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
什么是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是指内生殖器,包括子宫、输卵管、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部位的急性炎症,病变可局限于某部位,也可涉及整个内生殖器。如炎症局限于输卵管和卵巢处,通常称为附件炎。多发生于产后、剖宫产术后、流产术后以及其他宫腔内手术操作后的感染,经期卫生不良、性传播疾病、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慢性盆腔炎的急性发作、宫内节育器的使用等也与急性盆腔炎的发生有关。常见的病原体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下腹痛、发热、阴道脓性分泌物增多是典型的症状。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发病时下腹痛伴发热,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非月经期发病可有白带增多。若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若在腹膜外可致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淋病奈氏菌感染起病急,多在48小时内出现高热、腹膜刺激征及阴道脓性分泌物。非淋病奈氏菌性盆腔炎起病较缓慢,高热及腹膜刺激征不明显,常伴有脓肿形成。若为厌氧菌感染,则容易有多次复发,脓肿形成,患者的年龄偏大,往往大于30岁。沙眼衣原体感染病程较长,高热不明显,长期持续低热、主要表现为轻微下腹痛,久治不愈,阴道不规则出血。
疾病检查: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 一、诊断标准 PID的诊断标准常用2002年美国CDC诊断标准。 基本标准: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压痛、宫颈触痛。 附加标准:体温超过38.3℃(口表);子宫颈或阴道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见到白细胞;实验室证实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证实子宫内膜炎;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显示充满液体的增粗输卵管,伴或不伴有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腹腔镜检查发现输卵管炎。 基本标准为诊断PID所必需;附加标准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盆腔炎患者有宫颈黏液脓性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中见到白细胞;特异标准基本可诊断PID。 腹腔镜诊断PID准确,并能直接采集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但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二、盆腔检查 阴道可能充血,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将宫颈表面的分泌物拭净,若见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说明宫颈粘膜或官腔有急性炎症。穹隆有明显触痛,须注意是否饱满;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若为单纯输卵管炎,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有明显压痛;若为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则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宫旁结缔组织炎时,可扪到宫旁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或两侧宫骶韧带高度水肿、增粗,压痛明显;若有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后穹隆或侧穹隆有肿块且有波动感,三合诊常能协助进一步了解盆腔情况。 三、诊断要点 1.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 2.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 3.附件区压痛。 同时具备上述3项的病人可以诊断为急性盆腔炎。根据临床特点可作出分类诊断, (1)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急性子宫肌炎,发热、阴道流血、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血性,宫体压痛明显。 (2)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发热、下腹痛、白带增多呈脓性,附件区压痛,有时可触及附件区包块,边界不清,压痛明显,不活动。 (3)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寒战、高热、下腹痛,疼痛放射到臀部及双下肢。