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睛
什么是漏睛?
漏睛是以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又称为窍漏。《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称本病为“目脓漏”;《太平圣惠方·治眼脓漏诸方》亦提到“脓漏”,俗称“漏腈”;《秘传眼科龙木论》称其为“漏睛脓出外障”。《原机启微》根据对其病机的认识称本病为“热积必溃之病”。《证治准绳·七窍门》根据其发病的部位、致病的原因、漏处的状态、脓液的性质等将本病分为阳漏、阴漏、窍漏、大眦漏、小毗漏等。本病为眼科常见病。成人或老年人较多见,青年及儿童较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单眼发病多见,多为椒疮的并发症之一,并可能演变为漏睛疮。漏睛类似于西医学的慢性泪囊炎。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按压睛明穴下方,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 【鉴别诊断】 流泪症:二者均有流泪的临床表现,且眼均无明显红肿疼痛。不同的是流泪症泪水清稀,流泪迎风加重,按压内眦部或冲洗泪道时,无黏液或脓液流出;而漏睛泪流黏浊,接压内眦部,泪窍有黏浊液体或脓汁反流。
疾病治疗:
1.药物治疗 (1)风热停留 证候:内眦头皮色如常,自觉隐涩不舒,目无赤痛,时而泪出,或自觉黏液粘睛,或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按之不痛,但见有黏浊泪液自泪窍沁出,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本证以内眦头皮色如常,黏液粘睛,按压睛明穴下方有黏浊泪液沁出,以及舌象、脉象为辩证要点。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白薇丸(《审视瑶函》)加减。 若黏浊泪液多而稠者。加银花、连翘、蒲公英。增强清热解毒之效。 (2)心脾湿熟 证候:内眦头微红潮湿,可见脓液浸溃,拭之又生,脓多且稠,按压睛明穴下方时,有脓液从泪窍沁出,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本证以内眦头微红潮湿,脓液浸渍,按压睛明穴下方有脓液轮出,以及舌象、脉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心利湿。 方药:竹叶泻经汤(《原机启微》)加减。 若脓液多且黄稠者。上方去羌活,加天花粉、漏芦、乳香、没药,以助清热排脓、祛瘀消滞之功。 2.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睛明 合谷 四白 支沟 角孙 风池 光明 方中睛明、风池、合谷疏风清热;支沟、光明清泻心火;合谷、四白、角孙清热除湿。全方共奏疏风清热,清泻心火,清热利湿之功。 加减运用:风热停留者,加中冲、少冲、攒竹、后溪、肺俞、尺泽,以疏风清热,消肿止痛;心脾湿热者。加肝俞、心俞、四白、迎香、太阳、上星、身柱、申脉、照海,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漏睛日久气血不足,邪气留恋者,加足三里、气海、脾俞、肾俞、大骨空、小骨空、养老,以扶正祛邪。 操作方法:睛明穴强刺激,不留针,不提插,其他穴位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2)耳针;取眼、目1、目2、肝、胆、脾、胃、三焦、耳尖穴,针用泻法;或耳穴压丸,胶布固定,保留1周,连用数周,每日必须用手自行按压数次,加强对耳穴刺激,以提高疗效。 3.其他治疗 (1)滴眼: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或0.4%环丙沙星眼药水等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每日4—6状。滴眼前应尽量将黏液或脓液压净。 (2)泪道冲洗:用1%双黄连水冲洗泪道,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用抗生素药液冲洗。 (3)泪道探通术:婴儿患者一般先行睛明穴下方皮肤按摩,若无效,可于6个月后行泪道探通术,术后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4)手术治疗:经药物、针灸等治疗不愈者,应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囊摘除木,或泪道激光成形术等。
预防预后: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阐过本病是因“风热客于睑眦之间,热搏于血液,令眦内结聚。津液乘之不止,故成脓液不尽”所导致。结合临床归纳如下: 1.感受风热 风热之邪停留泪窍,泪道不畅,积伏日久,泪液受染而变稠浊。 2.心脾湿热 心有伏火。脾蕴湿热,湿热郁结,上攻泪窍。腐而成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