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急后重
什么是里急后重
?
“里急后重”(tenesmus)一词原本出自中医典藉《难经》。在占代文献中,里急后重是痢疾的一个常见症状,是排便时一种异常症状反应,现今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中。“里急”指未排便之前出现下腹部不适、腹痛,而欲排便时迫不及待;“后重”指排便时有窘迫感,排出不畅,肛门沉重下坠,排便后仍有排便未净的感觉。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思路 引起里急后重症状的疾病较多,最常见的是结肠直肠疾病,包括结肠直肠感染性和非肠感染性疾病。从病因分类看,引起里急后重的肠道外病变多为妇产科急腹症或外科急腹症,此类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如不能及时诊断可导致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当出现里急后重症状时,首先要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常规实验室检查来区分结肠直肠疫病和肠道外病变,尤其是里急后重伴假性腹泻时,即腹泻伴里急后重、泄出物稀薄、量少、镜检阴性而只有黏液时,要考虑到肠道外病变的可能。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腹腔穿刺、肛门指诊和粪便检验中获取相应的依据,X线钡剂灌肠、肠镜检查、肠黏膜活检等也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 一、询问病史 1,病因和流行病学 饮食情况;有无传染病接触史;散发还是群体发病;发病季节;是否来自疫区;放射治疗史;家族史(炎性肠病)。例如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于长江流域江南地区的农民,渔民及船户,非疫区居民近期有疫水接触者;沙门菌及痢疾杆菌感染好发于夏秋季节。 2,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等。如细菌性痢疾可见于各年龄段,但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阿米巴痢疾以成年男性多见;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青壮年;结肠、直肠癌主要见于中年和老年;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女性;疫区农民和渔民长期慢性腹泻,应考虑血吸虫病的可能;女性应特别注意月经史和生育史,已婚妇女有月经过期史,突发下腹痛首先考虑宫外孕破裂;急性盆腔炎及肛门直肠尖锐湿疣患者常有不洁性生活史。 3,起病特点 了解起病的缓急和病程的长短有助于鉴别各种引起里急后重的病因。急性菌痢常有不洁戗食史或者接触过痢疾患者,发病多在夏秋季节;病程长而症状反复者多提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易激综合征及慢性血吸虫病等;病程超过两年者,结肠癌可能性小。突发下腹痛伴里急后重常见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急性阑尾炎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疼痛特点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急性内出血引起的腹痛较轻,如宫外孕破裂等;急性炎症时腹痛较重,如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等。 4,排便及粪便性状 排便次数程多,但每次便量很少,粪色深或者带有黏液脓血,气味不臭,伴有里急后重症状,提示病变在左半结肠或直肠,如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疾、结肠和直肠癌、克罗恩病、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血吸虫病等;腹泻与便秘交替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肠易激综合征、阿米巴痢疾等。腹泻呈单纯黏液便,无色透明、稍黏褐,伴里急后重者多为肠道外病变,如异位妊娠破裂、盆腔脓肿、直肠一膀胱陷凹脓液积聚、子宫肌瘤等。 5,膀胱刺激症状 里急后重伴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等膀胱刺激症状,提示盆腔炎、盆腔位阑尾炎、盆腔脓肿、直肠一膀胱陷凹脓液积聚、子宫肌瘤等肠道蚪病变。 6、全身表现 急性病容、里急后重伴体温升高、头晕、恶心、呕吐等。 二、体格检查 l、全身状况 注意生命体征(呼吸、体温、脉搏、血压)检查,肠道外感染性疾病患者体温升高;异位妊娠破裂在腹痛的同时,随着腹腔内出血量增加,患者可出现晕厥与休克的临床表现。 