妇科检查发现两侧宫旁组织增厚压痛,宫骶韧带水肿、增厚变硬。 (4)急性盆腔腹膜炎、腹痛、发热,严重的病人呈高热、大汗、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等中毒症状,腹肌紧张,下腹压痛、反跳痛为其主要体征。妇科检查宫颈举痛明显,子宫饱满、活动受限.整个盆腔触痛。 (5)败血症及脓毒血症多见于严重的产褥感染和感染流产。 盆腔炎的误诊率达35%,除上述诊断指标外,下列标准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①宫颈分泌物培养或革兰染色涂片查到特异性病原体如淋菌及衣原体。②体温超过38℃。③白细胞计数升高(≥10.5×10^9/L)。④c反应蛋白升高。⑤血沉加快(≥20mm/h)。⑥B超发现盆腔炎性包块或盆腔脓肿,⑦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性液体。⑧腹腔镜发现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 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常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检查时仅麦氏点有压痛,体温及白细胞升高的程度不如急性盆腔炎严重。急性盆腔炎压痛点低于麦氏点,妇科检查子宫颈常有触痛及举痛,双附件增厚有触痛。 2.卵巢肿瘤蒂扭转 疼痛多出现在体位变动、排便后发生剧烈下腹痛,伴有发热。须与炎性包块鉴别,询问病史,B超检查可有帮助。 3.异位妊娠或卵巢黄体囊肿破裂 两者均有急性下腹痛。异位妊娠常有闭经史,有腹腔内出血。尿HCG常呈阳性,阴道后穹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液则诊断明确。 4.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有继发性、渐进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多有不孕病史。可通过B超、CAl25检测及腹腔镜检查作出诊断。 5.子宫肌瘤红色变性 通常有下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肌瘤病史及B超、妇科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此外,还须与急性尿路感染、结肠炎等相鉴别。
疾病治疗:
急性盆腔炎的治疗概要: 急性盆腔炎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急性盆腔炎常用的抗生素。抗生素的选用根据药敏试验较为合理。手术可根据情况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有人建议将腹腔镜作为诊断与治疗盆腔炎疾病的首选措施。也可通过中医治疗。 急性盆腔炎的详细治疗: 急性盆腔炎的预防: 1、作好经期、孕期及产褥期的卫生宣传。 2、严格掌握产科、妇科手术指征,作好术前准备;术时注意无菌操作,包括人工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诊断性刮宫术等常用手术;术后作好护理,预防感染。 3、治疗急性盆腔炎时,应作到及时治疗、彻底治愈,防止转为慢性盆腔炎。 4、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性传播疾病,经期禁止性交。 急性盆腔炎的治疗: 1、支持疗法 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窝而使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液体,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必要时少量输血。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引起炎症扩散,若有腹胀应行胃肠减压。 2、药物治疗近年新的抗生素不断问世,厌氧菌培养技术的进步及药物敏感试验的配合,临床得以合理使用药物,兼顾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控制,使急性盆腔炎的疗效显著。盆腔炎急性期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能彻底治愈。对附件脓肿的治疗过去几乎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的临床治疗效果表明,若治疗及时,用药得当,75%附件脓肿能得到控制,直至包块完全消失而免于手术(尤其是脓肿直径<8倍者),可见急性盆腔炎的药物治疗占有重要位置。 抗生素的选用根据药敏试验较为合理,但在化验结果获得之前,需根据病史、临床特点推测为何种病原体,并参考发病后用过何种抗生素等选择用药。由于急性盆腔炎的病原体多为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的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又有革兰阴性及革兰阳性之分,因此,在抗生素的选择上多采用联合用药。