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球蛋白血症
什么是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为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或其复合物,在低温(4℃)时自血清中析出沉淀或呈胶冻状,而当温度回复至37℃时又可再度溶解。正常血清仅含微量冷球蛋白,当血清冷球蛋白浓度超过100mg/L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本病可产生一系列皮肤和全身症状。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发现 本病可波及皮肤、肾脏、肝脏、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一般情况下,I型冷球蛋白与肢端紫绀、视网膜出血、Raynaud现象及动脉栓塞有关;Ⅱ型和Ⅲ型冷球蛋白与关节炎或关节痛及血管性紫癜有关,患者可有肾脏损害及神经症状。 1.皮肤:紫癜为本病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最常见于下肢。紫癜可自发,也可因寒冷或长时间站立引起。其他表现有寒冷性荨麻疹、Raynaud现象、肢端紫绀、网状青斑、皮肤坏死和溃疡。 2.关节痛:间歇性、对称性、不游走。 3.神经系:多为下肢末梢神经炎、一过性偏瘫、神志改变、纳差、昏迷。 4.消化系:肝功能损害、腹痛。 5.肾脏病变 (1).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以青中年多见,女性较男性略多。 (2).肾损害的表现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多见于Ⅲ型冷球蛋白血症,症状似急性肾小球肾炎,部分患者呈急性肾衰竭; 2)慢性型多见于Ⅱ型冷球蛋白血症,以持续性无症状性蛋白尿和血尿及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后期可发生慢性尿毒症。 6.血清和血浆冷球蛋白阳性。 【分型】 共分为3型。 I型:冷球蛋自由一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组成,多数是IgM或IgG。本例患者常有潜在的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临床上多表现为外周血管闭塞现象,如Raynaud现象、皮肤溃疡、坏疽。 Ⅱ型:冷球蛋白是一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所组成的免疫复合物,最常见的是由单克隆IgM类风湿因子和多克隆IgG所组成的IgM-lgG复合物。 Ⅲ型:本型最常见。冷球蛋白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复合物或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同血清中非免疫球蛋白成分所组成的冷沉淀物,IgM-IgG复合物最常见。 Ⅱ型、Ⅲ型冷球蛋白一般都有类风湿因子活性。本病多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淋巴网状系统增生性疾病。其中淋巴网状系统增生性疾病与I型、Ⅱ型冷球蛋白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与Ⅲ型冷球蛋白有关。
疾病检查:
诊断 血清和血浆置于4℃,24~72 h有冷沉淀析出(比积≥0.4%),定量≥100μg/ml,>37℃复溶解即可诊断CG。冷沉淀再溶解经电泳可确定为单克隆性或多克隆性。无原发病则为特发性CG,有为继发性。 1.冷球蛋白血症的诊断首先应该是肯定血中冷球蛋白增高或阳性。 2.临床上出现皮肤紫癜及荨麻疹,或有雷诺现象、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周围性神经炎等表现,如伴有肾损害应怀疑本病。 3.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lgG)增高,类风湿因子阳性,C3降低及血沉增快。 鉴别诊断 1.特发性冷纤维蛋白原血症有下列特点: ①原发或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 ②冷敏感、皮肤紫癜、瘀斑、网状青斑、缺血性坏死与坏疽。 ③血栓栓塞。④血浆于4℃,24~72 h有冷沉淀,血清无冷沉淀。 2.热变性球蛋白血症(pyroglobulinemia,PG) ①PG本身无任何症状。 ②多伴随浆细胞病。 ③血清Ig于56~60℃不可逆性沉淀。
疾病治疗:
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概要: 冷球蛋白血症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避免长久站立。治疗原发病尤为重要。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可试用肝素。血浆转换疗法。冷球蛋白血症要注意各个事项。 冷球蛋白血症的详细治疗: 治疗: 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 ①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受寒。避免长久站立,关节痛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 ②治疗原发病尤为重要。对寒冷荨麻疹可用盐酸羟嗪(hydroxyzine)10~25mg,3~4/d。青霉胺能裂解冷球蛋白。 ③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2类药物可以单独使用或合并用于治疗病情较重者。 ④抗凝剂可试用肝素。 ⑤血浆转换疗法。 ⑥试用干扰素。 冷球蛋白血症的注意事项 1.凡有冷敏感现象(雷诺现象、紫癜、瘀斑)者,均应查CG。 2.80%特发性混合型CG为HCV感染所致。 3.丙型肝炎患者5哇%,乙型肝炎15%可有CG。 4.4%正常人可有CG(冷球蛋白≤80μg/ml),冷球蛋白≥500μg/ml出现症状。 5.泼尼松可使40%HCV—RNA增高,尽可能不用或不单用于HCV感染者。 6.CG治疗还可选用嘌呤类药物如FDR,2-CdA。 7.70%CG同时有CF,其血清和血浆均有冷沉淀。 8.少数患者尤以多发性骨髓瘤有冷热变性球蛋白血症,在低温Ig可逆性沉淀,而56~60℃形成不可逆性凝胶。 9.冷球蛋白血症可致假性血小板数正常。故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但BM和PB涂片显示血小板减少,应查冷球蛋白尤其HCV感染者。此种情况于加温后再查血小板数即减少,机制不清。
预防预后:
真皮血管腔内有耐淀粉酶PAS阳性的透明物质阻塞。可发生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或血管周围炎,肾脏可出现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冷球蛋白血症的免疫学分类: 1.Ⅰ型,即单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 2.Ⅱ型,即单克隆-多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 3.Ⅲ型,即多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 肾损害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1.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Ⅱ型和Ⅲ型的肾病发生率较高,尤其是Ⅱ型更常见。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相似。 2.在组织病理上的表现是以肾小球增殖性病变为特征。如系膜内皮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少数为局灶增殖性肾炎,偶见膜性肾病。此外,尚可见到间质性炎症及坏死性小动脉炎等。在病变处沉积物中可查到冷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