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什么是老年人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由于老年心、肝、肾、肺、缓冲系统及神经内分泌代偿能力的限制,在代谢方面的调节范围较年轻人窄,故对老年人水、电解质及对酸碱平衡紊乱较为容易发生。由各种疾病所造成的代谢紊乱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有时还较疾病本身更重要,如老年人常仅因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紊乱而出现嗜睡、谵妄或失去知觉等严重表现,甚至可威胁生命。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共性症状 如疲劳,肌肉抽筋,虚弱,烦躁不安,恶心,眩晕,意识混乱,昏厥,易怒,呕吐,口干,尿少等。尿少是其中一个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症状,患者可能7-8个小时以上没有排尿的意识。 血钾异常表现: 高钾使心肌受抑心肌张力减低故有心动徐缓和心脏扩大,心音减弱,易发生心律失常但不发生心力衰竭。早期常有四肢及口周感觉麻木,极度疲乏,肌肉酸疼,肢体苍白湿冷。血钾浓度达7mmol/L时四肢麻木软瘫,先为躯干后为四肢,最后影响到呼吸肌,发生窒息。中枢神经系统可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低钾血症常见症状为肌无力和发作性软瘫,后者发作前可先有肌无力。可使心肌应激性减低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缺钾可加重洋地黄和锑剂中毒,可导致死亡。 血纳异常表现: 高钠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早期主要症状为口渴、尿量减少、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和体温升高;体征有失水。晚期则出现脑细胞失水的临床表现,如烦躁、易激惹或精神淡漠、嗜睡、抽搐或癫痫样发作和昏迷。血Na在125mmol/L以上时,极少引起症状,Na在125~130mmol/L之间时,也只有胃肠道症状。此时主要症状为软弱、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神经精神症状和可逆性共济失调等。 血钙异常表现: 因此当血钙低于1.75mmol/L或离子钙低于0.875mmol/L时,神经肌肉应激性升高,可发生手足搐搦。血清钙大于2.75mmol/L或血清钙离子大于1.25mmol/L,即高钙血症,可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表现为乏力、表情淡漠、键反射减弱,严重者可出现精神障碍、木僵和昏迷。另外高钙血症时,心肌兴奋性、传导性降低,高钙血症还会对肾脏产生损害。血清钙大于4.5mmol/L可发生高钙血症危象,患者易死于心脏骤停、坏死性胰腺炎和肾衰等。 血镁异常表现: 高镁血症的临床表现与血清镁升高的幅度及速度均有关,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者临床症状较重,一般早期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头痛,头晕等,因缺乏特异性,容易忽视,当血清镁浓度达2~4mmoL/L,可出现神经-肌肉及循环系统的明显改变。低镁血症手足搐搦最常见,也可出现眼球震颤、抽搐、失语等,不少病人同时有精神障碍症状,包括性格改变、反应淡漠、抑郁,甚至谵妄等,少数严重低镁血症者可因肌肉能量代谢严重障碍而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疾病检查:
老年人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变常无明显病史,除了要详细追查病因相关病史外,还应询问有关精神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改变,日常生活(进食与饮水)及行动(如跌倒)史要特别予以关注,因为这些临床表现往往是水、电解质平衡失常或酸碱平衡紊乱的早期症状。不少诊断为“老年性痴呆”的患者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或酸碱平衡紊乱后精神症状大为改善,因而精神症状的恢复是补液治疗后病情改善的重要指标。老年人常因肾浓缩功能差、夜间心钠素水平较高及睡眠不好等因素导致夜尿症。老年人体温升高较迟钝,腋下测温不可靠。老年肌腱反射对判断电解质紊乱有帮助,缺钾或缺钠时肌腱反射常消失,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亦难引出。
疾病治疗:
治疗应随失调的类型而定,总的治疗原则是解除病因,补充血容量和电解量,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 治疗原发疾病: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常常是某一原发病的伴发现象或结果,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预防这类失调的发生,一般可每日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溶液约1500ml,5%葡萄糖盐水约500ml,10%KCl30~40ml,补充每日需要的水和葡萄糖,以节约蛋白质分解代谢,避免过量脂肪燃烧时可能发生的酮症酸中毒。 补充血容量和电解量:应补充当日需要量,前1日的额外丧失量和以往的丧失量,但是,以往的丧失量不宜在1天内补足,而应于2~3天,甚至更长时间内分次补给,以免过多的液体进入体内,造成不良后果。
预防预后:
老年人由于体内脂肪增多。肌肉组织减少,使其体液总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减,老年男性平均体液总量占体重的52%(女性占42%),细胞外液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故主要是细胞内液减少。老年人细胞内液钾浓度较年轻人低,而细胞外液钠浓度较年轻人高。正常老化过程还可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节机制改变,老年人常由于肾功能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SIADH引起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