常用抗生素的抗菌谱如下:①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球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较强,对革兰阴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但容易产生耐药;②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强,虽然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但由于对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的抵抗力较弱,革兰阴性菌对本代抗生素较易耐药;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酶性能强、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增强,但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稍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及抗酶性能优于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更强,可用于对第二代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株。此外,某些第三代药物对厌氧菌有效,但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近似或较弱;③氨基糖苷类:抗菌谱为革兰阴性杆菌;④大环内酯类:敏感细菌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及支原体、衣原体;⑤四环素类:主要用于衣原体、支原体及立克次体的感染;⑥硝咪唑类:主要用于厌氧菌感染;⑦其他抗生素有克林霉素及林可霉素等。联合用药的配伍须合理,药物种类要少,毒性要小。抗生素的应用要求达到足量,且须注意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治疗反应,随时予以调整。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收效快。 急性盆腔炎常用的抗生素配伍方案如下: (1)青霉素或红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及甲硝唑联合:青霉素每日320万~960万U静脉滴注,分3~4次加入少量液体中作间歇快速滴注;红霉素每日1~2g,分3—4次静脉滴注;庆大霉素1次80mg,每日2~3次,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阿米卡星每日200~400mg,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一般不超过10日;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含甲硝唑500m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病情好转后改口服400mg,每8小时1次。本药通过乳汁排泄,哺乳期妇女慎用。 (2)第一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联合:尽管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强,但有些药物对革兰阴性菌较优,如头孢拉定静脉滴注,每日2~4g,分4次给予;头孢唑林钠每次0.5~lg,每日2~4次,静脉滴注。 (3)克林霉素或林可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克林霉素600mg,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体温降至正常后改口服,每次250~500mg,1日3~4次;林可霉素每次300—600mg,每日3次,肌注或静脉滴注。克林霉素或林可霉素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有效,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应用,无论从实验室或临床均获得良好疗效。此类药物与红霉素有拮抗作用,不可与其联合;长期使用可致假膜性肠炎,其先驱症状为腹泻,遇此症状应立即停药。 (4)第二代头孢菌素或相当于第二代头孢菌素的药物:头孢呋辛钠,每次0.75-1.5g,每日3次,肌注或静注。头孢孟多静注或静滴,每次0.5~lg,每日4次,较重感染每次1g,每日6次。头孢替安每日1~2g,分2~4次给予,严重感染可用至每日4g。头孢西丁钠每次1~2g,每日3~4次,此药除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外,对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脆弱类杆菌)均有效。若考虑有衣原体感染,应同时给予多西环素lOOmg口服,每12小时1次。 (5)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相当于三代头孢菌素的药物:头孢噻肟钠肌注或静脉注射,1次0.5~1g,1日2~4次;头孢曲松钠1g,每日1次静脉注射,用于一般感染,若为严重感染,每日2g,分2次给予;头孢唑肟每日0.5~2g,严重者4g,分2~4次给予;头孢替坦二钠每日2g,分1~2次静注或静滴。头孢曲松钠、头孢唑肟及头孢替坦二钠除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外,对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均有抗菌作用。若考虑有衣原体或支原体的感染应加用多西环素lOOmg,口服,每12小时1次,在病情好转后,应继续用药10~14日。对不能耐受多西环素者,可用阿奇霉素替代,每次500mg,每日1次,连用3日。淋病奈氏菌感染所致盆腔炎首选此方案。 (6)哌拉西林钠是一种新的半合成的青霉素,对多数需氧菌及厌氧菌均有效。每日4~12g,分3~4次静脉注射或静滴,严重感染者,每日可用10~24g。 (7)喹诺酮类药物与甲硝唑联合: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常用的有环丙沙星每次100~20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氧氟沙星每次400m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 3、手术治疗下列情况为手术指征。 (1)药物治疗无效:盆腔脓肿形成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患者中毒症状加重或包块增大者,应及时手术,以免发生脓肿破裂。 (2)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药物治疗病情有好转,继续控制炎症数日,肿块仍未消失但已局限化,应行手术切除,以免日后再次急性发作仍需手术。 (3)脓肿破裂:突然腹痛加剧,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胀,检查腹部拒按或有中毒性休克表现,均应怀疑为脓肿破裂,需立即剖腹探查。 手术可根据情况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手术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患者年龄、一般状态等条件全面考虑。原则以切除病灶为主。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以采用保守性手术为主;年龄大、双侧附件受累或附件脓肿屡次发作者,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对极度衰弱危重患者的手术范围须按具体情况决定。若为盆腔脓肿或盆腔结缔组织脓肿(腹膜外脓肿),可根据脓肿位置经阴道或下腹部切开排脓引流,若脓肿位置低、突向阴道后穹隆时,可经阴道切开排脓,同时注入抗生素;若脓肿位置较高,且较表浅,例如盆腔腹膜外脓肿向上延伸超出盆腔者,于髂凹处可扪及包块时,可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行腹膜外切开引流排脓。 4.宫腔积脓的处理 老年妇女宫腔积脓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患者全身症状往往不明显,腹部可无明显肌紧张、压痛、反跳痛,B型超声波发现宫腔内液性暗区,双合诊检查发现子宫压痛。患者因绝经后多年,富颈狭窄、闭锁,宫腔内分泌物排出不畅,一般的抗生素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我院曾收治70多岁老 年宫腔积脓患者数名,经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数天后患者症状略好转,但仍持续腹痛,反复多次B型超声波宫腔液性暗区无明显变化,因宫颈及阴道穹窿明显萎缩,多次无法用探针插入宫颈管。后改探宫腔术前12h、6h于阴道内放置米索前列醇3片(每片200μg),宫口明显松弛.经宫口插入一次性带气囊的宫腔造影管(直径约为0.4cm),气囊充盈后固定于宫腔内,排尽脓液后用甲硝唑注射液反复冲洗宫腔,保留该引流管3d后患者症状迅速消失,必要时可取宫腔脓性分泌物做培养加药敏指导临床用药。 子宫内膜炎患者若有宫内节育器时,在全身症状改善后可取出宫内节育器,以利引流,特别是带尾丝的节育器,已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时,应经适当消炎后取出。 5.腹腔镜治疗 由于手术治疗盆腔炎往往弊大于利,所以手术治疗几乎被淘汰。使用腹腔镜检查后,发现临床诊断盆腔炎与腹腔镜确诊的病例,只有68%的患者相符。因此,有人建议将腹腔镜作为诊断与治疗盆腔炎疾病的首选措施。 当患者病情比较复杂,怀疑有脓肿形成,且脓肿位置较高,不宜从后穹窿穿刺进入,或用药物治疗72h后,无效且加重,或者盆腔炎反复多次发作,无腹腔镜禁忌证时,皆可行腹腔镜探查术,同时进行诊断与治疗。探查时,首先明确诊断。判断病情,患者粘连一般都不致密,可作钝性分离。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将盆腔中的炎性分泌物、渗出物尽量冲洗干净。最后手术结束前可于盆腔内注入0.5%甲硝唑+庆大霉素液。术后加用抗生素,可得到满意效果。 6.中医治疗 (1)湿热壅盛 主证:高热,寒战,腹痛拒按,带下黄浊,秽臭,口干,舌燥,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例方:红藤煎(经验方)。 常用药:红藤、紫花地丁、败酱草、蒲公英、银花、连翘、元胡、丹皮、制乳香、制没药。应急措施:双黄连粉针3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2)热毒内陷 主证:病情发展至危重阶段,或发病后迅速出现面色灰黯,四肢厥冷,汗出而喘,舌质红绛,苔灰黄,脉微弱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回阳救逆。 例方:银翘、红酱解毒汤合参附汤。 常用药: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薏苡仁、丹皮、栀子、赤芍、桃仁、元胡、川楝子、西洋参、熟附子。应急措施: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丽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3)瘀毒内结 主证:余热未除或低热起伏,神疲肢软,下腹胀痛拒按,腰酸纳差,大便燥结或溏而不爽,肛门坠胀,带下黄稠有臭味,小便黄赤短少,舌质红,苔黄或腻,脉细数。 治法:破瘀散结,清热解毒。 例方:棱莪消积汤(上海中医学院方)。 常用药:三棱、莪术、丹参、元胡、赤芍、丹皮、桃仁、红藤、败酱草。 应急措施: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双黄连粉针3g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预防预后:
