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抗凝物
什么是狼疮性抗凝物
?
1952年,Canley和Hartmann首先发现2例SLE患者出现梅毒血清试验生物学假阳性(BFP-STS),并在患者血中检出循环抗凝物质。后来有学者将这种抗凝物质命名为狼疮性抗凝物(1upus anticoagulant,LA)。后来研究证实由于大多数LA阳性的患者并没有SLE,狼疮性抗凝物的命名是不恰当的。1963年,Bowie揭示了LA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即具有体内促凝血、体外抗凝血的活性。近年的研究表明LA是动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检测方法 白陶土凝血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复钙凝血时间、鲁塞尔蝰蛇毒凝血时间、组织促凝血活酶抑制试验等。当所测得时间延长,而又不能为正常血浆所纠正时,则提示有LA存在。
预防预后:
致病机制 LA导致栓塞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推测与多种因素有关。LA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β糖蛋白1;还可减少纤维蛋白的分解作用;干扰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和不同阶段的凝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