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
别名:局限型类丹毒|弥漫型类丹毒|败血症型类丹毒
什么是类丹毒?
类丹毒(erysipeloid)是猪丹毒杆菌经皮肤伤口侵入引起类似丹毒的感染性皮肤病。常与职业有关,多发生于接触鱼肉的手部,引起类似丹毒样损害可伴有全身症状。健康猪和生、羊、鸡、鱼、虾等都可成为带菌者,兽医、家畜饲养者、鱼虾水产经营者、屠宰工人、炊事员及家庭主妇等均可因手部外伤后接触带菌鱼、肉或被鱼刺等刺伤而受染。属中医丹毒的范畴。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潜伏期约为1~5日,亦有短至8h以内者。根据临床特点分为局限型、弥漫型及败血症型。 1.局限型 最多见。初发时在手指感染部位出现豆大红点,继而局部红肿类似丹毒,约经一至数天后,限局性紫红或青红色斑块,呈现出略有光泽,触之有浸润感,境界清楚,稍微高起,中心有自愈倾向,形成周边色深中间色浅而较平的环状皮损,有诊断价值。很少出现水疱或血疱,皮损直径一般不超过10cm。患处有阵发性胀痛、灼痛或跳痛和不同程度痒感。少数患者伴有近位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指骨的骨膜炎、关节炎而疼痛和活动受限。一般无全身症状。病损不化脓。如不治疗,可在2~4周内自愈。 2.弥漫型 少见,皮损形态与局限型相同,但皮损呈全身性或弥漫性,炎症更明显,形成环状或地图形皮疹,伴发热及关节症状,患指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指和掌指关节可有重度活动受限。有些呈游走性,旧皮损附近不断出现紫红斑,可延至整个手部,病程迁延至数月。常伴有发烧。 3.败血症型 罕见,一般无典型皮损,可发生广泛性红斑和严重的紫癜样损害。全身反应为发热、畏寒、全身乏力、患肢酸痛等毒血症样表现,部分患者可伴发心肌炎或急性心内膜炎。周围血象单核白细胞增高,血培养阳性。如治疗不及时可致死。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根据职业,手部刺伤或刀切伤病史,以及典型皮损,可诊断局限型。弥漫型除典型皮损外,常伴有低热、患指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败血症型全身症状严重及血液细菌培养阳性。应与丹毒及蜂窝织炎鉴别,后两者皮损发病迅速,颜色鲜红,有畏寒、高热等全身症状,血中白细胞计数增高,无接触病兽病禽史等,一般不难鉴别。 鉴别诊断: 应与丹毒及蜂窝织炎鉴别,这2种病的皮损发展迅速,红肿显著,倾向化脓,伴恶寒、高烧等全身症状,血嗜中性粒细胞增高。
疾病治疗:
预防与治疗: 做好养猪场、屠宰场、肉品加工及经营部门的卫生检疫,工作中避免外伤。 首选青霉素。80万u肌注,2次/日,连用7~10日。败血症型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青霉素过敏者用咪喏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磺胺药等。局部用10%鱼石脂软膏外敷。局限型者1~2g/d,分两次肌注或静注,弥漫型患者3~6g/d,分两次静滴,败血症型患者6~8g/d,分3~4次静滴。
预防预后:
类丹毒(erysipeloid)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病原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的猪丹毒杆菌。猪丹毒杆菌亦称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是一种纤细微弯曲的革兰阳性杆菌。不少动物如猪、生、羊、鸡、鸽以及鱼、虾等,是本菌宿主而传染给人。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在生肉及腌肉中可生存数月,需煮沸2~3小时才能被杀死。医、家畜饲养者、鱼虾水产经营者、屠宰工人、炊事员及家庭主妇等均可因手部外伤后接触带菌鱼、肉或被鱼刺等刺伤而受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