急性盆腔炎常见的病原菌、常见诱因、病理变化的概要: 急性盆腔炎常见的病原菌:常见的病原体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急性盆腔炎的常见诱因有7个: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使用不洁的月经垫、经期性交等经期卫生不良;不洁性生活史、早年性交、多个性伴侣等感染性传播疾病;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例如阑尾炎、腹膜炎等;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宫内节育器。发病机理:上行蔓延、淋巴管扩散、血行扩散其他脏器如肺或肾等有结核病灶、直接蔓延。相关病理改变:子宫内膜可呈水肿、充血、炎性物质的渗出。 急性盆腔炎详细解释: 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因: (一)常见的病原菌:常见的病原体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 1.淋球菌 约有1/3的盆腔炎患者输卵管或子宫直肠窝分泌物中可以培养出淋球菌,由内源性细菌感染所致的患者体内可发现淋球菌混合感染。淋球菌通过性交传播,经阴道、宫颈或尿道向上蔓延。10%~17%的患者发展为淋菌性盆腔炎。 2.沙眼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是盆腔炎的第一病因。在盆腔炎患者中,20%患者体内可培养出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同时合并淋球菌混合感染占25%~40%。美国疾病与控制中心因此将盆腔炎性疾病归于性传播疾病之中。 3.支原体 产后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43%可检出支原体。 4.内源性需氧菌 下生殖道茵群中的细菌是盆腔炎的第二大类致病菌。 (1)链球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为β一溶血性链球菌,大多数来自直肠,也可通过性交传播,患者常无自觉症状。 (2)葡萄球菌:常为伤口感染或乳腺感染的病原菌,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近几十年由葡萄球菌引起的盆腔炎有明显减少,但在手术后感染中,仍占重要位置。 (3)大肠杆菌:15%~30%的患者系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产后子宫内膜炎的重要病原体。 5.内源性厌氧菌 厌氧菌在盆腔炎致病菌中的比例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重要致病菌。 (1)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易生长在坏死的蜕膜或胎盘残留物中,引起产褥感染。 (2)脆弱类杆菌:大量存在于正常肠道中,感染常迁延不愈,分泌物中有异昧。 6.产气荚膜胶状芽胞杆菌 产气荚膜胶状芽孢杆菌是创伤感染及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感染时病情严重,易向盆腔外播散,产生低血压,肾衰、溶血等。 (二)常见诱因有以下几种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 分娩后产妇体质虚弱,宫口未完全关闭,例如分娩造成产道损伤或有胎盘、胎膜残留等,病原体侵入宫腔,容易引起感染;流产过程中阴道流血时间过长,或有组织残留于宫腔内,或手术无菌操作不严格,均可发生急性盆腔炎。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子宫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引起感染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如生殖器原有慢性炎症,经手术干扰而引起急性发作并扩散。 3、经期卫生不良 使用不洁的月经垫、经期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上述感染的病原体以下生殖道内源性菌群的病原体为主,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 4、感染性传播疾病 不洁性生活史、早年性交、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者可致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入侵,引起盆腔炎症。常见病原体为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体或合并有需氧菌、厌氧菌感染。 5、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例如阑尾炎、腹膜炎等,以大肠杆菌为主。 