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疼痛
什么是肌肤疼痛
?
肌肤疼痛,是指周身肌肉、皮肤疼痛无力,痠楚不仁。活动受限,兼见皮肤红斑水肿的症状。肌肤疼痛,又称肌痹。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目肌痹。”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毒热炽盛肌肤疼痛:肌肤疼痛无力,壮热恶寒,颜面、眼睑红肿,骨节痠痛,咽干口苦,烦躁,纳呆,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心脾两虚肌肤疼痛:四肢肌肉痠痛。萎软无力,面色萎黄、心慌气短,纳少便溏舌质淡苦少,脉细弱。 脾肾阳虚肌肤疼痛:肌肉萎缩,关节疼痛,面色晦暗,肢端皮肤紫绀发凉,久站行走艰难。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 鉴别分析 毒热炽盛肌肤疼痛:此为风温毒邪侵犯肺胃二经。蕴阻肌肤之间。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外邪淤积化热。毒热炽盛,燔及营血,故表现为壮热恶寒,颜面眼睑红肿,肌肤疼痛无力。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亦为气血两燔之证。毒热炽盛肌肤疼痛以邪实为主,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护阴,方选清瘟败毒饮化裁。 心脾两虚肌肤疼痛与脾肾阳虚肌肤疼痛:二者均以本虚为主。前者为心脾两虚,兼感毒邪,则肌肤筋脉必于濡养,致四肢肌肤痠痛,痿软无力。心气虚则心慌气短;脾气虚则面色萎黄,纳少便溏。后者为脾肾阳虚,卫阳不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不足,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肌肉萎缩,关节疼痛,肢体痿弱不用。脾肾陌虚,肌肤失于湿养,则肢端皮肤紫绀发凉,舌胖淡,脉沉细无力。心脾两虚肌肤疼痛,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化裁;脾肾阳虚肌肤疼痛,治宜健脾益气,温肾壮阳,方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 肌肤疼痛:外因风寒湿热请邪外袭肌腠,内因肺肾功能失调,尤以脾脏为主,(素问 辨论)日:“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热毒炽盛 1,临床表现:肌肤疼痛无力,颜面、眼睑红肿,关节疼痛。高热,烦躁,口苦咽干。舌质红绛,苔黄,脉象洪数。 2,病因病机:症属初起,风湿毒邪侵犯,蕴结皮毛肌肉之间。热毒炽盛,燔及营血。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4,方剂: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水牛角30g(先煎),生地15g,赤芍15g,丹皮10g,大青叶15g,玄参15g,连翘10g,黄连10g,黄芩10g,紫草15g。 方义:水牛角代犀角以清营解毒。生地、玄参养阴清热,赤芍、丹皮、紫草凉血透热,连翘、黄连、大青叶、黄芩清热解毒。 加减:局部肿胀,小便黄而短少,加苡仁、竹叶利湿消肿。高热烦渴,加石膏、知母清解热毒。 5,变通法:高热烦渴者可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即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合用加减,气血两清。若关节红肿,肌肉疼痛无力,皮肤红斑肿胀,可用白虎汤、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苡仁竹叶散(《温病条耕》)三方合用,药如石膏、知母、木防已、生地黄、甘草、竹叶、苡仁、连翘、滑石等,清热化湿消肿。 (二)脾肾阳虚 l,临床表现:肌肉萎缩,关节疼痛,形体消瘦,皮损从颜面延及胸部与四肢伸侧,皮色黯红或紫红、质硬,肢端皮肤紫绀发凉,括动受限。纳少乏力,便溏,心悸气短,甚而呼吸困难,饮食难下。舌淡胖,苔薄。脉沉细无力。 2,病因病机:症情日久而损及脾肾,肌肤失于温养,络脉闭阻。 3,治法:温补脾肾,活血通络。 4,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熟地10~15g,山萸肉10g,山药15g,淡附子6~10g,桂枝10g,菟丝子10g,川断15g,巴戟天10g,白术10~15g,党参15g,黄芪15~30g,鸡血藤15g,威灵仙15g。 