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痛
什么是内脏痛
?
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内脏痛指的是内部脏器如肠管、膀胱、直肠、子宫、卵巢及输卵管等引起的疼痛感觉。其特点是定位不准确,如腹痛病人常不能说出所发生疼痛的明确位置,因为痛觉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要比在躯体稀疏得多,而且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患者往往表现出如恶心、发热、不适和疼痛等联合症状。内脏痛主要有以下五种临床特征:第一,由于感受器分布不均或者缺乏适当的伤害性刺激,并非所有的内脏器官都能产生痛觉。第二,内脏痛并不总是与损伤有关,即内脏痛具有非结构依赖、非功能依赖的特性。第三,因为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神经在中枢有会聚现象,所以内脏痛往往牵涉到体壁。第四,可能和传入神经的分布有关,内脏痛很少局限于某一个部位,是弥散性的。第五,内脏痛往往伴有明显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很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的一种应激反应。
痛阈较高。内脏感觉纤维的数目较少,且多为细纤维,痛阈较高,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例如,在外科手术挤压、切割或烧灼内脏时,病人并不感觉疼痛。但脏器活动较强烈时,则可产生内脏感觉,如胃的饥饿收缩、直肠和膀胱的充盈等均可引起感觉。这些感觉的传入纤维,一般认为多与副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脑干。此外,在病理条件下或极强烈刺激下,则可产生痛觉。例如,内脏器官过渡膨胀受到牵张、平滑肌痉挛以及缺血和代谢产物积聚等,皆可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内脏痛。一般认为,内脏痛觉纤维多与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脊髓。
内脏痛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这可能是由于传导内脏痛觉的神经通路与引起这些内脏反应的传出通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内脏痛需要和体腔壁痛又称类似内脏痛鉴别,是由体腔的壁层受剌激引起的疼痛,如胸膜、腹膜受到炎症、压力、摩擦或手术等导致的疼痛。此种疼痛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相应脊髓神经段的皮肤出现疼痛或痛觉过敏。
疾病治疗:
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辅助投药的联合应用有一定作用。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副作用限制其应用时,就应当考虑区域阻滞麻醉技术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顽固的癌性疼痛患者,可以使用经皮的脊髓前柱切断术。
预防预后:
发病机制不明,主要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包括扩张、缺血、炎症以及肠系膜的牵拉等。
①空腔内脏肌肉的扩张或异常收缩如分娩中的子宫收缩;
②突然牵拉实性内脏的包膜如出血性卵巢囊肿破裂;
③内脏缺氧或坏死如附件扭转或子宫肌瘤变性;
④致痛物质的分泌如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时的前列腺素的分泌;
⑤内脏末梢神经的化学刺激如囊性畸胎瘤破裂油脂性内容物外溢;
⑥韧带或血管突然受压;
⑦炎症,如附件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