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什么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状态,患者出现反复动静脉血栓、病态妊娠(反复流产、死胎)和血小板减少、并存在抗磷脂或磷脂结合性蛋白辅因子自身抗体,亦称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血栓形成综合征或Hughes综合征,有原发与继发之分。症状可单一出现或多个共同存在。APS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APS(primary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PAPS或1度APS)、继发性APS(second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SAPS或2度APS)和少见的恶性APS(catastrophic APS)。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抗磷脂综合征临床表现多变复杂,累及多个系统,涉及包括风湿科、血液科、神经科、皮肤科、眼科、妇产科和血管外科在内的众多学科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但是血管栓塞和产科病态妊娠仍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一)血栓形成 APS临床表现主要为血栓形成,以中小血管最为好发,动静脉均可形成血栓,静脉血栓更为多见,其中下肢深静脉更易受累。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大小。可以表现为单一血管受累也可为多血管受累。APS的血栓临床表现见表5-1。脑卒中和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是APS患者动脉血栓中最常见的,脑卒中占APS首发症状的13%,TIA占7%。多次脑卒中可能导致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常伴有肺栓塞,是所有APS病人中最常见症状,且多为复发性。因为重复性肺栓塞或小血管血栓可能发展成肺动脉高压。罕见的静脉血栓分布可能包括眼静脉、肾静脉或者脾静脉、肝静脉、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矢状窦静脉、肾上腺静脉血栓等。 APS通常有反复血栓形成。一项为期10年的多中心的大型研究表明反复血栓的发生率为29%,死亡率为10%。对于病人血栓发生在动脉或静脉循环的决定因素尚不明确。 1.中枢神经系统 APS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病率仅次于下肢静脉血栓,其常见的表现是脑卒中和暂时性脑缺血发作,以年轻人多见。APS可有单支或多支血管受累,常常反复发作,导致暂时或永久性神经障碍缺陷和功能紊乱。如果年轻人发生脑血管病应高度怀疑是否是APS。年龄小于45岁就发生脑卒中的病人中有25%是由于APS。随访10年中有20%的APS发生脑卒中,14%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反复多次脑卒中,可发生多发性脑梗死痴呆。也有个例报道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如偏头痛、舞蹈病、运动失常、癫痫、脱髓鞘病变、骨髓病、格林-巴利综合征、暂时性球性麻痹和大脑假肿瘤等。 2.眼 原发性和继发性的APS均可有眼部缺血的表现。有缺血性眼部神经病变,侧支和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睫状体视网膜动脉阻塞,混合性动静脉阻塞,以及一过性黑矇。 3.心血管系统 aPL引起的心脏瓣膜增厚和非细菌性赘生物常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是原发性APS最常见的病变。APS的瓣膜病变与SLE的瓣膜病变相似:二尖瓣心房面和主动脉瓣的血管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瓣叶增厚和不规则的赘生物。aPL也可能造成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和周围血管病中的提前再梗死。APS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4%~20%,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最常受累。 4.肺 1/3反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发生肺栓塞和肺梗死。原发性APS在临床上出现肺动脉高压症状的占3%,其中轻型肺动脉高压占16%。严重肺动脉高压可导致三尖瓣功能障碍和右心衰。反复肺栓塞是造成APS肺动脉高压的原因。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有10%~50% aPL阳性。有报道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出血和纤维性肺泡炎都与aPL相关。 5.皮肤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浅表血栓性静脉炎是APS常见的阻塞表现。网状青斑也多见,其部位通常比较固定,并随天冷而加重。Sneddon等报道一组病人有痴呆和网状青斑,有时也有高血压。这些Sneddon综合征的病人中一部分合并有aPL,其发生痴呆的原因可能是多发性脑梗塞。其他与aPL相关的皮肤损害有青斑样血管炎、皮肤结节、坏死性紫癜、慢性腿部溃疡、外周坏疽和Dego病(恶性萎缩性丘疹)。 6.肾上腺 APS可发生肾上腺功能减退。