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肾母细胞瘤
什么是家族性肾母细胞瘤?
家族性肾母细胞瘤约占全部肾母细胞瘤患者的1.5%,多见于远亲,而非父母或兄弟姐妹患者。16%为双侧发病。初诊时的平均年龄,单侧者为35个月,双侧者为16个月。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一)腹部肿块 最常见的表现是无症状的腹部肿块,由于肿块较小,不影响患儿营养及健康情况,故多在洗澡或更衣时偶尔发现,且常不被家长重视,甚至延误治疗。肿块位于上腹季肋部一侧,大小差别较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压痛,早期稍活动,迅速增大后少数病例可超越中线。 (二)压迫症状 肿瘤增大后可出现压迫症状,常见气促、食欲不振、消瘦、烦躁不安等现象。 (三)其他表现 肿瘤侵入肾盂可出现血尿:由于肾血管栓塞或肾动脉受压可出现高血压;肿瘤也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豇细胞增多症;肿瘤巨大或已有转移时可出现恶病质。 (四)伴随病症 肾母细胞瘤常可与一些先天性疾病同时存在,其中以单侧肢体肥大,泌尿生殖系畸形、先天性虹膜缺如等为常见。此外尚可见到其他部位的畸胎瘤。
疾病治疗:
家族性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概要: 家族性肾母细胞瘤手术切除是WT治疗的必要手段。还必须配合化疗和放疗。术前化疗一般可在术前24 h用放线菌素15~20μg/kg。术后化疗从术后第2周开始。肾母细胞瘤的放疗敏感性已众所周知。转移及复发病例的治疗。手术可行单肾全切除,另肾部分切除。 家族性肾母细胞瘤的详细治疗: 【治疗】 肾母细胞瘤单纯外科切除5年生存率为20%~25%,50年代配合术前或术后放疗5年生存率为50%,此后由于配合化疗,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手术切除是WT治疗的必要手段,此外,还必须配合化疗和放疗,才能提高生存率,但后两种方法绝不能代替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 术中应注意:①肿瘤应与患肾同时切除;②如有肾动脉周围、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肿大需行廓清术;③本肿瘤血行转移多见,由于肿瘤可能长入肾静脉,形成肿瘤栓塞,因此应先取出瘤栓,再结扎肾蒂,以免促进转移;④术中不能切除的可疑病灶及肿瘤床周围,应仔细放置银夹,以备以后作为放疗的标志。对于巨大的肿瘤需在术前做化疗和放疗,使肿瘤缩小,并可减少术中细胞的扩散。 (二)化学治疗 术前化疗一般可在术前24 h用放线菌素15~20μg/kg。术后化疗从术后第2周开始,化疗方案以组织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为依据。美国WT研究协作组方案3(NWTS一3)主张对FHⅡ期病例术后仅予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化疗,而不予放疗;对FHⅢ、Ⅳ期的病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柔红霉素,腹部放疗剂量l 000 cGy即可;而对UHⅡ~Ⅳ期的病例,可在FHⅢ、Ⅳ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环磷酰氨。 (三)放射治疗 肾母细胞瘤的放疗敏感性已众所周知,并认为与AMD有相乘效果。术前放疗照射野在肿瘤边缘外1~2 cm即可,剂量以10~20 Gy/I~2周为宜,剂量过大可能会增加出血和腹腔器官或组织粘连,从而增加手术的难度.放疗后休息1~2周始手术。 术后放疗主要针对病变为Ⅲ、Ⅳ期的患儿;对于Ⅱ期是否放疗问题,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凡年龄小于1岁,病变为I期的患儿均不宜放疗。放疗应从术后第9天开始,照射术后肿瘤床及邻近椎体,腹腔有广泛病变者,可行全腹放疗。 (四)转移及复发病例的治疗 1.肺转移 诊断时无论在单侧肺或两肺的一处有孤立阴影者,均须进行原发灶的肾切除。70%的肺转移可通过放疗及联合化疗取得良好效果。有报告肺部放疗后,有45%的病例合并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预后不佳,应予注意。放疗总剂量为20 Gy,于4周内分20次完成。 2.肝转移 发生率较低,多于肾切除手术中发现。肝转移呈多发性,应予放疗,剂量为25~30Gy。如果转移灶局限,肝叶切除亦属可能。 3.综合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若为FH型,并属下列情况①复发局限于肺部;②腹部未经放疗而出现复发;③原属I期患者;③复发在诊断后12个月以上;⑤辅助化疗只用两种化疗药。困目前尚无其他更好方案可以替代,可仍用上述方案或加大剂量,再治疗后3年生存率约为30%。 属于下列情况者,复发后再用上述方案疗效不佳:①UH型;②复发见于放疗后的腹部或肺外;③诊断后不到6个月内复发;③复发前曾用过3种药物联合化疗。这些患者可考虑用异环磷酰氨或顺铂+VP一16等二线化疗。 (五) V期病例的治疗 手术可行单肾全切除,另肾部分切除。应保留残余肾的肾功能,与其放疗不如单独进行化疗。放射性肾炎的预后极坏,肾移植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预防预后:
【病因】 肿瘤可能来源于后肾胚基,与其他胚胎性肿瘤相同,似有家族史,并与其他畸形有一定关系,如先天性虹膜缺如、泌尿生殖系畸形、脑发育延迟和先天性单侧肢体肥大等。前三者与肾母细胞瘤合称WAGR综合征,约占WT的30%以上,其发生与位于11p13上的WT基因(WT1)缺失或突变有关。近l/4病例合并畸胎瘤。偶见肾外肾母细胞瘤,可能来自异位肾源细胞,位于肾的尾端,可引起输尿管阻塞。 另一个与WT有关的综合征是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巨大胎儿,巨舌、巨大器官、单侧肢体肥大和腹壁缺损等,5%-10%的BWS患儿最终发生WT或其他恶性肿瘤,如肝母细胞瘤、肾上腺皮质癌、神经母细胞瘤和横纹肌肉瘤等。BWS基因定位于11p15,又称WT2基因,因在部分WT患儿中检测出该基因缺失。 【组织病理类型】 结合临床预后和病理组织学特点,Backwith和Palmer将WT分为:①较良组织类型(FH),由典型的胚基、基质和上皮成分组成,预后良好;②不良组织类型(UH),包括局灶性间变细胞性、弥漫性间变细胞性、透明细胞肉瘤、横纹肌肉瘤样,预后不良。其中FH约占90%以上,两者的治疗预后有很大的不同,UH型在诊断时已有淋巴结和血行转移,对化疗药物不如FH敏感。