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蛛网膜炎
什么是脊髓蛛网膜炎?
脊髓蛛网膜炎又称脊髓蛛网膜粘连或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是蛛网膜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的一种慢性炎症过程。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蛛网膜逐渐增厚,与脊髓、神经根、软膜、硬脊膜粘连,或形成囊肿阻塞髓腔,影响脊髓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脊髓功能障碍。脊髓蛛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仅次于椎管内肿瘤。受累部位以胸段为最多,颈段和腰骶段较少。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男多于女。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由于病变范围广泛、程度不一,临床症状往往表现为多样性或反复性。 1.病史及病程 发病前有感染及外伤史,可占45.6%。本病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由数月至数年不等,最长者20年。少数病例起病较急,病前多有感冒、发热或外伤史。症状常有缓解,病情可有波动,可在感染、受寒、外伤或劳累后加重。 2.脊髓后根激惹症状 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占84.2%,这是由于病变多发生于脊髓背侧的缘故。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疼痛,有的如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往往范围较广而不局限在1—2个神经根,有的散在分布于相隔不同区域。咳嗽、喷嚏或脊柱活动可使症状加重。腰骶段及马尾病变可引起腰痛并向下肢放射,表现为类似坐骨神经痛,夜间症状加重,且常为双侧性。 3.感觉异常及感觉障碍 为第二位的常见症状,但脊髓传导束损害症状多在脊髓后根激惹症状后数日或数年后才出现。感觉障碍可见针刺、麻凉、灼热、蚁行感等,因常发生于胸段,多出现束带感。痛温觉障碍多见而深感觉障碍较少见。 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根型或传导束型感觉减失,感觉障碍的程度不等和分布不规则,感觉改变的平面多不清楚,或呈进行性上升或下降,界限不固定,也可出现多发性节段性感觉障碍。 4.运动障碍 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颈段病变表现为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胸段病变表现为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腰骶部以下病变出现两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并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5.括约肌功能障碍 出现较晚或症状不明显,表现为间断性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尿失禁、便秘等。 6.体征特点 有的感觉或运动障碍进行性加重,由局部向上或向下逐渐进展;有的在感觉障碍范围内有节段性感觉正常;肌腱反射两侧不对称;有的临床定位体征与脊髓造影异常处不相吻合,显示多灶性损害的特点。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减低。奎肯试验可表现为完全阻塞、不全阻塞、通畅或时而阻塞时而通畅。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蛋白增高的程度与椎管内阻塞的程度不一致,与病变节段并无明显关系。脑脊液细胞数增多不明显。往往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X线平片 脊柱平片多无异常,或仅有同时存在的增生性脊椎炎及腰椎横突退化等变化。 3.脊髓造影 脊髓碘油造影诊断价值较高,在椎管内较长的区域,典型表现为碘油分散或斑点状或不规则条状,类似“烛泪”,可超过数个椎体节段。在此区域内碘油流动缓慢,虽经过多次倒动,分布形态较为固定而很少变化,一般缺乏明确的范围界限,碘油阻塞平面也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相符合。但若炎症局限或有蛛网膜囊肿存在时,可以出现局部骤然阻塞或充盈缺损,需与椎管内肿瘤相鉴别,但阻塞端的形态较不规则或呈锯齿状,部分病例阻塞端边缘光滑呈所谓“杯口”征,与肿瘤的充盈缺损极为相似。但一般不伴脊髓移位征象。 4.CT扫描 平扫难以发现异常,CTM表现为硬脊膜囊内充盈缺损、脊髓移位及网状结构,椎管矢状径缩小,黄韧带增厚,纤维瘢痕增生。早期可见硬脊膜末端蛛网膜下隙不规则狭窄,神经根与硬脊膜囊壁粘连增厚。粘连严重的可见多个神经根呈带状影块,椎管梗阻。延迟扫描可见造影剂进入囊腔内,囊腔与蛛网膜下隙通连。若有空洞形成可见颈胸段脊髓内有造影剂充盈,其下方有粘连表现,上方脊髓增粗、正常或萎缩。 5.MRI检查 早期多无阳性发现,其后蛛网膜下隙不对称或梗阻。囊肿形成时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感染后出现的囊肿,在T1和T2加权像上信号均稍高于脑脊液信号。 脊髓蛛网膜炎的病因较多,椎管内可查明原发病的一部分,不另做诊断。那些原发病难以肯定,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状又与蛛网膜炎病理改变相符合者,可诊断为脊髓蛛网膜炎。 根据感染或外伤等原因后出现根性痛和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病症多有波动,有较长的缓解期,呈多灶性体征,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脊椎管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现象,脊髓造影呈散在点片状或烛泪状和囊肿影等,可做出正确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不一,症状多样,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椎管内肿瘤 囊肿型脊髓蛛网膜炎与椎管内肿瘤,尤其是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很难区分。