2、腹部情况 特别注意腹部压痛及腹部包块的部位。结肠病变时压痛在左下腹,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姓可有压痛。结肠癌、Crohn病可同时有腹痛或腹部包块,腹部包块应和结肠痉挛鉴别。急性阑尾炎右下腹压痛;附性炎时附性部位压痛;弥漫性急性腹膜炎时全腹有压痛和反跳痛。异位妊娠破裂出血,移动性浊音阳性。 3,肠道外器官损害 贫血、营养障碍及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渍疡、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慢性肝炎等肠外损伤提示Crohn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4,直肠指检 应作为常规检查。直肠指检可以帮助了解有无最常引起便血的内痔与肛裂;有无肛瘘和脓肿,触及肿块或狭窄时,则高度提示直肠癌;直肠黏膜变硬有颗粒感,提示炎性肠病;肠道外病变时,炎性渗液向下流注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或直肠膀胱陷凹,量多时直肠指诊可检知。直肠壁压痛提示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盆腔炎,有波动感提示直肠膀胱陷凹积脓。 三、妇科检查 急性附性炎时,患侧附性部位压痛、反跳痛;急性盆腔腹膜炎时,炎性渗出物积存于子宫直肠陷凹中,使后穹向下膨出。并有触痛;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时,阔韧带增厚,严重者成冰冻样盆腔;脓肿形成,可触及压痛性的囊性包块。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有明显宫颈举痛。 四、辅助检查 (一)粪便检查和粪便培养 1,粪便的性状 粪色深或者带有黏液脓血,气味不臭,排便量少,有黏液或脓血,提示病变在左半结肠或直肠;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或血水样,提示阿米巴痢疾;粪便中仅见透明黏液,无脓血者,腹泻或腹冯与便秘交替常为肠易激综合征;洗肉水样便见于某些急性细菌性出血性肠炎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病变引起腹泻为单纯黏渣便。 (1)粪常规检查:镜检可见较多的红、白细胞,提示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现寄生虫卵。提示寄生虫感染。镜检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提示阿米巴痢疾,肠道外病变镜检仅见透明黏液,一般无其他阳性发现。 (2)粪便隐血试验:用于检盎消化道不显性出血。该项检查可以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指标,隐血阳性也可见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2,粪便培养 (1)粪便细菌培养;是诊断细菌性肠遭感染的主要方法,应在疾病早期尚未使用抗生素之前采取粪便标本进行培养,接种次数不少于3次。特殊染色对于识别阿米巴原虫等具有一定的价值。 (2)粪便孵化:疑为血吸虫病时,应做粪便孵化检查。 (二)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盆腔炎、阑尾炎、盆腔脓肿等感染性病变。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升高见于急性血吸虫病。 (三)穿刺检查 阴道后穹隆穿刺,适用于疑有腹腔内出血患者,抽出暗红色不凝固血,便可确诊为腹腔内出血。出血量多时,也可行腹腔穿刺。同时腹腔穿刺是~种诊断急性腹膜炎的重要方法。 (四)B超检查 盆腔可探及炎性肿块或脓肿性液平面、输卵管炎、子宫位置、子宫肌瘤。 鉴别诊断 一、结肠直肠感染性疾病 结肠直肠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非伤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嗜盐菌性食物中毒、空肠弯曲菌肠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鞭虫病、肠道小袋纤毛虫病,以及结肠直肠非感染性疾病中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放射性赢肠炎、结翻癌、直肠癌,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内容见腹泻章节,这里不再重复。 二、结肠直肠非感染性疾病 1,直肠脱垂 当盆腔组织对直肠及乙状结肠固定不良、直肠黏膜下层结缔组织松弛、肛门括约肌无力、长期用力排便或长期腹泻时,可使黏膜与肌层逐渐分离引起直肠黏膜脱垂。