半数患者急性起病,发病可早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肾上腺缺血后出血导致腺体坏死以及Addison病也是APS的临床表现。 7.肾脏 APS可出现肾动脉或静脉的血栓,有时是双侧性。有狼疮抗凝物质的SLE病人发生肾小球血栓的机会增加。血栓性微血管性肾病在APS中得到证实。临床表现有少量蛋白尿,而有的则可能发展为肾病综合征、恶性高血压,甚至肾衰竭。 8.肝脏和肠道 aPL是发生Budd-Chiari综合征的常见原因,肝动脉血栓可以引起黄疸、肝肿大、肝酶升高。有报道因肠系膜血管血栓引起广泛的肠梗死可以是APS的首发表现。 (二)血小板减少 虽然在APS诊断标准中未被纳入,血小板减少仍是APS主要的表现之一。aPL抗体是直接针对细胞膜的抗体,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报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中30% aPL抗体阳性。血小板减少在SLE患者中比原发性APS患者更常见。aPL抗体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增加单细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吞噬和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aPL抗体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促使血小板激活,从而易于形成血栓,同时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对总共869例SLE病人参加的13个回顾性研究表明,有aPL病人的血小板减少更为普遍。70% ~80%有血小板减少的SLE病人存在aPL。22%的APS病人在发病时就有血小板减少,30%的病人在以后随访的10年中出现。同时也有10%的病人合并Coomb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SLE合并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时,亦与aPL有关。 (三)病理妊娠 APS病人的产科症状不仅限于流产。目前APS诊断包括流产,由于先兆子痫、胎盘功能不全引起的早产,死胎。总的来说,反复流产的患者中,aPL抗体阳性率各家报道差异较大,最高可达50%,最低5%,这可能与病例选择不同,实验方法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aPL抗体阳性标准不一有关。将近一半的aPL抗体相关的流产出现在妊娠前3个月。典型的APS流产常发生于妊娠10周以后,但亦可发生得更早,这与aCL的滴度无关。除了流产,APS孕妇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先兆子痫、子痫和HELLP综合征(溶血性贫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 (四)其他表现 APS的临床范围远远不止于动静脉血栓,早晚期流产,血小板减少,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还有先兆子痫、心瓣膜损伤、肺动脉高压、肾功能不全和大量的神经系统表现。网状青斑是APS患者最常见的皮肤表现,约80%的患者可见。 (五)恶性抗磷脂综合征 “恶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名称用来定义发生多脏器衰竭的加速性的APS。这些病人同时或一周内相继出现3个以上部位或脏器的栓塞的表现,组织学上有多发性小血管阻塞,有时为大血管血栓形成,并具有高滴度的aPL。恶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少见,发生率<1%,但治疗后的死亡率仍高达50%。感染常是促进因素。
疾病检查: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 一、临床检查 (一)aPL的血清学检查 1.狼疮抗凝物(LA) LA是一种IgG/IgM型免疫球蛋白,作用于凝血酶原复合物(Xa、Va、Ca2+及磷脂)以及Tenase复合体(闲子IXa、Ⅷa、Ca及磷脂),在体外能延长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的时间。因此检测LA是一种功能试验,有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白陶土凝集时间(KCT)和蛇毒试验(dRVVT)。其中以KCT和dRVVT较敏感。 2. aCL 目前标准化的aCL的检测方法是以心磷脂为抗原的间接ELISA法,国际上对IgG和IgM型的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结果的表述单位为GPL(1μg/ml纯化的lgG型aCL的结合抗原活性)和MPL(1μg/ml纯化的IgM型acL的结合抗原活性)。 3.抗β2:-GPl抗体 抗β2-GPl抗体具有LA活性,用ELISA法检测,与血栓的相关性比抗心磷脂抗体强,假阳性低,诊断PAPS的敏感性与抗心磷脂抗体相仿。 4.其他 如血、尿常规、血沉、肾功能和肌酐清除率等生化检查,此外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和其他自身抗体检查排除别的结缔组织病。 二、辅助检查 (一)狼疮抗凝物(LA) LA是一种作用于凝血酶原复合物(Xa、Va、钙离子及磷脂)以及lenase复合体(因子Ⅸa、Ⅷa、钙离子及磷脂)的免疫球蛋白,为非特异性的抑制剂,此类抗体能阻断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磷脂表层,降低血浆的凝血能力并延长凝血时间。LA是异质性的,易受抗凝治疗的影响,因此检测LA是一种功能试验,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白陶土凝集时间(KCT)和蛇毒试验(dRVVT)等,以dRVVT最为敏感,结合乡种筛选试验中有助于提高LA的检出率。