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痢疾
什么是慢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病程中持续迁延或反复发作超过2个月未愈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是由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当、营养不良、胃酸过低等演变而成。病史可达5年以上,腹泻反复发作或与便秘交替出现,一般腹泻每日不超过3~5次,大便呈糊状,带有少量黏液及血便,有腐臭,常伴有脐周或下腹部疼痛。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病史可达5年以上,腹泻反复发作或与便秘交替出现,一般腹泻每日不超过3~5次,大便呈糊状,带有少量黏液及血便,有腐臭,常伴有脐周或下腹部疼痛。查体时于右下腹可触及增厚的结肠。症状可持续或间歇,间歇期长短不一,常因疲劳、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及情绪变化等成为复发的诱因。因长期的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贫血、维生素缺乏、肝大、神经衰弱等。另外,慢性肠穿孔后大都形成局部脓肿。慢性病例易发生阑尾炎、肝脓肿,亦因肠黏膜增生,发生肉芽肿而形成腹部包块,极似肿瘤,称为阿米巴瘤,易误诊为肠癌,多见于盲肠、乙状结肠及直肠。 临床分型 慢性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可分为下列三型: 1.慢性隐匿型 1年内有痢疾史,已隔2个月以上无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有病变部位充血、水肿或黏膜增厚,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慢性迁延型 有急性痢疾史,长期不愈,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长期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带有黏液或脓血。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增厚,临床上表现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乏力、贫血、体重减轻。 3.慢性急性发作型 半年内有菌痢病史,在慢性过程中因劳累、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发而急性发作者。临床表现与急性菌痢相似,有发热、腹痛、腹泻、便脓血、里急后重。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血像:周围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正常,患者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该病患者粪便中一般只能检得包囊,滋养体检出率低,多次反复粪检可提高阳性发现,发现阿米巴原虫为确诊的依据。 (3)血清学检查:应用阿米巴纯抗原,可作多种免疫血清学诊断试验,无症状带包囊者抗体检查为阴性,体内有侵袭性病变时才有抗体形成。此类试验种类较多,以间接血凝、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最敏感。对流免疫电泳、琼脂弥散沉淀、间接荧光抗体也高度可靠。 (4)阿米巴培养:对粪便含包囊少的病人价值高。可在合适的培养基中,有细菌存在时培养可成功。 (5)X线钡剂灌肠检查:在阿米巴瘤部位有充盈缺损、狭窄或雍塞。 (6)结肠镜检查:镜下溃疡呈散在的圆形或卵圆形,少数集簇存在,溃疡间黏膜正常。溃疡直径0.2~1.2cm,被覆黄白苔或淡白苔,中央有一小开口,口的边缘菲薄不整齐且轻微翘起,其特点是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溃疡附近有血性黏液。溃疡边缘部分涂片及活检可发现滋养体。取活组织检查,尚有助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尤其与结肠癌相鉴别。 【鉴别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表面呈颗粒状,常有糜烂或浅小溃疡,附有黏液和脓性分泌物,重者溃疡较大,后期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消失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见黏膜皱襞粗大紊乱,有溃疡和分泌物复盖时肠壁边缘可呈毛刺状或锯齿状。后期肠壁僵硬,肠腔狭窄,结肠袋消失,假性息肉形成后可呈充盈缺损一多次病原体检查阴性。 2.慢性血吸虫病 既往有血吸虫感染史,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结肠镜检查多有助于鉴别诊断。 3.大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后,经直肠指检常可触到肿块,结肠镜检查可见到癌肿,并经活组织检查证实。 4.肠结核 大多有原发结核病灶存在,患者有纳差、乏力、午后低热、盗汗、营养障碍,粪便多呈黄色稀粥状,带黏液而少脓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胃肠道X线及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预防预后:
【病因】 由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当、营养不良、胃酸过低等演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