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注
什么是流注?
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转移性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依据发病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发于夏秋之间的,称暑湿流注;由疔、疖后引起的,称余毒流注;产后恶露停滞或跌打损伤而引起的,称瘀血流注;仪发于髂窝的称髂窝流注。虽名称不同,但其性质、证治基本相同,故合并论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血流缓慢的低位部位,如腰部、大腿后部、髂窝部、臀部等;多继发于其他疮疡或创伤等之后。其特点是:局部为色白、漫肿、疼痛,可伴高热、恶寒、口渴,便秘、溲赤等热毒炽盛的全身症状,并有此处未愈,它处又起的现象,故命名为流注。
疾病检查:
【诊断】 本病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血流缓慢的低位部位,如腰部、大腿后部、髂窝部、臀部等;发病前常有疖、疔、痈、外伤及其它创伤感染史。 初期:开始时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皮色不变或微红。约1一2天后,肿胀灼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伴有寒战高热、周身关节疼痛、头痛、头胀、食欲不振。暑湿流注伴有胸闷、渴不欲饮、苔白腻、脉滑数等;余毒流注伴有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脉象洪数等;瘀血流注多发于小腿及大腿等处,苔薄腻或舌部伴有瘀点、瘀斑,脉象濡涩。 成脓期: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痛如鸡啄,约2周肿块中央微红而软,按之有波动感,发热持续不退,或兼有时时汗出,口渴欲饮。 溃后期: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痛渐消,身热渐退,食欲增加,元气自复,约经2周左右,可以脓尽疮口愈合。若溃后肿消而发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脉象虚数,乃属正虚邪恋,多为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续发现象。若兼见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嗽痰血等症,是为毒传脏腑引起的内脏器官转移性脓肿。 髂窝流注发于髂窝部肌肉深处,多见于儿童,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步履呈跛行,2—3天后大腿即向上收缩,不能伸直,妨碍行走,但膝关节仍能屈伸,倘若用手将患肢拉直时,则町引起剧烈疼痛,此时可使腹部向前突起,脊柱似弓形,故又有缩脚流注之称。约10天左右,在髂窝部可触到一长圆形肿块,成脓约1个月,但皮色如常.溃后一般20天左右疮口愈合,愈后患侧大腿仍然屈曲,不能做伸直运动,约1一2个月才能恢复。 辅助检查:自细胞计数和中粒细胞均明显升高。 【鉴别诊断】 1.髋关节流痰 起病缓慢,多有虚痨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显,约半年以后才能化脓。 2.环跳疽 表现为髋关节部位疼痛,可导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侧肢体不能伸直和弯曲,严重者漫肿上延至腰胯,下及大腿。
疾病治疗:
流注多发于肌肉深部,邪毒不易外透,因此病情较重,故应积极采取中医结合治疗,脓肿形成即应切开排脓。 1.内治 (1)暑毒蕴结证 证候:多见于夏秋季节,四肢或躯下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灼热,可触及肿块;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食欲小振、胸闷呕恶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解毒化湿。 方药:清暑汤加减。 (2)余毒结聚证 证候:起病急,发病前有疖、痈、疔疮等病史,四肢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肿块色白,肿胀掀热;伴有高热寒战、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3)瘀血凝滞证 证候:局部结块肿痛,皮色微红或青紫,溃后脓液中夹有瘀血块;舌边有瘀点,苔黄,脉弦涩。 治法:和营祛瘀,清热化湿。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2.外治 (1)初期:肿而无块者用金黄膏(散)、玉露膏(散)外敷;肿而有块者用太乙膏掺红灵丹外敷。 (2)中期: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液者应切开排脓引流,可用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 (3)后期:脓尽新生,用生肌散掺于生肌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敷贴。 3.其他疗法 选用青霉索、四环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有明显全身症状时,可采用输液、输血等方法。
预防预后:
本病多为人体正气不足,感染邪毒,流窜经络,使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 1.暑湿流注 夏秋季节感受暑湿邪毒,客于营卫肌肉,致使气血凝滞而成。 2.余毒流注 因患疗疮或跌打损伤等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护理不当,火热之毒侵入血分,流注经络而成。 3.瘀血流注 因跌打损伤,皮肤破损或产后恶露停滞,经络壅滞而成。 4.骼窝流注 除由感受暑湿,或余毒走散引起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破损或生疖、疔等,或附近脏器感染,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从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其它部位产生转移性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