但应除外引起凝血时间延长的其他原因,如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血因子抑制剂(如抗凝血酶原,抗Ⅷ因子)的缺乏等。由于各个实验室的实验方法、条件、阳性判定值等差异,推荐各个实验室按照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的指南进行检测来提高LA实验的一致性c (二)抗心磷脂抗体(aCL) 为了明确新血栓事件的预测因素,一项关于原发性APS病人在5年随访期内临床和血清学变化的研究表明高滴度的aCL-IgG是新的血栓事件发生的最强预测因素。检测方法是以心磷脂为抗原检测aPL的间接ELISA法,国际上对IgG和lgM型的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结果的表述单位为GPL(1μg/ml纯化的IgG型aCL的结合抗原活性)和MPL(1μg/mL纯化的IgM型aCL的结合抗原活性)。 (三)抗β2-GPI抗体 近年来对β2-GPI的研究较多,发现其在抗磷脂抗体介导的血栓形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β2-GPI是一种血浆蛋白,它与带负电的分子(磷脂等)结合,从而抑制了由磷脂催化的凝血反应。越来越多的报道认为抗β2-GPI抗体是APS病人血栓和妊娠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抗β2-GPI抗体诊断APS,比aCL特应性更高。在3%~10%的APS病人中抗β2-GPI抗体可能是唯一的阳性证据。虽然一些研究因为实验方法差异和标准的缺乏否认这些相关性,但2006年APS的修正诊断标准首次将抗β2-GPI抗体纳入。 (四)其他 随着对APS研究的深入,发现越来越多的抗体与APS有关,成为异质性aPL抗体的中的一员,如抗凝血酶抗体、抗纤溶酶抗体、抗凝血Xa抗体等,但其相应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还没有标准化,其一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有关血栓的检查见影像学的相关章节。 三、诊断标准 1.临床标准 ①血管血栓形成(≥1次动脉、静脉或小血管血栓形成);②妊娠失败。 2.实验室标准 ①间隔6周以上、以标准ELISA方法测定β2;GPI依赖性aCL抗体。中、高滴度aCL-IgG和(或)IgM抗体出现≥2次;②间隔6周以上,血浆LA出现≥2次。 至少有l条临床标准和1条实验室指标符合即考虑有APS。 灾难性APS(CAPS)诊断标准(Cromez—Pucrta2007)。 1.同时或在l周内出现症状。 2.≥3个器官、系统和(或)组织受累,常有临床血管阻塞症状并为影像学证实。肾受累指血清肌酐升高50%,高血压(>180/100mmHg)和蛋白尿(>500mg/24h)。 3.≥1种器官或组织病理学肯定小血管血栓阻塞,可同时有血管炎。 4.aPL阳性(LA、aCL、抗β2GP1)。 CAPS与TTP、HUS、恶性高血压(Mt1)鉴别。 CAPS与经典APS不同点有: ①多器官衰竭与小血管血栓性梗死有关,可累及子宫、卵巢、睾丸等; ②肺并发症多见,如弥散性肺泡出血、ARDS; ③腹腔内血管并发症影响肠、胆囊、胰腺、肾上腺、脾脏等,常有腹痛; ④早期神志昏迷; ⑤常有DIC实验室依据,20%可无出血; ⑥严重血小板减少; ⑦有诱发因素,>60%为感染,其他有手术、妊娠、口服避孕药、停用抗凝药等; ⑧坏死组织分泌细胞因子(TNFα、lL-1、IL-6、IL-18、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MIF等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要注意8%~33%多发性硬化症(MS)aPL+。临床和影像学上MS与APS相似。APS神经受累主要为脑皮质和运动束,而视神经与脊髓很少累及,而MS影响视神经、脊髓感觉束、有广泛弥散性白质髓鞘病,且多有视觉诱发电位异常。 APS需要和其他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疾病相鉴别,例如蛋白C、蛋白S、AT缺乏;高半胱氨酸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等。其他梅毒、黑热病、细螺旋体病和其他类型的感染合并血栓时也容易误诊为APS。 四、诊断 APS的临床诊断可参照2006年发表的在澳大利亚悉尼第11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APS修订的分类标准。诊断APS必须具备至少,一项临床标准和一项实验室标准。如病人临床上还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如SLE等),则诊断为继发性的APS。 尽管没被列入分类标准,有以下情况应考虑APS可能:①心脏瓣膜病;②网状青斑;③血小板减少;④肾脏病;⑤神经精神症状;⑥IgA型aCL、lgA抗β2-GPI抗体阳性;⑦针对其他磷脂如磷脂酰丝氨酸的抗体等。
疾病治疗: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概要: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以不治疗或选择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性治疗。APS的血栓形成的治疗可分为急性期(早期)、器官血循环重建和预防血栓再形成的治疗。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详细治疗: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 对于APS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或得到公认的治疗方案。