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Lyme disease)又叫蜱媒螺旋体病或莱姆螺旋体病,是由伯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1)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互通病,潜伏期3~32天,临床表现多变,缺少特异性。关节损害的表现可反复出现呈间歇性发作,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莱姆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3~32天,多为7~14天。分为发病早期和发病晚期。早期又可分为早期局灶性症状和早期全身播散性表现。 早期局灶性症状(I期):皮肤是首发部位.60%~80%病例在蜱叮咬后数日至数周,于被咬处出现特征性的皮疹移行性红斑(erythma migrans)。皮疹可见于任何部位,多在腋窝,脐周、大腿、腹股沟等处。红斑初为红色小丘疹,逐渐扩展为环形,或三角形,或长条形,或类似靶标形(皮疹中央清晰、或水泡、或坏死)。皮疹随病程发展而增大。1~7天平均为8cm×10cm,15~28天平均为18cm×(27~40) cm。可有烧灼感、瘙痒感或痛感。红斑一般在3~4周内消失。本期可伴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部分病人有肝脾肿大和淋巴结炎。 早期全身播散性表现(Ⅱ期):感染后4~9周进入此期。最常见是继发性移行性皮肤红斑(血行播散所致)。通常发生在原发皮损出现后的数天或数周,较原发皮损小,常伴发热、不适、头痛、肌痈、结膜炎、淋巴结肿大等。偶尔,移行性红斑消退后,新起一些环状红斑,直径1~3cm,持续数周。此期还可有无菌性脑膜炎(15%~20%)、葡萄膜炎、局灶性神经症状尤其是脑神经病变,儿童以第7对脑神经受累多见,并可成为莱姆病的初发或仅有的表现。偶有心肌炎表现。 晚期表现(Ⅲ期):最常见关节炎,多发生在感染数月后。主要侵犯大关节、特别是膝关节(90%)。关节肿(持续1~2周,接着另外的关节出现症状)、压痛。不治疗的话,关节炎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尽管经常复发,多数患者能治愈。此期在成人常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少发生于儿童),又叫第三神经包柔螺旋体病(tertiary neuro borreliosis),包括慢性脱髓鞘性脑炎、多发性神经炎、记忆力损害等。 心脏损害发生率不到10%,也可能为亚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①急性心脏炎:可见心脏扩大、心肌心包炎等,查体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心力衰竭者可有呼吸困难、奔马律和肺部哕音等。②心律失常:为本病突出的临床表现,本病可累及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浦氏系统乃至整个传导系统,临床上以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少数可表现为束支传导阻滞,偶可发生窦房传导阻滞。
疾病检查:
莱姆病的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急性病人轻度贫血,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血沉加快,转氨酶升高。慢性关节炎者,关节液中白细胞显著增多,以多形核为主。 病原体检查:①培养:病程早期的体液、组织等标本接种于BSK培养基,可分离到病原体,但花费贵、时间长(4~6周)、阳性率不高,适用于皮损组织或脑脊液的病原体分离;②抗原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能检测到标本中的微量病原体,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尿标本可出现假阴性,且阳性结果不能确定活螺旋体感染,需结合临床判断;③皮肤受损区活检:受损皮肤内深层及浅层血管周围和间质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用铁染色或瑞氏染色可查见螺旋体。 免疫学诊断:目前确诊本病主要靠血清或脑脊液中检出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特异性IgM抗体于3~4周出现、6~8周达高峰,接着下降,因此不能用于诊断活动期或近期感染。特异性IgG抗体则于6~8周出现、4~6个月达高峰,可持续高水平。双份标本的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或单价IgM和lgG抗体≥1:128时,可确定诊断。检测方法有:①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比较耗时,敏感性较差,目前已少用;②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但要注意有假阴性(病程3~4周内)和假阳性(与多种螺旋体和细菌部分抗原相同,如梅毒、钩端螺旋体、回归热;病毒如水痘病毒)的存在;③免疫印迹法(Western immunoblotting):较ELISA更特异和敏感,具有诊断价值,用于确定ELISA阳性病例的确诊。 二、诊断 本病除移行性红斑外,症状表现为非特异性。迁徙性红斑快速蔓延的特点有利于帮助诊断。结合夏秋季发病和蜱叮咬史等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临床诊断或疑诊,结合实验室检查可确定诊断。目前缺乏特异的抗原检测方法。 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为多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因此,其应与相关的系统疾病鉴别。皮肤受损方面,应与其他疾病的红斑、紫癜或硬皮病等鉴别。神经病变方面,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脑炎、面瘫及外周神经炎等鉴别。莱姆关节炎应与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鉴别。
