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什么是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又称急性栗粒性肺结核,是原发感染恶化的结果。主要发生于3 岁以下婴幼儿。本病多在原发感染后3~6个月发生,春季发病高。由于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结核后容易形成结核菌血症。当原发病灶或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发生溃破时,则大量细菌由此侵入血液,引起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多数起病较急,一般多以突然高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可达39℃~40℃之间,伴有盗汗、食欲不振、咳嗽、气促等症状。有的患者在起病时就出现脑膜炎的征象,即脑膜型,多见于婴幼儿,约占53.9%;有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较为突出,以咳嗽、发憋、发绀等为特征,特别是肺部听诊出现湿性啰音时易误诊为肺炎,即肺型约占31.5%;此外,还有以弛张热、严重中毒症状、紫癜或出血等表现为主,酷似败血症,即败血症型,约占3.6%。 6个月以下婴儿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累及器官多,特别是容易伴发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进展快,病死率较高。
疾病检查:
一、诊断 多以高热起病,在病初常不易被诊断。临床应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胸部X线摄片等进行诊断。 二、鉴别诊断 在X线典型变化出现前应与流感、肺炎、伤寒等相鉴别; "败血症型"应与其他败血症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区别。 在X线片已显示粟粒样阴影后,尚需与急性支气管肺炎、嗜酸细胞性肺炎、霉菌性肺炎、结节病、朗罕组织细胞增生症、恶性网状细胞病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郎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卡氏肺囊虫病、恶性肿瘤肺转移等鉴别。
疾病治疗:
1.全身治疗 注意加强营养,合理的给予维生素和蛋白质,体质较差并伴有贫血者,可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2.抗结核药物化疗 一般可应用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
预防预后:
一、 发病原因 原发性结核病是结核杆菌首次侵入机体所引起的疾病。大量结核菌同时或在极短时间内相继进入血流所引起,因此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不过是全身粟粒结核病在肺部的表现。主要是胸腔内淋巴结或初染灶干酪样病变破溃侵入血管,大量结核杆菌借血循环可达到全身主要脏器如肺、脑、脑膜、肝、脾、肾、肠等引起粟粒样结节病变,在病因上除结核杆菌菌血症外,患儿的高度过敏状态是重要因素。 结核杆菌有4型: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而对人体有致病力者为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我国小儿结核病大多数由人型结核菌所引起。 结核杆菌的抵抗力较强,除有耐酸、耐碱、耐酒精的特性外,对于冷、热、干燥、光线以及化学物质等都有较强的耐受力。湿热对结核菌的杀菌力较强,在65℃ 30min,70℃ 10min,80℃ 5min即可杀死。干热杀菌力较差,干热100℃需20min以上才能杀死,因此干热杀菌,温度需高、时间需长。痰内的结核菌在直接太阳光下2h内被杀死,而紫外线仅需10min。相反在阴暗处可存活数月之久。痰液内的结核菌如用5%的石炭酸(苯酚)或20%漂白粉液消毒,则需24h方能生效。 二、发病机制 小儿机体过敏状态较高,尤其是血管系统的高度过敏状态,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当机体免疫力减弱时,主要是原发灶或气管支气管旁的干酪性淋巴结侵入血管,大量结核菌侵入血循环,随着其入侵的途径、数量、次数及间隔时间长短产生菌血症,并通过血管壁和血管内膜侵入肺间质和肺实质形成粟粒结节。 由于结核菌入侵血流的途径的不同,其发生的部位及类型也不一样。当结核菌侵入肺动脉、支气管动脉经右心入小循环则引起粟粒型肺结核。当结核菌侵入肺静脉,经左心进入大循环播散到周身器官,如肺、脑、肝、脾、肾肠以及脑膜、胸膜、腹膜及心包膜等则引起全身性粟粒结核。此外在急性传染病后,机体免疫力降低或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后,使结核病灶恶化、进展,促进病变侵蚀血管而增加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血流的机会,均可导致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