其根本原因是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虽然,aPL与患者的血栓等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明,但aPL的水平与临床表现并非一致,有些患者有高低度的aPL,但无血栓的发生;有些患者有反复的血栓,但aPL的滴度很低。目前认为APS的治疗原则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对症处理和防治血栓和病态妊娠的再发。 (一)aPL阳性的无症状患者的治疗 目前认为aPL阳性的无症状患者临床上可以不治疗或选择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性治疗。另外,戒烟和不用口服避孕药对于降低血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认为羟氯喹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其可以降低疾病的活动度和aPL滴度相关。 (二)血栓的治疗 APS的血栓形成的治疗可分为急性期(早期)、器官血循环重建和预防血栓再形成的治疗。 急性期(早期)可应用肝素阻断血栓的继续形成,常采用皮下注射肝素每6小时5000U,或静脉间歇性应用肝素5000U,使患者血液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以及尽早采取溶栓治疗,其对于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恢复尤为重要。在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后,可根据累及的器官情况而采取不同的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预防血栓的再形成是APS治疗的关键,APS的临床表现较多,由于目前临床上缺少多中心对照研究,所以仍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有的学者证明了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在预防血栓复发的优越性,阐明了一个明显的抗凝剂作用和剂量依赖关系:高强度抗凝(INR3.0~4.0)的病人比低强度抗凝的病人重复性血栓事件的危险性更低。但高强度的抗凝的必要性受到争议。一个最近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在114名aPL抗体阳性有血栓史的患者随访平均2.7年,用两个强度的华法林治疗,得出结论,中等强度(INR2.
预防预后: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病因概要: APS的病因目前仍不甚明确,aPL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在机体遗传基因易感的基础上,外界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吸烟、高脂血症、口服避孕药常能诱发并加重病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有6个方面:aPL导致内皮细胞受损、凝血系统异常、血小板活化、补体激活、TNF-α损伤、膜联蛋白在APS中的作用等机制。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详细解释: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病因学: APS的病因目前仍不甚明确,aPL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在机体遗传基因易感的基础上,外界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吸烟、高脂血症、口服避孕药常能诱发并加重病情。有报道APS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遗传发病因素是高度异质性和多因素的,aCL阳性的APS的病人中HLA-DR4、DR7、DRw53和DQBl*0302频率明显增高。不同种族和人群的分布情况不尽一致。有些研究表明该疾病与补体C4A和C4B等位基因缺陷有关。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aPL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反应的异质性自身抗体。其所针对的靶抗原可为心磷脂、β2-糖蛋白1(β2-GP1)、凝血酶、纤溶酶、血栓调节素和蛋白C等凝血过程相关因子。这些抗体在体内造成机体损伤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aPL抗体导致病理妊娠的假说,如β2-GPI在致病中的作用,前列腺环素降低引起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等等。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PS病理妊娠与胎盘补体活化、TNF-α损伤、膜联蛋白在APS中的作用等有关。 1.aPL导致内皮细胞受损 抗β2-GPI抗体可作用于血管内皮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HS) ,AnnexinⅡ和β2-GPI,并通过TLR(Toll like receptor)活化内皮细胞胞内转录因子NF-κB,上调了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和早期炎症介质IL-1β、TNF-α、IL-6的分泌,进一步诱导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在细胞膜上形成TFⅦ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通路。