疾病治疗:
莱姆病的治疗概要: 莱姆病早期、长疗程、大剂最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辅助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病人宜卧床休息,补充适量的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 莱姆病的详细治疗: 莱姆病的预防: 重点在于个人防护、防蜱叮咬;杀虫剂灭蜱;蜱叮咬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未来预防策略包括改变流行区景观;减少蜱存活,用微小寄生黄蜂以生物控制蟀;开发和应用重组OspA疫苗(已证明安全、有效)。 莱姆病的治疗: 一、治疗要点 早期、长疗程、大剂最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辅助治疗,如给足够的蛋白质、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要使用大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疼痛较剧烈者使用一般止痛药物效果不好时,可在应用大剂量抗菌药物的同时使用小剂量激素(如地塞米松)以减轻疼痛,缓解症状。 二、治疗方法 (一)病原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抗生素。青霉素类、第二和三代头孢菌素、多西环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均可有效治疗莱姆病。 日前推荐的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①四环素,成人250~500mg,每天4次,疗程10~30天。②多西环素0.1 g,每日2次。③阿莫西林,8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禁用四环素和多西环素,可选择阿莫西林,成人每次500mg,每日3次;儿童每日 30mg/kg,分3~4次口服。④红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代替,但疗效较差。⑤头孢呋辛酯,成人每次500mg,每日2次口服;⑥克拉霉素,成人每次500mg,每日2次口服;⑦红霉素,成人每次500mg,每日4次。二、三期病人宜用大剂量青霉素,每日2000万u以上,疗程10日,或肌注苄星青霉素,每周240万u,疗程3周。对耐青霉素和晚期病人可用头孢曲松,每日2g,每日1次,疗程14—2l天。 部分病人在病原治疗开始时可能会出现赫氏反应,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二)对症治疗 病人宜卧床休息,补充适量的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发热及皮肤疼痛明显者,可用解热止痛剂,病情严重者可适量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少数严重关节受累者,抗生素治疗反应较差,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预后:
莱姆病病因概要: 鼠类是莱姆病的传染源、也是保存宿主;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易感人群5~10岁的儿童是高发人群.发病率是较大年龄儿童和成人的2倍。本病流行于夏秋季。 感染的雌蜱叮咬人后24小时,螺旋体侵入皮肤微血管,经循环系统至全身各器官,特别是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引起病程I期的皮肤原发性损害及螺旋体败血症。 莱姆病的详细解释: 莱姆病的流行病学: 世界广泛分布。流行区域的每年发病率达20~100/100000入口,高发区域如美国康涅狄格州每年发病率达1 000/100000入口。我国也有广泛分布。 1.传染源 鼠类是传染源、也是保存宿主,其自然感染率为14%~24%。多种鸟类,哺乳动物也是保存宿主。家畜感染率高,犬为35%~60%,山羊和绵羊分别为26. 2%和16.7%。 2.传播媒介 硬蜱( ixodes).其感染率为1%~50%,既是传播媒介,也是保存宿主。蜱受染后,螺旋体寄生于中肠、脑、卵腺、输卵管、阴道和直肠囊等器官,并可经卵传至下一代。感染的蜱叮咬人或动物时,带有螺旋体的肠内容物反流而使其受染。 3.易感人群5~10岁的儿童是高发人群.发病率是较大年龄儿童和成人的2倍。本病流行于夏秋季。 发病机制: 感染的雌蜱叮咬人后24小时,螺旋体侵入皮肤微血管,经循环系统至全身各器官,特别是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引起病程I期的皮肤原发性损害及螺旋体败血症。随病情发展,进入病程Ⅱ期,产生以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以脑神经和心脏受损为主的病变。发病持续数月以上,进入病程Ⅲ期,主要为关节、皮肤和神经受累表现。这些表现主要是机体对侵入的病原体产生的,以白介素-1和其他淋巴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的结果。病情发展与机体的免疫遗传背景有关,HLA-DR2、DR3和DR4型者较易呈慢性经过,导致莱姆关节炎。 病理: 入侵螺旋体的直接作用和血液、关节液及脑脊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性损害,脑垂体中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1(IL -1)活性分泌增加等诸多因素诱导了人体多系统炎症病变。临床特点为早期广泛性皮肤损害,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损害。由该病所致的心脏病变称为莱姆心脏炎,是莱姆病的严重合并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