6、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7、宫内节育器 宫内节育器可引起盆腔炎症,一是在放置宫内节育器10日内,可引起急性盆腔炎,此时的感染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为主:二是在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继发感染形成慢性炎症,有时可急性发作。 发病机理: 1.感染途径 (1)上行蔓延 葡萄球菌、淋菌为主等病原菌由外阴进入阴道,通过子宫颈、宫腔粘膜、输卵管蔓延至卵巢、盆腔。 (2)淋巴管扩散 经淋巴系统扩散至盆腔蜂窝组织及子宫附件以至腹腔,链球菌与葡萄球菌感染则大多经宫旁淋巴管扩散。 (3)血行扩散其他脏器如肺或肾等有结核病灶,结核杆菌以血行扩散,化脓性扁桃体炎也可以血行扩散至卵管、子宫、盆腔。 (4)直接蔓延 邻近脏器如阑尾炎、膀胱结肠炎等可蔓延至输卵管、子宫从而引起盆腔炎症。 2.病理变化 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为子宫与输卵管相邻而其内腔相通,输卵管与卵巢及盆腔腹膜均互相邻近,盆腔腹膜与盆腔的结缔组织仅一膜相隔且有淋巴相通。因此一个盆腔器官的炎症,尤其是较严重的炎症,极少孤立存在而不影响其邻近器官及组织。严重的子宫内膜炎往往伴有输卵管炎;较严重的输卵管炎,其管腔内的炎性分泌物由伞端排出后极易累及卵巢及盆腔腹膜,导致后二者的炎症,而严重的输卵管卵巢炎亦多伴有盆腔结缔组织炎。但盆腔结缔组织炎则除病情严重外,可仅局限于子宫旁及腹膜后的结缔组织而不影响盆内其他生殖器官,故盆腔结缔组织炎一般不影响患者的生殖功能。在急性盆腔炎中以输卵管最常受累,且病理改变较明显,而其邻近器官的受累程度不一。发病过程中盆腔生殖器官不同部位的病理改变如下: (1)子宫内膜可呈水肿、充血,重度炎症内膜的表面可有脓性渗出物,形成溃疡,并可向下蔓延而感染子宫肌层,在其中形成多发性小脓肿,在镜检下,可见内膜中有大量散在的多核白细胞,在正常的分泌后期子宫内膜间质中亦可见有多核白细胞,但量少,可与炎症相区别。 (2)急性输卵管炎主要由化脓菌引起,通过子宫颈的淋巴播散到子宫旁结缔组织,首先侵及浆膜层,发生输卵管周围炎,然后累及肌层,而输卵管内膜层可不受累或受累极轻,其管腔常可因肌壁增厚受压变窄,但仍可保持通畅。病变以输卵管间质炎为主,轻者输卵管仅有轻度充血、肿胀、略增粗;重者输卵管明显增粗、变曲,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多,造成周围的粘连。 如炎症经子宫内膜向上蔓延,首先引起输卵管内膜炎,输卵管内膜肿胀间质水肿、充血及大量多形核白细胞浸润,重者,上皮可发生退行性变或成片脱落,引起输卵管粘膜粘连,导致输卵管管腔及伞端闭塞,如有脓液积聚于管腔内则形成输卵管积脓。 卵巢很少单独发炎,白膜是一个很好的防御屏障,卵巢多与发炎的输卵管伞端粘连而发生卵巢周围炎,称输卵管卵巢炎,又称附件炎。炎症可通过卵巢排卵的破孔侵入卵巢实质形成卵巢脓肿,如脓肿壁与输卵管积脓粘连穿通,即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可发生于急性输卵管卵巢炎初次发病之后,但往往是在慢性附件炎屡次发作的基础上形成。脓肿多位于子宫后方或子宫、阔韧带后叶及肠管间粘连处,可破入直肠或阴道,如果侵入腹腔则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3)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内生殖器急性炎症时,或阴道、宫颈有创伤时,病原体可经淋巴管进入盆腔结缔组织而引起结缔组织充血、水肿、中性白细胞浸润。以子宫旁结缔组织炎最常见,开始局部组织增厚,质地较软,边界不清,以后向两侧盆壁成扇浸润,如组织化脓则形成腹膜后脓肿,可自发侵入直肠或阴道。 (4)急性盆腔腹膜炎 盆腔内器官发生严重感染时,往往蔓延到盆腔腹膜,发炎的腹膜充血、水肿并有少量浆液纤维性渗出,形成盆腔脏器之间的粘连。当有大量的脓性渗出液积聚于粘连的间隙内,可形成散在小脓肿,积聚于子宫直肠陷凹处形成盆腔脓肿,较多见。脓肿的前面为子宫,后面为直肠,顶部为肠管及大网膜,脓肿可侵入直肠而使症状突然减轻;也可侵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5)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病原体毒性强、数量多,病人抵抗力低下时,常发生败血症。多见于严重的产褥感染、感染性流产,偶因放置宫内节育环、输卵管结扎手术损伤器官而引起,如不及时控制,往往很快出现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发生感染后,如身体其他部位发现多处炎症病灶或脓肿者,应考虑有脓毒血症存在,但尚需经血培养证实。 中医病因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盆腔炎系由于平素体质虚弱,或胞脉空虚之时,因经行、产后、房事等因素影响,导致毒邪乘虚内侵,湿浊、热毒蕴结于下焦,与气血相搏,正邪交争,营卫不和,气滞血瘀,热毒壅盛,甚则酿化成脓。其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病理性质方面虽有正气虚弱,但以邪实为主。热毒既入,与湿浊蕴结于下焦,气滞不通,故下腹疼痛,正邪交争,多呈寒热之症,热毒由下焦薰蒸,湿浊向中焦绵延,中焦失和,胃失和降而呕吐,脾不能化湿而下注。若热结胞宫,挟湿浊下行,可见带下黄浊,如湿热之邪延及膀胱,则见尿赤尿痛。重者因热毒过盛,血热相搏成脓者,可致胞系肉腐破溃。热毒内陷入营,耗伤正气,同时津血骤脱,气无所附,阳无所寄,阴竭阳亡,遂成危候。若于热毒炽盛之时,治疗用药不当,使邪未尽除,而正气已损,湿热蕴结不祛,可致亚急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