一般肿瘤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脊髓受压平面明确,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脊柱X线有继发性骨质破坏,如椎弓根变扁、间距加宽,椎体后缘向前凹陷,椎问孔扩大,脊髓造影呈杯口状充盈缺损。 2.脊髓空洞症 多见于青年人,起病缓慢,呈单侧或双侧节段性感觉分离现象,界限分明,根痛少见,多伴有神经营养障碍及其他先天畸形。 3.椎间盘膨出 多见于青中年人,有外伤史,起病急,症状与体征比较局限,好发于腰骶部,可有根痛症状。脊柱X线片示椎间隙变窄,CT、MRI检查可见膨出之椎间盘。 4.腰骶神经根炎 多见于中壮年,多有椎管狭窄、骨质增生、腰椎结核、腰骶关节炎等病变。根痛症状比较突出,腰腿疼常见,呈比较严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多限于一侧。并有皮肤干燥、水肿、血管舒缩障碍等。
疾病治疗:
脊髓蛛网膜炎的治疗概要: 脊髓蛛网膜炎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对早期、轻症病例,经过治疗可以使症状消失或减轻。有急性感染征象或脑脊液细胞明显增多时,则不宜手术。 脊髓蛛网膜炎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确定诊断后,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虽然曾经采用过多种治疗方法,有时效果仍不十分理想。对早期、轻症病例,经过治疗可以使症状消失或减轻。 1.糖皮质激素 虽然认为椎管内注射皮质激素能治疗蛛网膜炎,但由于其本身也是引起蛛网膜炎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多采用口服或静滴的方法。氢化可的松每日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一20mg,2~4周后逐渐减量、停药。必要时重复使用。 2.抗生素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热使症状加重时可考虑使用。若为结核引起者,可用异烟肼0.4g及利福平0.6g,1次/d,口服,或乙胺丁醇0.5g,2次/d,口服。40%乌洛托品液静脉注射5ml,1次/d,10—20天为1个疗程。10%碘化钾溶液口服或10%碘化钾溶液静脉注射lOral,1次/d,8~10天为1个疗程。 3.维生素如维生素B1、B12及烟酸等。 4.玻璃酸酶玻璃酸酶鞘内注射,它的作用可能是能溶解组织的渗出物及粘连,因而可改善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有利于抗结核药物的渗透、解除对血管的牵拉使其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玻璃酸酶750~1500 U,鞘内注射,每2周1次,10次为1个疗程。 5.放射疗法此法对新生物的纤维组织有效应,对陈旧的纤维组织作用较小。一般使小剂量放射线照射,不容许使用大到足以引起正常组织任何损害的剂量,并须注意照射面积的大小及其蓄积量。 6.蛛网膜下隙注气蛛网膜下隙注氧或注入灭菌空气,有人认为此法有一定疗效。注气l0一20ml/次,最多50ml。每隔5一14天注气1次,8次为1个疗程。 (二)手术治疗 手术的适应证:①诊断明确,病变局限,经非手术治疗,脊髓功能继续恶化者;②有脊髓蛛网膜炎的典型表现,腰穿及压颈试验、椎管造影均提示有梗阻或不全梗阻者;③椎管造影、腰穿、外伤或手术后伴有顽固性腰腿痛,造影证实病变节段有局限性压迫者。手术治疗多限于局限性粘连及有囊肿形成的病例,临床神经根受压或牵拉剧痛者或脊髓受压严重者。有急性感染征象或脑脊液细胞明显增多时,则不宜手术。
预防预后:
脊髓蛛网膜炎病因概要: 脊髓蛛网膜炎的病因主要分为5大方面:.感染全身或椎管内炎症性疾病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损伤脊柱外伤或手术创伤引起;化学药物的刺激椎管内注入抗生素、各种造影剂、麻醉剂等都可或多或少地引起蛛网膜的炎性浸润,致蛛网膜炎;脊柱或脊髓本身的病变如椎管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脊椎病等;其他不明因素。 脊髓蛛网膜炎详细解释: 一、病因病机 脊髓蛛网膜炎是继发于多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因有: 1.感染全身或椎管内炎症性疾病为本病的主要原因。可由细菌、病毒或病前常有感冒或发热;局限性炎症如盆腔感染等,有报道结核性脑膜炎引起者最为多见。 2.损伤脊柱外伤或手术创伤引起。有时很轻的脊柱外伤和脊椎脊髓手术都会引起蛛网膜和软脊膜的炎症反应、点状出血、渗出以致粘连。腰椎穿刺误伤血管时使脑脊液内混入血液也可促使蛛网膜小梁纤维粘连和融合。 3.化学药物的刺激椎管内注入抗生素、各种造影剂、麻醉剂等都可或多或少地引起蛛网膜的炎性浸润,致蛛网膜炎。 4.脊柱或脊髓本身的病变如椎管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脊椎病等均可合并脊髓蛛网膜炎,主要是这些疾病可直接刺激蛛网膜而使之发生炎症性反应,产生粘连。 5.原因不明尽管病因较多,但相当一部分病例仍找不到病因,一般称为特发性蛛网膜炎。 二、病理 蛛网膜因无血管供应,本身缺乏炎症反应的能力,在病原刺激下,血管丰富的硬脊膜与软脊膜发生活跃的炎症反应,初期脊髓表面充血、血管扩张,镜检可见病变区内有弥散的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进入慢性期以后,引起位于二者之间的蛛网膜的纤维增厚,致蛛网膜与硬脊膜及软脊膜发生粘连导致脊髓缺血、变性、甚至软化坏死,镜检则极少有炎症细胞浸润或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仅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脊髓蛛网膜炎一般分为粘连型与囊肿型两类。粘连型蛛网膜炎是以蛛网膜为主的大量胶原纤维沉着,并与相邻的软膜和硬脊膜形成广泛的粘连。囊肿型蛛网膜炎呈局限性粘连,由于粘连而形成大小不一的球囊状,囊肿内充满无色或黄色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