临床上多见于幼儿、老年人或久病体弱者,偶见于正常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直肠脱垂分两型,即部分脱垂和完全脱垂。前者又称为直肠黏膜脱垂,后者则直肠壁全层脱出。幼儿以部分脱垂为主,成人则以完全脱垂多见。 诊断要点①肛门部有坠胀感,伴里急后重;②尿急、尿频,下腹部胀痛或腰骶部钝痛;③下蹲并用力增加腹压,即可见直肠脱出,脱出黏膜呈环状皱襞,鲜红色。部分脱垂时扪之不厚;完全脱垂时扪之较厚。 2,肛门直肠尖锐湿疣 本病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其中6、1l、16、18型与本病有关。多因不洁性行为传染,少数可由接触污染物传染。潜伏期为1~6个月,即在生殖器或肛门周围长出米粒大疣状损伤,并不断扩大,波及直肠引起糜烂溃疡,可有疼痛及里急后重症状。 诊断要点①多数有肛交史;②肛周、直肠壁有乳头状、菜花或蕈状增殖性肿物,质软,触之易出血,表面湿润,呈白色、污秽色或红色。常有渗液、糜烂、皮损裂隙问有脓性分泌物,易继发细菌感染散发恶臭,可初步诊断;③醋酸白试验为阳性;④细胞学检查示组织涂片巴氏染色,可见到空泡化细胞及角化不良细胞;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增厚及角化不全,乳头瘤状增生,棘层肥厚,棘层细胞呈空泡化、细胞增大,核分裂象增多。 3,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累及直肠壁,在直肠壁内非癌性生长,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影响,产生肛门坠胀、里急后重、经期便血等临床症状的疾病。 诊断要点①多发生于育龄妇女;②症状多与月经期有关;③肿块多位于直肠前壁,肠镜下直肠黏膜完整,少数可有黏膜糜烂等改变;④腹腔镜、直肠腔内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⑤肿块活组织检查一般可确诊。 三、肠道外病变 (一)妇科疾病 1,急性输卵管炎或附性炎 急性输卵管炎为常见的妇科炎症性疾病。炎症发展累及卵巢导致输卵管一卵巢炎即附性炎。多见于育龄妇女,25~35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可伴有膀胱和(或)直肠刺激症状,即尿频和或里急后重症状。 诊断要点 ①常有分娩或流产、官腔内不洁操作、不注意经期卫生或不洁性交等感染诱因;②临床表现为发热、下腹痛,严重者可有高热伴寒战、头痛
预防预后: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分类 里急后重作为排便时一种排便异常症状反应,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根据病变部位,其病因可分为结肠直肠病变和肠道外病变两大类。 (一)结肠与直肠病变 1.感染性疾病 (1)细菌性腹泻:细菌性痢疾、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非伤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嗜盐菌性食物中毒、空肠弯曲苗肠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 (2)原虫性腹泻:阿米巴痢疾。 (3)蠕虫性腹泻:血吸虫病、鞭虫病、肠道小袋纤毛虫病。 2,非感染性疾病 (1)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2)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 (3)放射性直肠炎。 (4)肿瘤性腹泻;结肠癌、直肠癌。 (5)其他:糙皮病、直肠脱垂、肛门直肠尖锐湿疣、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肠道外病变 1.妇科疾病。 (1)盆腔炎。 (2)异位妊娠破裂。 (3)子宫肌瘤。 (4)子宫后位。 2,盆位阑尾炎。 3,盆腔脓肿。 二、发病机制 1.正常排便过程是一种神经支配下的反射性动作。当结肠、己状结肠储存的粪便通过结肠运动被推进直肠后,直肠突然膨胀,兴奋直肠感受器,经过传入神经到达腰骶部的排便反射中枢,并由此向中枢神经发出冲动,从而产牛便意。同时,通过排便中枢的传出神经引起排便动作,后经一系列神经肌肉协同动作,最终将粪便排出体外,便意消失,排便后有轻松感。 2,里急后重又称“下坠感”,是一种直肠的刺激症状,与正常排便过程有所不同。里急后重指肛门坠胀感,似排便未净,频幕便意、频繁排便,但是每次排便量少,且排便后无轻松感。结肠直肠病变或肠道外病变时,直肠壁神经感受器不断受炎症性或机械性刺激,发出传入冲动至大脑皮质,导致便意频繁产生,不断引发排便反射,临床表现为里急后重。另外,炎症因子刺激肠壁植物神经,还可以导致直肠黏膜敏感性增高、结肠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降低,以及直肠顺应性明显下降,使得直肠内即使只有少量粪便、黏液即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