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
什么是老年痴呆?
痴呆症又名阿尔茨海默症,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国内65岁以上人口患病率约2%~3%,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 1.全面性痴呆 在这类病人中,大腩病变呈弥漫性损害,它直接影响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病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常较早出现人格改变。常见于老年性痴呆、麻痹性痴呆等,多半无自知力。 2.部分性痴呆 是指患者智能部分产生损害,如记忆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能力减弱等,人格一般保持完整、定向,可有一定自知力。常见脑梗死性痴呆、脑外伤痴呆等。多发性梗死有时表现为筛孔样痴呆,是指记忆、智能损害呈筛孔样,并非是弥漫性损害,可有波动性。 3.心因性假性痴呆(Ganser综合征) 由心理因素引起。产生心理障碍,病人貌似痴呆,实际并非痴呆,且可突然恢复正常。表现为病人对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回答很荒谬,如l+2=9或4,但不越过问题的范围,还是作加法计算,这称为近似回答。有的甚至说自己30岁、爸爸18岁。但在生活中,病人能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另外,童样痴呆,病人虽是成年人,表现类同于儿童那种稚气的样子,他学习模仿儿童说话的声音。甚至称自己才3岁,见了青年人叫叔叔、叫阿姨等。常见于癔症。 4.抑郁性痴呆 也是假性痴呆,是因抑郁情绪,影响其主动注意力,思维联想也受抑制,造成汁算力障碍,计算问题多答不会;问常识和理论问题,答不知道、不了解等,深入观察发现病人不注意问题计算或回答。病前无脑损害.抗抑郁治疗可缓解,波动大。 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疾病检查:
诊断原则 痴呆的诊断不仅靠心理测定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值,而且还必须靠病史和观察与病前比,确实出现因智力减退直接影响了病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情感行为等问题。发现有认知损害,但必须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明确痴呆后,再以严重程度表现特征,进行分级诊断,根据表现特异性进行分型诊断;要排除意识障碍及心理疾病伴发的智力改变;最后进行病因学疾病诊断。 辅助检查 (1)血液、脑脊液无明显异常。 (2)脑电图:正常或呈弥漫性慢波,但无特异性。 (3)诱发电位:部分患者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区分皮质型和皮质下型痴呆。 (4)CT:呈脑萎缩改变,以额颞区明显。可用于排除脑梗死、脑积水及硬脑膜下血肿等可引起痴呆的疾病。 (5)MRI:除了应用于鉴别诊断外,还可用来测量海马体积,患者海马多明显萎缩。 (6)PET:FDG-PET或15O-PET显像表现为额叶、顶叶、颞叶葡萄糖代谢减少,脑氧利用(CMRO2)降低,而该区域的脑血流无明显下降,呈代谢/血流分离现象。 (7)神经心理学检查:常用者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Blessed痴呆量表等,有助于确定记忆和认知缺损及其程度。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中须注意将痴呆与其他病因如中风、中毒(急性期)、精神病和Korsakoff综合征等疾患引致的假性痴呆相鉴别,其要点是痴呆乃整个皮层功能的减退,而假性痴呆则是部分皮层功能的改变。
疾病治疗:
治疗 1.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他克林(Tacrine):是治疗AD的第一代胆碱酯酶抑制剂,目前已较少应用。安理申(Donepezil,Aricept):半衰期长,安全性、耐受性好,用法5~10mg/d睡前口服。艾斯能(Rivastigmine,Exelon):是双重胆碱酯酶抑制剂,开始可用1.5~3mg/d,以后加至6~12mg/d分两次口服。哈伯因(Hupcrzine A):100μg每天3次。 2.保护、营养神经药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B、C),麦角类药物,银杏制剂,丙戊茶碱等。 3.其他药物 谷氨酸盐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非甾体类抗炎剂(NSAID)如环氧酶2抑制剂等可能有一定疗效,雌激素可用于绝经后女性患者。 4.基因治疗 将治疗基因(如冲经生长因子)转染给靶细胞,再将其移植入脑内,通过其分泌基因产物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此类方法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 5.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可根据病情应用抗精神病或抗抑郁的药物,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哌啶醇、罗拉等;进行认知治疗、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和护理,预防合并症等。
预防预后:
该病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下列因素与该病发病有关: 1.家族史 绝大部分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提示,家族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某些患者的家属成员中患同样疾病者高于一般人群,此外还发现先天愚型患病危险性增加。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证实,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所致。迟发型AD基因座位于19号染色体,可能致病基因为载脂蛋白E(APOE)基因。 2.一些躯体疾病 直接原因的脑器质性疾病及病变 常见大脑皮质弥漫性慢性病变。如阿尔茨海默病、及皮克病、其他脱髓鞘疾病、退行性变性脑部痰病、脑部感染性疾病等。 间接性脑器质性疾病 如肝豆状核综合征、肺脑综合征,是由躯体疾病引起大脑的循环、代谢障碍,急性缺氧等,最先出现意识障碍,最后遗留或转化为痴呆。 精神早期出现痴呆神经病 如慢性衰退型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等。久治不愈,可发展成痴呆状,最早发现精神分裂症称之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 药源性(慢性、急性中毒)厦微量元素缺乏 农药中毒(有机磷),砷中毒、铅中毒、汞中毒等工业中毒,医用药物中毒,如抗精神病药中毒、抗抑郁药物中毒、碳酸锂等药物中毒。 4.环境因素 文化程度低、吸烟、脑外伤、重金属接触史等可增加患病风险。据报道AD发病前35年内脑外伤史占15-20%;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显著正相关,且AD患者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导致脑组织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形成。而长期用雌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有保护作用。 4.其他 免疫系统的进行性衰竭、机体解毒功能削弱及慢病毒感染等,以及丧偶、独居、经济困难、生活颠簸等社会心理因素可成为发病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