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核
什么是泌尿系结核?
泌尿系结核病(tuberculous urinary infections)可以是全身结核病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作为一个突出的临床病症。泌尿系结核病主要是肾结核以及继发的输尿管结核和膀胱结核。小儿肾结核明显少见,在肺外结核病中占3%左右,但在成人高达20%~73%。少数需要手术治疗。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泌尿系结核的临床表现: 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少数病例在肾粟粒结核病灶发展为小溃疡肉芽灶后会出现轻微血尿和蛋白尿。若小溃疡灶刚好侵蚀到较大的血管,则可出现肉眼血尿。病变发展,侵及输尿管、膀胱时,则出现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典型膀胱炎症状,初时夜间更为明显,这是肾结核的最主要的症状,尿频随膀胱病变挛缩加重而加重,一天的排尿次数可达50~60次,甚至尿失禁,极为痛苦。此时血尿、脓血尿、蛋白尿很明显,可排全程血尿或终末血尿或混浊的米汤样脓尿。干酪物质团块或血块致输尿管梗阻时,可出现肾输尿管绞痛。泌尿系结核患者自觉腰部隐痛,局部有叩击痛。出现肾积脓及肾周脓肿时,局部有痈性肿块,伴全身发热、消耗中毒症状。双肾较严重结核或一侧结核对侧肾积水时可有肾功能不全。偶有突发急性尿闭者。 尿呈酸性反应,有红、白细胞,尿蛋白阳性。尿沉渣涂片及培养易找到结核杆菌。
疾病检查:
泌尿系结核的诊断检查: 早期诊断不易,但有肺、骨关节结核等患儿宜反复作尿常规检查,以利早期发现。对于有免疫缺陷、艾滋病毒感染者,伴发结核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多,宜注意筛查。已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慢性膀胱炎症时,经抗菌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泌尿系结核病的可能。 1、结核菌素试验,血、尿结核菌DNA检测有助于诊断。清晨尿沉渣作抗酸染色50%~70%可查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培养和动物接种证实有结核菌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2、泌尿系结核的X线检查,平片见全肾钙化时,一般可诊断为肾结核,但有此钙化影者在10%以下。 3、静脉尿路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有极良好的诊断价值。初期为肾盏边缘不光滑,如虫蛀状,肾盏失去杯形,严重时形成空洞,肾盏肾盂变形。全肾广泛破坏时,肾功能低下以致无功能不显影。 4、逆行尿路造影可显示多数空洞形阴影,输尿管结核可致其僵直,虫蛀状边缘,管腔狭窄,有时见钙化影。膀胱造影能显示其形态,膀胱输尿管反流情况。 5、膀胱镜检查能直观到膀胱粘膜的病理变化,典型者可看见粘膜表面有结核结节形成,或暗红色的大小不等的溃疡面。这些病变多从输尿管口周围开始,很快可蔓延至三角区及其他部位。操作时病变肉芽组织易出血,易误为肿瘤,应取活组织检查确诊。输尿管口僵硬变形移位,有时可观察到管口喷出脓血尿液。这对病变肾定位极有帮助。晚期膀胱结核,其容量明显减少,腔内肉芽易出血,膀胱镜检查时易有穿孔出血等意外,因此宜慎之。 6、CT检查 肾结核在CT上表现为肾实质不规则外形的多房空腔,CT值接近水,往往可见钙化。造影后无明显增强。肾结核晚期肾体积明显缩小,肾功能丧失,多有大量钙化。 7、“B”超检查 能了解肾、膀胱的形态、实质结构,有无积水、钙化等,对病变的筛查极有价值。 鉴别诊断: 肾结核常需和泌尿系统非特异性感染、肿瘤、结石等作鉴别诊断。 1.慢性肾盂肾炎 其血尿和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呈间歇发作,时轻时重。结核则多为持续进行性加重。在男性几乎不存在慢性膀胱炎,女性的慢性膀胱炎常有诱因或原发灶。凡找不到原因的慢性膀胱炎,病程长且有逐渐加重者均应考虑肾结核的可能。 2.肾和膀胱肿瘤 影像学检查易作出诊断。 3.泌尿系统结石病 影像学检查可资鉴别。 4.泌尿系先天畸形 应与重复肾、输尿管、巨输尿管,膀胱憩室,尿道憩室、瓣膜、严重包茎等鉴别。
疾病治疗:
