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空回肠溃疡
什么是弥漫性空回肠溃疡?
弥漫性空回肠溃疡较少见,也称为慢性肉芽肿性空回肠炎、慢性特发性溃疡性小肠炎。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本病见于成年人,尤其是50~60岁年龄组多见。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和蛋白质丢失性肠病。主要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肠穿孔和肠梗阻。 1.便血 便血是本病的并发症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 2.肠狭窄及肠梗阻 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临床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在本病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恶性。 3.肠穿孔 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危险因素。
疾病检查:
检查 X线钡造影检查或内镜检查发现小肠溃疡,经口空肠黏膜活检有时可获有诊断价值的标本。 诊断 本病诊断较难。临床上对不明原因腹泻者排除常见病后,应怀疑本病,内镜检查发现符合前述溃疡特征者,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菌属引起,腹泻以脓血或黏液状便较常见,量少,并常有里急后重,多有寒热。粪便镜检可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2.病毒性腹泻 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其特点是高度传染性。轮状病毒、小圆病毒等感染早期有呕吐,相继腹泻,多呈水样便并有黏液,多发生在秋冬季。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呼吸道症状,咽炎。用血清学及病毒分离进一步鉴别。 3.空肠弯曲菌性肠炎 空肠弯曲菌引起轻症与病毒性肠炎相似,大便呈稀水样、或带黏液,重症患者有脓血便,似菌痢,多在1周恢复。儿童患者常有腹绞痛,高热时可发生惊厥。发病多与接触家禽、家畜或饮用未消毒牛奶、生水有关。暗视野镜检可发现射箭样活泼动力的弯曲菌,细菌培养进一步诊断。
疾病治疗:
本病尚无满意的药物治疗方案。 仅部分患者可能对无麦胶饮食有效,多数学者仍建议所有的本病患者均应进无麦胶饮食。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能有一定疗效,但远期疗效尚待评价。对并发肠穿孔或大出血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轻度脱水而且呕吐不重者,可口服补液脱水或呕吐较重者,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等渗碳酸氢钠和氯化钾溶液以及葡萄糖。
预防预后:
病因不明,常见于乳糜泻患者,也有些患者同时患淋巴瘤和肠道腺瘤。但这些疾病是否为本病病因,有待进一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