熟期白内障囊膜变性,通透性增加或出现细小的破裂。当液化的皮质漏出时,可发生晶状体诱发的葡萄膜炎。长期存在于房水中的晶状体皮质可沉积于前房角;也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堵塞前房角,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称为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当患眼受到剧烈震动时,可使晶状体囊膜破裂,晶状体核脱入前房或玻璃体内,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过熟期白内障的晶状体悬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容易发生晶状体脱位。
疾病检查: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临床检查体征可以明确诊断在有关白内障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由于诊断标准不同,研究结果将有很大差异。各研究资料之间难于进行相互比较,因此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诊断标准和规范的调查方法。中国采用的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参照如下3个标准来进行。 1.世界卫生组织(WHO)盲与低视力标准 矫正视力<0.05为盲;≥0.05~<0.3为低视力;2.WH0与美国中国眼科研究所诊断标准 1982年WHO与美国中国眼科研究所提出,视力<0.7晶状体混浊而无其他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病作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诊断标准。3.特定年龄段标准 专为调查某一年龄段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病情况而制定的标准。如年龄≥50岁,晶状体混浊,而无其他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病等采用这种方法调查的结果仅说明特定年龄段白内障患病状况。除了以上所述流行病学调查标准以外,在临床上还有其他几种有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诊断标准比如Chylack等的晶状体混浊分级记录方法即LOCS系统(1ens opac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LOCS)。这一系统是将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颜色密度同标准照片进行比较,划分不同等级,以确定晶状体混浊的程度。此种诊断标准操作比较复杂,大多用于白内障的实验研究,不适于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
疾病治疗: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治疗:应在散大瞳孔后,以检眼镜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根据晶状体混浊的形态和视力情况可以做出明确诊断。当视力减退与晶状体混浊情况不相符合时,应当进一步检查,寻找导致视力下降的其他病变,避免因为晶状体混浊的诊断而漏诊其他眼病。虽然多年来寻找有效药物预防和延缓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但直至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药物。当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展影响到工作和日常生活时,应当考虑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给予眼镜、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也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预防预后: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较为复杂,可能是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氧化损伤引起白内障的最早期变化。氧化作用会损伤晶状体细胞膜,使维持细胞内正常低钠和高钾离子浓度的:Na+ -K- -ATP酶泵功能明显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使晶状体内的钠离子增加,导致水的流入,开始了皮质性白内障的过程。氧化作用也能使晶状体核内的可溶性晶状体蛋白经氧化、蛋白水解、糖化和脱酰胺作用而发生变化,使晶状体蛋白聚合,形成不溶性的高分子量蛋白,开始了核性白内障的过程。上述变化使晶状体内结构改变,屈光指数波动,使通过晶状体的光线发生散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过量饮酒、吸烟、妇女生育多、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精神病、机体外伤等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