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
什么是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脂褐素,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可逆性的病变。以老年人居多,男性略高于女性,多发于结肠远端。以往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纤维肠镜的广泛应用及病理组织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结肠黑变病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我国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常因长期便秘,久服含有色素的泻药,如葸醌类的波希鼠李皮、番泻叶、果导片、芦荟胶囊、大黄等而致病。但其病因、发病机制及色素来源尚不甚清楚。多数患者仪有腹胀、便秘和排便困难,少数患者有下腹部隐痛及食欲欠佳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表现: 临床无何症状和特异性体征。多有便秘、排便困难、腹痛、腹胀、便血等,少数患者有肛门坠胀感和食欲欠佳,有的合并息肉,肠炎时可有腹胀、腹泻。
疾病检查:
结肠黑变病的诊断检查: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和病理即可诊断。 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黑变病的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光滑、完整,可见浅棕色、棕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着,呈条纹状、斑片状、虎豹皮状改变,可网络状间断或连续分布,肠腔明显变暗。可伴有白色或粉红色息肉隆起,个别病例黏膜无明显着色,而于乙状结肠的息肉活检意外证实为MC。 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黑色素染色阳性,而铁染色阴性。 结肠黑变病的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棕色肠道综合征(brown bowel syndrome)鉴别。后者见于成人乳糜泻(脂肪泻)而缺乏维生素E,肠褐色素沉积于肠道平滑肌细胞核周围,使结肠外观完伞呈棕褐色,结肠黏膜并无色素沉着。此外本病合并结肠癌时别误诊。
疾病治疗:
结肠黑变病的治疗: 结肠黑变病无须特殊治疗,停服上述泻药后可自行消退,故预后良好。 对结肠黑变病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多数学者认为,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症性肠道黏膜病变,随着便秘症状的改善和泻药的停用,大量脂褐素经溶酶体消化、分解,MC的色素沉着可减轻甚至消失。对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等一些可能引起黑变病的原因应给予治疗,如行直肠前突修补、内套同定术等。对于已经确诊为MC的患者,要定期随访肠镜,及时发现伴发的结肠息肉、腺瘤及结肠癌,早期内镜下进行高频电切或手术根除治疗。但对无服用泻药史而有本病者,治疗方法尚待进一步探讨。
预防预后:
结肠黑变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直肠黑变病的病因至今还不清楚,但是多数研究认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便秘义服用蒽醌类泻药,这类药物含有树脂性物质,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沉着于黏膜固有层,被单核细胞吞噬而形成黑变。大量事实表明结直肠黑变病与肿瘤发生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因此,应对便秘并经常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进行大肠镜检查,注意发现结直肠黑变病,在发现本病时,须警惕大肠息肉和肿瘤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