另外,aPL还能通过血管内皮与磷脂结合,使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减少,同时基底胶原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2.凝血系统异常 目前研究表明,aPL抗体不但可识别心磷脂、β2-GPI,还可以识别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血浆蛋白,从而影响凝血通路关键酶的功能,导致血栓形成。①aPL与蛋白C、蛋白S结合,阻断蛋白C抗凝系统。②结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和纤溶酶,阻断了纤溶系统;③结合β2-GPI、凝血酶原/凝血酶和凝血因子Ⅺ,β2-GPI抑制因子Ⅺ被因子Ⅻa和凝血酶活化,抗β2-GPI抗体则能促进因子Ⅺ和血小板的活化;抗凝血酶抗体则结合了凝血酶表面的肝素结合位点,增加凝血酶的稳定性,和抗凝血酶Ⅲ抗体一样,延长了凝血酶的半衰期。这些抗体都直接促进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级联,抑制蛋白C系统和纤溶系统,促进了血栓形成和致使病理妊娠。 3.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减少是APS的一个特征,aPL可能通过结合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从而形成血栓。aPL活化血小板反应呈现浓度依赖。aPL小于10μg/ml,从电子扫描显微镜显示aPL诱导血小板形状变化形成不规则针尖状和20KD蛋白的磷酸化。大于10μg/ml,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分泌。此外,aPL与聚集阈值浓度下的凝血酶、胶原、肾上腺素有协同激活血小板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PL抗体能提高体外低剂量激动剂(如ADP、凝血酶、胶原等)对血小板的活化。 为了阐明aPL抗体诱导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途径,有的学者考察了此过程中p38 MARK、ERK-1/2、cP-LA2的影响,发现aPL抗体在小剂量凝血酶存在的条件下诱导血小板活化主要是通过p38 MARK及cPLA2磷酸化,至少在血小板活化早期没有ERK-1/2途径的参与。还有研究表明β2-GPI能直接结合血小板膜上GPIba受体,使得通过β2-GPI的结构域Ⅰ结合的抗β2-GPI抗体能激活血小板,P13-激酶/Akt通路也参与了其中的胞内信号转导,使得血小板黏附聚集,有助于APS患者的血栓形成。 4.补体激活 在美国,患APS的女性1%~3%遭遇多次流产,50%~70%妊娠失败。虽然大部分妊娠失败女性多次流产的原因还不明确,但曾提出可能与一种免疫机制有关,这种免疫机制包括母体免疫系统对孕体的不正确识别和随之造成的损伤。最近改进的小鼠模型与这个问题相关。2002年,Salmon JE等在APS妊娠小鼠模型中注入含有aPL抗体的人IgG,发现使用能抑制C3经典和旁路途经激活的C3转化酶抑制剂Crry-Ig后,在APS妊娠小鼠体内有补体级联反应的抑制,可以预防流产和胎儿生长受限。此外,C3缺陷的小鼠可以避免aPL抗体诱导的流产。C5,尤其是它的分裂产物C5a,是导致胎儿损伤的主要媒介物,封闭C5a-C5a受体相互作用的抗体或肽段能预防妊娠并发症。因此他们推测aPL抗体致病机制是:首先aPL优先针对靶组织蜕膜和胎盘,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导致其活化产物(C3a,C5a)产生以及效应细胞介质的活化,包括TNF-α。募集炎症细胞可加速局部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产生一个扩大的炎症圈,增加C3活化和沉积,产生更多的(C3a,C5a),导致大量炎症细胞进入胎盘。基于损伤的扩大,导致胎盘血栓、组织缺氧、炎症反应,最终出现流产或胎儿生长受限。 5.TNF-α损伤 有来自妊娠妇女的研究证据指出母亲Th2型免疫与成功妊娠强相关,而Th1型特异性免疫与流产相关。TNF-α是一个多功能Th1细胞因子,有调节激素合成、胎盘构建、胚胎发育的作用,增高的TNF-α水平与流产和先兆子痫有关。有研究表明aPL抗体,尤其针对蜕膜组织的aPL抗体,会导致蜕膜的和全身性的TNF-α水平的迅速增加。的释放TNF-α是一个重要的媒介物,是C5活化的下游。在含有aPL抗体的C5缺陷小鼠中,没有发现TNF-α水平的增加。在TNF-α缺乏的小鼠或用TNF-α拮抗剂处理的APS小鼠,胎儿吸收减少。这些证据表明TNF-α是一个联系补体活化和致病性aPL抗体对胎儿损伤的中介。 6.膜联蛋白在APS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PL抗体与膜联蛋白相互作用,如膜联蛋白家族的膜联蛋白Ⅱ( AnnexinⅡ,A2),膜联蛋白V(Annexin V,A5)。 A2是钙离子介导的具有高亲和力的磷脂结合蛋白,是一个促纤溶的内皮细胞表面受体,能结合纤溶酶原、tPA、β2-GPI这些aPL抗体主要的抗原。有学者用ELISA和IBT方法检测APS病人的A2抗体。相比健康者,抗A2抗体在APS病人中明显增加,认为A2抗体有助于APS促血栓素形成。 A5是一个蛋白抗凝物,它能调节磷脂酶A2,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阻止血栓生成。这个蛋白在人内皮细胞和胎盘滋养层中高度表达。以A5抗凝物保护为靶点,可能是APS中血栓形成和流产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A5在磷脂层组成二维晶体结构,封闭凝血反应。最近,原子能显微镜( AFM)显示人aPL单抗能打断其晶体结构,加速凝血。Rand JH等研究表明,相比健康组和非血栓组,aPL抗体阳性的血栓组的患者血浆中A5结合磷脂明显减少,A5抗凝活性也明显降低,这种“A5抵抗”提示了APS血栓的一种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