泌尿系结核的治疗概要: 泌尿系结核主要是抗结核的药物治疗。采用药物和手术等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尿液排出无梗阻是药物治疗的基础前提。 抗泌尿系结核药物种类很多。手术前需用药物治疗。 泌尿系结核的详细治疗: 泌尿系结核的治疗: 肾结核是进行性的结核病变,不经治疗不会自愈。肾结核的治疗主要是抗结核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使部分早期结核病变痊愈,免于手术或缩小了手术范围。有适应证的肾结核的各类手术都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采用药物和手术等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1.泌尿系结核的药物治疗 确诊为肾结核但肾功能尚好,尿液排出无梗阻是药物治疗的基础前提。主要适应证为:①临床前期肾结核;②双侧或单侧小病灶肾结核;③独肾或双侧肾结核,病变广泛严重不宜手术者;④身体其他部位有活动性结核不宜手术者;⑤同时兼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⑥配合手术前后的药疗。 抗泌尿系结核药物种类很多,主要有: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吡嗪酰胺(PZA)等。用药必须坚持五项基本原则:早期、联合、足量、足期和规则,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否则将功亏一篑。 药物治疗泌尿系结核的具体方案:①INH+RFP+EMB+SM;②INH+RFP+EMB;③INH十RFP+PZA;④INH十RFP;不少人在治疗的头半年用方案①,第二个半年用方案②或③,第三个半年用方案④。肾结核药物治疗停药标准:①全身情况、血沉、体温已恢复正常;②膀胱刺激症状完全消失;③多次尿常规检查已正常;④长期多次尿沉渣找抗酸杆菌均阴性;⑤尿液培养、动物接种阴性;⑥全身无其他结核病灶;⑦X线等影像学检查病灶已愈合。 2.手术治疗泌尿系结核 手术前需用药物治疗,控制至病变进程呈稳定状态,肾切除前一般药疗一个月左右。各种肾结核术后宜正规药疗一年以上。手术方式主要有: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肾病灶清除术;肾盂输尿管狭窄切除吻合术。
预防预后:
泌尿系结核的病因概要: 肾结核几乎全由血行播散而来,原发病灶绝大多数在肺。泌尿系结核的结核性空洞一般在肾乳头处破溃入侵肾盏,干酪坏死物及结核菌在下行过程中,可致肾盂、输尿管、膀胱等产生结核病变。膀胱结核初期是充血、水肿、散在的黄色结核结节形成,继而融合成片状溃疡、肉芽肿、纤维化。 泌尿系结核的详细解释: 泌尿系结核的病因与病理: 肾结核几乎全由血行播散而来,原发病灶绝大多数在肺。结核杆菌经血流至双肾的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中潜伏繁殖。这种感染90%发生在肾皮质区,仪约10%在肾的髓质,故多数泌尿系结核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尿中可查出结核杆菌,称为病理性肾结核。早年一组尸解材料中,60例死于全身粟粒性结核的小儿,47例(78. 3%)有肾结核。另一组死于结核病的137例,尸解发现40%有肾结核,且双侧居多。位于肾外层的结核结节常是多发性的,大部分能逐渐吸收自行痊愈;亦可呈慢性潜伏状态,直到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泌尿系结核的病灶乘虚而扩大、融合,发生干酪坏死及空洞形成。病变可直接侵袭蔓延或通过淋巴管播散到肾内层,进而与肾盂肾盏相通。此时出现泌尿系症状,称为临床肾结核。但临床肾结核85%为单侧性。一般从初染至临床肾结核,间隔约2~20年,平均8年。因此临床肾结核在婴幼儿甚少见,一组53例肾结核住院病孩中.10岁以上者占60%,笔者曾见一例输尿管结核并不全梗阻患儿年仅2岁。 泌尿系结核的结核性空洞一般在肾乳头处破溃入侵肾盏,干酪坏死物及结核菌在下行过程中,可致肾盂、输尿管、膀胱等产生结核病变。多发性的粘膜溃疡及纤维性变,可致输尿管口径变窄及膀胱挛缩,两者均可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进一步加重病肾的破坏。对侧肾输尿管开口处结核可导致该肾积水。同时可发生上行性感染,使对侧肾受犯,但少见。晚期病例全肾充满脓液和干酪样物质,肾被膜破溃后形成周围结核性寒性脓肿。少数病例肾功能逐渐丧失,输尿管闭塞,全肾广泛钙化,混有干酪物质,此时膀胱的继发结核病变反见好转,甚至症状消失,称为“肾白截”,但肾内病灶仍然潜在,并非痊愈。 膀胱结核初期是充血、水肿、散在的黄色结核结节形成,继而融合成片状溃疡、肉芽肿、纤维化。严重的膀胱结核可穿透至阴道或直肠形成瘘道。继发尿道结核可致尿道狭窄排尿困难,但少见。半数患者可并发生殖系结核,附睾结核最为多见。 泌尿系结核可并发非特异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