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综合征(中医)
什么是挤压综合征(中医)?
挤压综合征系指四肢及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长时间受到重物挤压或固定体位的自压,造成肌肉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地震或战争期间,挤压综合征病人可成批出现,平时则为散在发生。以往该综合征的死亡率极高,可达50%以上。近年来,由于对该综合征认识加深,更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以及人工肾等透析方法的有效应用,其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该综合征当属中医学损伤内证范围。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挤压综合征的常见症状 (1)受压肢体麻木,无力。 (2)极度不适,口干舌燥,严重口渴,喜冷饮,恶心呕吐,少尿或无尿,尿褐色。 2.挤压综合征的主要体征 (1)解除受压后,肢体肿胀,皮肤有压痕,变硬,皮下瘀血,皮肤张力增加,受压皮肤周围有水泡。 (2)休克体征皮肤苍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病情严重时定向力丧失,昏睡,心律失常。
疾病检查:
诊断 (1)早期诊断很重要。要降低挤压综合征的死亡率在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必须从受伤现场直到医院都要严密注意。在现场有大批伤员时,无条件详细检查,对有肢体受压史的伤员,医护人员应考虑到有挤压综合征的可能性,要做好标记转送。在中转医疗点或后方医院,对有肢体受压史者进行初步检查,可疑者作好标记,按重伤员对待,收入住院检查治疗。对有肢体受压史的患者应注意:详细采集病史,记载致伤原因和方式,肢体受压和肿胀时间,伤后有无“红棕色”、“深褐色”或“茶色”尿的历史,伤后尿量情况,以及相应的全身症状;对伤肢仔细检查,测定血压及脉搏,对判断有无失血、体液丢失以及休克极为重要;做尿液常规、比重以及潜血试验检查。 (2)对有长时间受压史的患者,解除受压后肢体肿胀;出现相应全身症状和体征,少尿或无尿,尿液褐色,尿液潜血试验阳性,可初步诊断为挤压综合征。如尿肌红蛋白试验阳性即可确诊。如尿液检查阴性,列为可疑诊断,或诊断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继续严密观察。 如无条件测定尿肌红蛋白时,可先进行尿的镜检及潜血试验。若尿中红细胞少,而潜血试验阳性,应高度怀疑肌红蛋白尿。再取患者血1~2ml,沉淀后,如血清色泽正常,没有溶血,则说明尿潜血系由肌红蛋白所致。 (3)临床分级 I级:肌红蛋白尿试验阳性,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而无肾功能衰竭等全身反应者。若不及早做筋膜切开减张,则可能发生全身反应。 Ⅱ级:肌红蛋白尿试验阳性,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而无少尿,但有明显血浆渗入组织间,有效血容量丢失,出现低血压者。 Ⅲ级:肌红蛋白尿试验阳性,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升高,少尿或尿闭,休克,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血钾者。 (4)挤压综合征患者多有合并伤,且有时合并伤需紧急处理,容易掩盖挤压综合征,应引起注意,既重视需要急救处理的伤情,又不忽视严重的挤压综合征。
疾病治疗:
挤压综合征的治疗概要: 挤压综合征早期解除受压,减少发生本综合征的机会。尽快解除受压。尽量减少伤肢活动。预防休克,可输入新鲜血、血浆、适量晶体溶液。伤肢早期切开减张,可改善伤肢血液循环。维持营养,食用高糖、高脂肪、低蛋白饮食。中医药方治疗等。 挤压综合征的详细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力争早期解除受压,减少发生本综合征的机会;做好伤肢处理,防止和减轻挤压综合征的发生,并利于伤肢功能恢复;积极治疗肾功能衰竭。 2.治疗措施 (1)早期处理 ①在有大批伤员的情况下,救护人员应迅速进入现场,抓紧一切时间抢救伤员,尽快解除受压。 ②伤肢制动。对尚能行动的伤员,要说明活动的危害性,尽量减少伤肢活动。 ③伤肢暴露在凉爽的空气中,或用凉水降低伤肢的温度。伤肢不应抬高、按摩和热敷。 ④肢体挤压伤有开放伤口出血者,应止血,但禁忌加压包扎,更不应该用止血带。 ⑤受伤患者,一律饮用碱性饮料(8g碳酸氢钠溶于1000~2000ml水中,再加适量糖和食盐)。不能进食者,可用5%碳酸氢钠150ml静脉滴注。 ⑥纠正血容量,预防休克,可输入新鲜血、血浆、适量晶体溶液。 (2)伤肢处理 伤肢早期切开减张,可改善伤肢血液循环,防止和减轻挤压综合征的发生。有利于伤肢功能恢复。有明确挤压伤史,尿肌红蛋白试验阳性,或无血尿时尿潜血试验阳性,以及有一个以上筋膜间隔区受累,局部明显肿胀,张力高或局部有水泡发生,有相应运动、感觉障碍者,不论受伤时间长短,不论伤肢远端有无脉搏,应及早做切开减张。通常沿肢体纵轴方向作切口,切开皮肤和筋膜。上臂和前臂位于掌侧切开,手部位于背侧切开,大腿应于外侧切开,小腿应于前外侧和后内侧切开。切开术后用敷料包扎,不可加压。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 ①潜伏期 A.及时纠正休克,输入新鲜血、血浆,适当补充晶体液体。 B.应用碱性药物,用5%碳酸氢钠150~250ml静脉滴注。 C.尽早采取利尿措施,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一日总量不超过500ml;或用速尿40~100mg加入输液中静脉滴注,一日总量不超过400~500mg。 ②少尿期或无尿期 A.限制液体人量,每日总量以基础量(400~600ml)加上其他显性排出量,不超过800~1000ml,缓慢静脉输入。 B.维持营养,食用高糖、高脂肪、低蛋白饮食,可注射苯丙酸诺龙以促进蛋白合成;不能进食者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每日300~400g,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并可控制高血钾症。 C.抗感染,应使用不影响肾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 D.防治高血钾,肢体早期切开减张;严格控制含钾的食物与药物的摄入;高血钾症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纠正,还可用25%葡萄糖300ml加胰岛素25u(糖与胰岛素之比为3g:1u)静脉滴注。 E.及早进行透析治疗,如血透析或腹膜透析。 ③多尿期 A.适当补液,每日补液量为尿量的l/3~1/2。 B.由胃肠道补给电解质,特别是出现低血钾时应适当补充,可用10%氯化钾lOml口服,每日3~4次。 C.高脂肪、高糖、低蛋白的饮食。 D.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E.适当输血,增强患者抵抗力。 (二)中医治疗 1.气滞血瘀 主证:肢体肿胀,疼痛,麻木无力,饮食尚正常,二便自调,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例方:桃红四物汤。 常用药:红花、桃仁、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枳壳、木香、延胡索。 应急措施: 云南白药0.2~0.3g冲服,每日3次。双柏散水蜜调冷敷。 2.瘀阻尿闭 主证:肢体肿胀疼痛,麻木无力,少尿或无尿,舌暗红,苔厚浊,脉涩或弦。 治法:活血祛瘀,利水通闭。 例方:代抵当丸。 常用药:大黄、桃仁、当归尾、生地、泽泻、茯苓、路路通。 应急措施: 云南白药0.2~0.3g冲服,每日3次。 针刺中极、三阴交、肾俞等穴位。 3.湿浊上泛 主证: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头晕,渐渐神志矇咙,面色晦滞,舌淡,苔厚腻浊,脉沉缓。 治法:清泄下焦,化浊开窍。 例方:五苓散。 常用药: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石菖蒲、苏合香。 应急措施: 苏合香丸1个溶化灌服。降低氮质血症,用生大黄、桂枝、槐花各30g煎汤灌肠:琥珀12g,白花蛇舌草、玄参各30g,做腰部肾区离子透入。
预防预后:
伤因与致伤机理 房屋倒塌、塌方、车祸等事故中,重物砸压或挤压,或安眠药过量、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被动体位自压,肢体或躯干长时间受压迫,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肌肉、神经组织缺血坏死和毛细血管内皮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