方义:熟地,山萸肉、菟丝子、川断、巴戟天补肾温阳,黄苠、党参、山药、白术益气健脾,附子、桂枝温阳通络,威灵仙、鸡血藤祛风养血。 加减:阳虚肢冷发绀加仙灵脾、桑寄生、葫芦巴、鹿角片温阳,关节疼痛者加乌梢蛇、鬼箭羽祛风通络。 5,变通法,可用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附子、桂枝等,亦温肾补阳之剂。若局部肿胀,全身肌肉疼痛无力,气短乏力,肢端青紫凉冷,为寒湿之证,可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益气温阳、散寒通络。药如鹿角、麻黄、肉桂、熟地,附子、山甲,白术、妻艽、威灵仙等。 (三)心脾两虚 1,临床表现:四肢肌肉疼痛无力,皮损黯红,进展缓慢。心悸健忘,气短懒言,纳少便溏,面黄消瘦。舌质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症情发展缓慢,脾气失健,心血失养,气血不足,肌肉无以营养,络脉无以充盈。 3,清法:补益心脾,通络活血。 4,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神15g,当归10g,白芍15g,熟地10g,枣仁15g,丹参15g,鸡血藤15g,远志6~10g,龙眼肉10g,木香6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龙眼肉、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当归、白芍、熟地和血养血。丹参、鸡血藤通络活血。 加减:心悸加五味子、琥珀安神养心,肌肉疼痛加威灵仙、片姜黄通络止痛。 5,变通法:用十全大补汤(《局方》)加减。 【医家经验】 夏少农治疗皮肌炎的经验 清代吴谦等所编《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之“酸痛”一节中云:“酸痛本于寒气侵,郁在肌肤痛连心”,指出酸痛虽在肌肤,但可引及心脏。十分类似病变肌肉自发酸痛累及心肌的症候。加之外科中皮肤酸痛较少,故亦有称“肌肤疼痛症。” 本病病因病机,多为气阴不足,阴虚而生内热。患者全身乏力(握力在5kg以下)系正气虚弱(属于气虚),肌肤酸痛乃阴血亏损,血不葬筋及肌肤之放,皮肤显现紫红斑片,为肾阴不足,阴虚则生内热,血分有热,迫血妄行,渗于肌肤皮下所致。同时,阴液不足亦可导致低热不退,脉象常见细数。舌质多为红嫩,此皆阴虚之象。故本病治疗法则为益气养阴。 基本方;黄芪30g,党参20g,首乌15g,麦冬12g,紫草12g,丹皮12g,生地15g,淡鳖甲15g,北沙参15g。须随证加减,低热加地骨皮30g,青蒿梗30g;红斑不退加水牛角片30g;浮肿加车前草30g。(上海中医文献馆编,难病辨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224~225) 【简易方药】 1、蜈蚣、全蝎等分,研末过筛成粉剂。每日服2~3次,每次l,5g。 2、生地15g,熟地15g,南沙参15g,北沙参15g。黄精30g,女贞子9g,旱莲草15g,党参9g,黄芩9g,白薇15g,大青叶30g,广木香9g,陈皮9g。每日l剂,水煎服。 3,党参12g,苍术10g,白术10g,山药15g,茯苓10g,苡仁30g,黄柏10g,丹参15g,红花9g,牛膝10g,秦艽9g,鬼箭羽12g,鲜茅莓根30g,威灵仙19g,萆薜10g,土茯苓12g。每日1剂,水煎服。 4,黄芪20g,党参15g,生地15g,北沙参15g,丹皮12g。紫草12g,鸡血藤30g,络石藤20g。每日1剂,水煎服。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曲池,配阳陵泉、肩鹪;大椎、身柱、脾俞、 曲池、外关、合各、三阴交;尺泽、照海,委中、太溪、肾俞。三组交替,每次用一组。 方法:施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疗程:隔日1次,10次为l疗程。 (二)刺血法 取穴:上肢取腕骨、肩贞,配曲池、大椎;下肢取足窍阴、悬钟、足三里,配下巨虚、昆仑。 方法:常规消毒后,小号三棱针针刺出血,不可刺之过深,若出血过多立即用棉球揉接止血。 疗程:可配合毫针法用,用3~5次。
预防预后:
由禀赋不足,正气虚弱,风热毒邪侵袭,蕴于腠理肌肤之间,经络气血不通,久而内传脏腑而致者。初起以邪热毒邪炽盛为主,皮肤紫红肿胀,身痛、高热,面红,烦躁,治宜清营解毒凉血。久则损及脾肾,气血不足,阳气虚衰,故肌肉萎缩、形体消瘦,肢端紫绀发凉,则当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医宗金鉴 痹入藏府证):“久病肌痹,复感于邪,而见呕涎,心下痞硬,四肢解堕之证,是邪内传于脾,则为脾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